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的“烽火俪人”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黄美之。只知道我在美国加州家附近,住着一位妙人,80岁了,散文写得极好。
  朋友给我们介绍认识。眼前明明80岁的漂亮人,却没法用“老人”形容她。她耳聪目明,爱吃爱玩,一条裤脚上绣了蝴蝶花样的牛仔裤,体态娇小,大红短夹克,杏子红碎花衬衫,一脸粲然笑开花的娃娃脸。我们一起说些女人的疯言疯语,一人一块大蛋糕,说笑话,谈花草小猫,非常开心。
  读了《烽火俪人》,了解到了真正的历史中的黄美之。南京金陵女大历史系肄业,19岁到台湾升学。学校开学前,经人介绍她成为了孙立人将军的英文秘书,不到一年时间,即因孙立人政治困境牵连, 以“泄露军机”罪名,被判刑幽禁十年。1960年获释放,时年30岁。在台湾结识美国籍外交官夫婿,婚后随丈夫出使多个国家……最后定居美国,并开始发表创作。2001年台湾当局发给她冤狱补偿金,她用来开办德维文学会,推展海外华文文学运动。
  再见到黄美之的时候,心里触动,几乎不知道怎么跟她说话。该不该跟她谈点严肃的?比如她那国民党十年冤狱之类的话题?但她还是穿她的牛仔裤,高高兴兴地说疯话,吃蛋糕、喝咖啡,脸上笑开了花。有些话就蜻蜓点水一样,穿堂而去了。
  《烽火俪人》是一本让人痴痴发笑,却又不时心头隐隐作疼的书。作者以自传体小说体裁,记述她在1949年间和国民党名将孙立人之间的一段“醉了,爱情一点就燃”的短短爱情。时代风云诡谲,英雄美人难抵痴情。当年的一代酷哥孙立人,当年的漂亮美眉黄美之,一代风华,都让时间冲洗成了流水一样清澈如玉的文字。
  对普通读者来说,本书的最大卖点当然是“孙立人”,“婚外情”,“政治冤狱”这几个字。因为这个故事有1949年前后牵动人心的历史背景,故事里人物又呼之欲出,少不得要引来一些口水激荡。凡是听过“孙立人将军”名字的人,应该都会对这个故事好奇,甚至八卦一下。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果然在台湾出版界引起一阵骚动。读者回响纷纷,感叹同情,闲言碎语都是有的。
  作者在自序中说:“对于1949年5月我来台湾至1950年3月我坐牢之前的那一段时光,不管写小说写散文,我都适可而止地少有提及,似乎是一种很好的修持。”作者以八十高龄回看年少蒙尘,以她独有的呢喃玩耍、散漫天真的文字,写出一份对人生举重若轻、宽留余地的坦然。
  她写道:“当我合起我这书稿要寄去智库文化时,我觉得每一页都有人的灵魂在内,我相信我可以用我这本书作为我的一片心香。为他们点燃如祈祷。”笔下没有苦大仇深,没有怨恨不平,只是明眼人体会得到的力度和聪明,80岁人的漂亮、开心、沉静和优雅。当然,我也能感受到她回望年少垂首低眉时的平和与微微的泪光。
  书里收集了6篇中短篇小说。《烽火俪人》以小说体裁,描述一位国民党名将在1949年时局动荡时代中,与女大学生的一段难忘的激情。《流转》描写1949年,一群无忧的大学生在战火延烧的时局里的懵懂流轉,离合悲喜。他们之中,三分之二的学生后来辗转迁移到了台湾,成为1949后滞留台湾的第一代大陆移民。《糖水与同情》及《心中的仙人掌》是作者在冤狱经验中,亲耳听闻到的两位资深情报员故事。《回家》是写1930年代,作者儿时与家人躲避红军长征,经过乡下的事情。《月白刀传奇》描写20世纪中国动荡不安,民间普通老百姓韧性的生活态度。
  全书中,我尤其欣赏《回家》和《流转》两篇。《回家》从小女孩的目光里,写红军长征经过乡间,乡间人不知今世何世。文字清丽,步步绵密,把老百姓只求安定自保的经验,写得丝丝入扣,是一篇非常好的散文。《流转》一篇,漫漫扉页尽是乱世离乱,朝不保夕,而书里的青春儿女,却仍旧笑语宴宴,美如春花。是流离颓废,还是懵懂浮沉?是醉生梦死,还是流离人间的另一种力度和安稳?
