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红广角》的那份深情
洪汉文:因为受到《红广角》和她的工作人员的认真追求真理精神的感动,我在阅读和思考中,也就常常有所得,有知识的拓宽,有视野的改变,有角度的更新,也有老友促膝而谈的惬意。在实用主义泛滥、价值观念混乱、金钱物欲横流的环境中,《红广角》和她的工作人员认真追求宣传的真理,就像涓涓细流,年复一年,以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慢慢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的知识水平和修养都在阅读中不断提升。《红广角》中许许多多美丽故事珍藏在我的心里,我不知道通过我的口述能否同样激起别人的自强无私的思考,但是《红广角》却使我深深地记住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从这里我懂得了幸福的本质所在。32年世道和我都在不断变化,一直不变的是我和《红广角》的那份深情,是我们一起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我真诚致贺,致敬,致谢,祝《红广角》取得更大的辉煌!
(洪汉文: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党史科研成果的一个最佳平台
官丽珍:这份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追求融党史纪实和学术研究,可读性、资政性和地方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杂志;这份最能体现广东党史研究成果的杂志,创刊已32年、办刊200期了。真是值得可喜可贺。回顾与这份刊物的联系,我深深地感到这份刊物是展现党史科研成果的一个最佳平台。从《广东党史资料》、《广东党史》到《红广角》,体现与坚持的都是党史工作的存史、资政、育人的办刊宗旨。这份刊物内容丰富,不仅有论文、还有关于人物春秋、红色经典、史海钩沉、史林撷英等等方面的专栏。尤其是开办了学术论文专栏,更是为学者提供了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宝地,成为广大党史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为中共党史宣传、存史资政育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祝贵刊越办越好,更加发挥贵刊一贯在中共党史宣传中的窗口作用和资政育人的作用。
(官丽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良师益友《红广角》,使我受到无穷教益
梁汝森:“春风送暖入屠苏”,龙腾虎跃志气豪。在象征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年,喜迎贵刊刊行200期的大喜日子,甚感欣慰。贵刊从内部刊物的《广东党史资料》,至公开发行的《广东党史》,到目前的《红广角》;从发行量二三千份到目前的上万份之多;从百花园里的小草,到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都是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贵刊编辑部同仁豪情壮志,辛勤劳动的结果。贵刊伴随我度过了黄金时代和金秋季节,使我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懂得了很多历史知识、革命道理和人生哲理,受到无穷教益,使我读起来津津有味。
(梁汝森:原中共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好刊物就是一位好朋友
符铭:好刊物就是一位好朋友。《红广角》(《广东党史》、《广东党史通讯》)就像一个老朋友,不经意间,与她交往已有二十多年。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刚刚进入党史工作者行列的我,对地方党史是十分陌生的。是《广东党史》使我初步了解了广东党史的基本情况,如《广东党史》早期刊登的有关民主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的框架及其组建、演变、发展情况;广东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的情况;广东党组织建立统一战线的情况;广东党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系等等,对我如何入门搞好党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着对党史工作的逐步熟悉,发觉手上《广东党史》的内容也由早期较单一、粗线条、视野较窄发展到内容丰富、挖掘深入、视野开阔,并进一步突出广东特色。《红广角》创办200期,从刊名、内容到栏目,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节拍,立足广东,辐射全国,充分体现了党史刊物所特有的党性、客观性、敏锐性,深受读者喜爱。如果把党史刊物比喻为一把号角,她是最嘹亮的;如果把党史刊物比喻为一架摄影机,她是最清晰、最广角的;如果把党史刊物比喻为一个平台,她是最宽阔、最受瞩目的。老朋友,愿你越办越好!
(符铭: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从《红广角》读者到作者
魏雅丽:我与《红广角》(《广东党史》)初识于2004年夏天。那时我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我所在的单位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党史展览,虽然我在大学里读了多年历史,但对党史兴趣不大,因此所知不多。为了工作需要,我前往资料室借阅党史资料。在堆满党史书籍杂志的书架上,我与《广东党史》不期而遇。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翻阅到的第一本《广东党史》是绿色封面,其中《深情系南粤 患难见忠贞——庐山会议前朱德巡视广东侧记》与《风雨良缘——战斗英雄麦贤得和他的妻子李玉枝》两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原来有关党史的文章也可以如此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慢慢地,我成了这本杂志忠实的读者。它封面设计简捷、朴素、大方,栏目众多,既有学术功底深厚的党史专论,又有访谈录、回忆录、人物传记、纪实报告等,有些文章意趣横生,令人惊喜。比如杂志后来增添的《卷首篇》,既有厚实的现实感,更有清雅的书卷气,读来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几年来,我积极投稿、在刊物上发表了《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元帅们》、《蒋介石在广东发迹记》等文章十多篇,我感到能成为杂志的作者无尚光荣。
(魏雅丽: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馆员)
洪汉文:因为受到《红广角》和她的工作人员的认真追求真理精神的感动,我在阅读和思考中,也就常常有所得,有知识的拓宽,有视野的改变,有角度的更新,也有老友促膝而谈的惬意。在实用主义泛滥、价值观念混乱、金钱物欲横流的环境中,《红广角》和她的工作人员认真追求宣传的真理,就像涓涓细流,年复一年,以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慢慢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的知识水平和修养都在阅读中不断提升。《红广角》中许许多多美丽故事珍藏在我的心里,我不知道通过我的口述能否同样激起别人的自强无私的思考,但是《红广角》却使我深深地记住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从这里我懂得了幸福的本质所在。32年世道和我都在不断变化,一直不变的是我和《红广角》的那份深情,是我们一起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我真诚致贺,致敬,致谢,祝《红广角》取得更大的辉煌!
