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合作;意义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
一、数学合作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2.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恰恰表明,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方式问题。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交往技能的好形式。
3.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达成目标的。为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在分组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讲,都是遵循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在人数上不能过多,一般是2---4人;在人员配置上要尽可能依照上述的原则合理搭配,尽可能体现学生自主组合方针,达到合作、交流的最佳效果;在组员的作用上要注意角色的分配。以4人组为例,一般设组长(有效地组织小组讨论,协调学习进程)、记录员(分发材料,记录讨论交流的结果)、检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观察组员合作技巧)、报告员(代表全组汇报合作学习的情况、发表意见)。同时,要注意角色的轮换,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任务感、责任心。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能营造轻松愉悅的氛围,小组成员民主平等,人人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教师发起的,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是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怎样做。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方向性,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知从何思起、说起。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适度,保证顺利完成合作学习,以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比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在摆图形之前要提出:“先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示小朋友野外活动图,提出:“仔细观察图画,可以从图中的获得哪些信息?按顺序在小组里说一说图意,与同伴交流、合作编出符合图意的实际问题,想一想怎样解决,比一比,看那一组编得多、编得好、解决得好。” 这样,学生就可以沿着具体、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开展合作。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评价。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地、恰当地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合作的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师期待的内容和目标相符时,教师要恰如其分的鼓励;如果与期待的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导或请学生帮助矫正。在交流中教师要抓住独特的信息,引导学生创新,引发争论,在争论中获得真知,思维在探讨中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等方面进行,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主动、和谐,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七彩旗、竖起的大拇指、精美的书签等,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主要学习形式,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协助和做人,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情商。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更科学、更有效,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双莹,浅谈“参与式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应用,当代素质教育,2004,(5).
[2]张素兰,浅谈数学课堂中构建合作学习模式,《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 (14).
[3]祁德红,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9).
关键词:数学;合作;意义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
一、数学合作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2.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恰恰表明,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方式问题。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交往技能的好形式。
3.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达成目标的。为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在分组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讲,都是遵循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在人数上不能过多,一般是2---4人;在人员配置上要尽可能依照上述的原则合理搭配,尽可能体现学生自主组合方针,达到合作、交流的最佳效果;在组员的作用上要注意角色的分配。以4人组为例,一般设组长(有效地组织小组讨论,协调学习进程)、记录员(分发材料,记录讨论交流的结果)、检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观察组员合作技巧)、报告员(代表全组汇报合作学习的情况、发表意见)。同时,要注意角色的轮换,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任务感、责任心。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能营造轻松愉悅的氛围,小组成员民主平等,人人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教师发起的,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是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怎样做。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方向性,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知从何思起、说起。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适度,保证顺利完成合作学习,以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比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在摆图形之前要提出:“先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示小朋友野外活动图,提出:“仔细观察图画,可以从图中的获得哪些信息?按顺序在小组里说一说图意,与同伴交流、合作编出符合图意的实际问题,想一想怎样解决,比一比,看那一组编得多、编得好、解决得好。” 这样,学生就可以沿着具体、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开展合作。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评价。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地、恰当地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汇报小组合作的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师期待的内容和目标相符时,教师要恰如其分的鼓励;如果与期待的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导或请学生帮助矫正。在交流中教师要抓住独特的信息,引导学生创新,引发争论,在争论中获得真知,思维在探讨中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等方面进行,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主动、和谐,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如小红花、五角星、七彩旗、竖起的大拇指、精美的书签等,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主要学习形式,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协助和做人,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情商。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更科学、更有效,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双莹,浅谈“参与式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应用,当代素质教育,2004,(5).
[2]张素兰,浅谈数学课堂中构建合作学习模式,《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 (14).
[3]祁德红,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