  黄美之以流水般舒展的目光,漫漫泼洒出一幕幕“乱世”场景,以及无法入“景”的恣意和自处,随遇和接受。乱世风口的英雄和美人如何自处全身?《烽火俪人》浅吟低唱,漫漫道出她举重若轻,清风呢喃的时代侧笔。
其他文献
1998年汛期,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战,同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展现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作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一个壮举载入史册。  洪水滔滔,南北同患;人水相搏,气壮山河。面对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特别是受灾省份的广大干部
秋天的花是为怀念开的,我这样以为。  ? ?很有些意味,周日的下午,热了好久的天凉爽了下来,如久沉寂的心情,暗暗浮起久远的掂量。决定出去走走,不带任何目的地,走到哪儿是哪儿。如此,看到了一些秋天的花朵,得到了一句不咸不淡的話一一秋之花为怀念而开。  ? ?乡间的老人雅气,我说的是许多年前,讳莫多,回避“干”和“搞”之类字,代之为“舞”字表达,比如干活叫舞活,搞好叫舞好。舞字优美,用上了轻快,舞字用
“我的梦想是在家门口就能打到水。”10岁的小女孩娅妮达家住安哥拉卡宾达省的西芬布村。从她记事起,全家步行到2公里外的赤鲁昂古河打水是每天必做的事。一年前,安哥拉政府与中国企业合作,由中铁二十局承建的卡宾达供水系统工程实现通水,包括西芬布村在内的两个村约5000名居民成为最早的受益者,他们可以在村内的7个取水点喝到干净的自来水。娅妮达的梦想实现了。  赤鲁昂古河是当地唯一的水源,此前,西芬布村村民每
“我曾赴中国10多个城市采访报道,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埃中友好合作的重要进程,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勤劳。”近日,在中国建筑埃及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新首都CBD”)项目多功能厅内,埃及《金字塔报》专栏作家卡迈勒·贾巴拉就中国发展、中国文化等话题讲述自己的见闻和体会。这是中建埃及举办的首场“中国书架”文化交流讲座,台下数十名埃及和中国工程
“项目实施前,图书室所在的地方就像一个乱糟糟的储藏室,堆放着旧家具和无用的文件。”巴西巴拉那州圣安娜—杜伊塔拉雷社会援助查询中心协调员朱丽安娜·佩雷斯说,“如今,我们有了这个令人愉悦的阅读新空间,整个社区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  朱丽安娜口中的“项目”,是中国三峡巴西公司(以下简称“三峡巴西”)从2018年開始资助的“快乐阅读”项目。该项目由当地非营利组织奥尔登堡运营,旨在通过捐赠书籍、改善硬件条
乡村网红,往往标签是“田园牧歌”,是“乡愁”,是岁月静好与朴素生活,他们的镜头常给现代都市人以视觉冲击,让都市人群看到了自己所不了解的平行于城市的农村生活。然而,这种“田园牧歌”是真实的中国乡村吗?乡村网红对自己拍摄的家园是否有唯美滤镜?真与假之间,拍摄者是否也有过困惑和反思?  “念乡人周周”,在网络上被称为“男版李子柒”;“农村会姐”,靠乡村美食获得近1500万粉丝。这些乡村短视频“头部”网红
过去,中国的乡土生活,往往被认为是平凡的、底层的、粗枝大叶乃至微不足道的,然而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被视频化且拥有大量观众后,就会对表演者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我是表演者”“我是示范者”“我被大家需要”,当乡村的生活被镜头化,当自己的日常与才艺突然有了大量受众,这样的频繁暗示重新建构了乡村网红的价值。而拥有影响力的同时,因为特定的成长环境,被定义、被围观、被依靠、被索取,正成为一些网红的重负。努力传
经典做法  利用优势资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打造具有浓厚而独特西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准确把握市场规律,重点打造红色文化产业带、历史文化产业带、民族文化产业带、佛教文化产业带。  提高基层文化建设水平,培育社火、耍狮子、皮影戏、剪纸、烙画等基层特色文化品牌。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张掖市在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甘肃省有关政策
没有镜头修饰,没有任何掩饰,拍摄技术忽高忽低,他们执着于展现田间的农活忙碌,展现农人真实的生活。在满坑满谷的才艺主播、颜值主播、搞怪搞笑主播中,他们能够依靠真正的农活儿走红吗?答案是很难,却也并非全无机会,事实是,有一些人已经脱颖而出。他们不是顶流,不是头部,甚至难以从自己的网红身份中创收,但劳动本身就值得尊敬,网络时代的土味,通过他们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无数次隔空对话。他们,或许才是最应该“红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位乡村网红,有的是真红,坐拥千万粉丝,有的跌跌撞撞,几万几千粉丝打底。他们都有自己的骄傲,一条条爆款让自己不再默默无闻,他们心底又有隐约的担忧:这种被关注的日子,可以持续下去吗?应该持续下去吗?如果一直不红怎么办?如果不再红了怎么办?  有些问题,可以请专家来解答。乡村网红往往依靠观察与直觉来做出规划,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的观点则基于大数据。他很早就开始关注乡村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