(洪汉文: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党史科研成果的一个最佳平台
官丽珍:这份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追求融党史纪实和学术研究,可读性、资政性和地方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杂志;这份最能体现广东党史研究成果的杂志,创刊已32年、办刊200期了。真是值得可喜可贺。回顾与这份刊物的联系,我深深地感到这份刊物是展现党史科研成果的一个最佳平台。从《广东党史资料》、《广东党史》到《红广角》,体现与坚持的都是党史工作的存史、资政、育人的办刊宗旨。这份刊物内容丰富,不仅有论文、还有关于人物春秋、红色经典、史海钩沉、史林撷英等等方面的专栏。尤其是开办了学术论文专栏,更是为学者提供了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宝地,成为广大党史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为中共党史宣传、存史资政育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祝贵刊越办越好,更加发挥贵刊一贯在中共党史宣传中的窗口作用和资政育人的作用。
(官丽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良师益友《红广角》,使我受到无穷教益
梁汝森:“春风送暖入屠苏”,龙腾虎跃志气豪。在象征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年,喜迎贵刊刊行200期的大喜日子,甚感欣慰。贵刊从内部刊物的《广东党史资料》,至公开发行的《广东党史》,到目前的《红广角》;从发行量二三千份到目前的上万份之多;从百花园里的小草,到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都是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贵刊编辑部同仁豪情壮志,辛勤劳动的结果。贵刊伴随我度过了黄金时代和金秋季节,使我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懂得了很多历史知识、革命道理和人生哲理,受到无穷教益,使我读起来津津有味。
(梁汝森:原中共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好刊物就是一位好朋友
符铭:好刊物就是一位好朋友。《红广角》(《广东党史》、《广东党史通讯》)就像一个老朋友,不经意间,与她交往已有二十多年。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刚刚进入党史工作者行列的我,对地方党史是十分陌生的。是《广东党史》使我初步了解了广东党史的基本情况,如《广东党史》早期刊登的有关民主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的框架及其组建、演变、发展情况;广东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的情况;广东党组织建立统一战线的情况;广东党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系等等,对我如何入门搞好党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着对党史工作的逐步熟悉,发觉手上《广东党史》的内容也由早期较单一、粗线条、视野较窄发展到内容丰富、挖掘深入、视野开阔,并进一步突出广东特色。《红广角》创办200期,从刊名、内容到栏目,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节拍,立足广东,辐射全国,充分体现了党史刊物所特有的党性、客观性、敏锐性,深受读者喜爱。如果把党史刊物比喻为一把号角,她是最嘹亮的;如果把党史刊物比喻为一架摄影机,她是最清晰、最广角的;如果把党史刊物比喻为一个平台,她是最宽阔、最受瞩目的。老朋友,愿你越办越好!
(符铭: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从《红广角》读者到作者
魏雅丽:我与《红广角》(《广东党史》)初识于2004年夏天。那时我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我所在的单位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党史展览,虽然我在大学里读了多年历史,但对党史兴趣不大,因此所知不多。为了工作需要,我前往资料室借阅党史资料。在堆满党史书籍杂志的书架上,我与《广东党史》不期而遇。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翻阅到的第一本《广东党史》是绿色封面,其中《深情系南粤 患难见忠贞——庐山会议前朱德巡视广东侧记》与《风雨良缘——战斗英雄麦贤得和他的妻子李玉枝》两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原来有关党史的文章也可以如此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慢慢地,我成了这本杂志忠实的读者。它封面设计简捷、朴素、大方,栏目众多,既有学术功底深厚的党史专论,又有访谈录、回忆录、人物传记、纪实报告等,有些文章意趣横生,令人惊喜。比如杂志后来增添的《卷首篇》,既有厚实的现实感,更有清雅的书卷气,读来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几年来,我积极投稿、在刊物上发表了《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元帅们》、《蒋介石在广东发迹记》等文章十多篇,我感到能成为杂志的作者无尚光荣。
(魏雅丽: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