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提问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合理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促进课堂上的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提问成为师生共同发现、理解和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意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实践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的功能,重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二、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問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
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四、选择好问题的角度
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等。从这些"联系点"着手提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使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另外,在课堂提问时还要根据具体内容,采用正问、逆问、曲问等多种形式,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新知识不一致,或者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困境,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回忆和建构,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识"和"观点",并且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提问,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六、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学生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中,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自己,他才能积极地思索问题、有效地发现问题和大胆地提出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具备提问的方法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真正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允许学生犯错误,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
七、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
学生想问,敢问,却不一定会问,在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都懂了、全会了,而可能是学生不会问问题,不知道问什么。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白问什么?怎样问?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对"基本概念"提问,对"思维方法"提问,对"现实生活"提问,对"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提问,对"实验"提问等,使学生知道从何处着手提问。教师还要通过实例具体指导,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如何",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通过方法指导,教师就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一副脚手架,一开始学生可能是简单模仿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地善于质疑,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意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实践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的功能,重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二、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問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是同样不可取的。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
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四、选择好问题的角度
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等。从这些"联系点"着手提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使他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另外,在课堂提问时还要根据具体内容,采用正问、逆问、曲问等多种形式,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新知识不一致,或者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困境,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回忆和建构,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识"和"观点",并且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提问,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有效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六、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学生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中,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自己,他才能积极地思索问题、有效地发现问题和大胆地提出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具备提问的方法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真正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允许学生犯错误,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
七、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
学生想问,敢问,却不一定会问,在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都懂了、全会了,而可能是学生不会问问题,不知道问什么。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白问什么?怎样问?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对"基本概念"提问,对"思维方法"提问,对"现实生活"提问,对"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提问,对"实验"提问等,使学生知道从何处着手提问。教师还要通过实例具体指导,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如何",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通过方法指导,教师就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一副脚手架,一开始学生可能是简单模仿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地善于质疑,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