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缘。而我,30多年一直对山西科技报刊情有独钟。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缘,或许缘于我个人的经历。
我出生在太行深山的一个贫困农家,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一直梦想着找到一条捷径,能过上温饱的日子。
知识改变命运,成了我学习的动力。
初中一年级,学校组织植树,而春天种下的10000多棵一米多高的油松树,竟然一株也没有成活,数百名师生一周艰辛的汗水也全部付之东流。再加上许多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更让我大惑不解。
中学毕业,返乡务农4年,正值“文革”学大寨高潮,粮食“过黄河,跨长江”“一出勤,两送饭,晚上还要加班干”。坡光了,地平了,肚子也能填饱了。但光山秃岭依旧,洪涝灾害更加肆虐,贫困仍然如影随形。
全村人拼死拼活,怎么换来的是这样的结果?作为技术员、团支书、生产队长的我,请教了许多人,都没有满意的答案。无奈之下,我只好求助于报刊杂志。可学术期刊已全部停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书刊已被作为四旧全部烧掉了。
我煞费苦心,终于找到了内部刊印的一本農业技术科普小册子,如获至宝的我爱不释手,边看边试,居然解决了许多常见的生产技术难题,也淘汰了“清朝的谷子,明朝的豆,抗战时期的金皇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九九”。
这才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强烈的求学愿望与日俱增。没想到,命运真的成全了我。我被推荐选拔为“文革”中全县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在山西农大(当时叫山西农学院),我废寝忘食地徜徉在农业知识的海洋中,奔走于实验田与实验室间,还经常登门请教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把收集来的新品种和技术资料源源不断地送到家乡,并手把手地教村民,大家受益匪浅,我们村也因此一直被评为“太行深山科技村”,我也被媒体宣传为“穷山旮旯引路人”。
毕业留校3年,我就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1977年还参加了全省首届科学大会,1978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当时全国的科技成果大都成为样品、展品、礼品、纪念品,就是变不成产品、商品和用品。
我愤然兼起了山西农大开发办主任,组织全校师生搞科技开发推广,但毕竟还是范围有限。我是多么希望能有几个科普宣传窗口,把积压多年的科技成果推广到社会上去,传播到农民手中,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让更多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拨乱反正,科普刊物陆续复刊和创刊,我欣喜若狂,《山西科技报》《科技消息报》《山西农民》《科学之友》《种子通讯》等都成为我学习的良师益友。头几年,为避“名利思想”“白专道路”之嫌,我的文章均以不同的笔名发表。
我不仅成为科技报刊的忠实读者、作者;《山西科技报》等还曾聘我为特约记者;《山西日报农村版》、山西科普报刊社等聘我为顾问。
20世纪80年代我成为科技县长后,积极倡导,大力推动科技报刊的发行、普及。并且,每年选择几百项实用技术编辑成册,发给农民。平日里更是不断地给农民发“科技明白卡”“一年早知道”等。
尽管后来我离开了农业战线,也很少发表农业科普文章,但依然十分关心曾给我知识力量和让我有用武之地的科技报刊。而且还始终关注着,从《科技消息报》到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成立,这是十年革固鼎新、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
前30年,我漂移宦海,身不由己,不能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我已是自由身,有时间有精力,搭乘快速前进中的山西科技传媒集团之船,乘长风、破巨浪,驶向胜利的远方。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所有媒体都面临着严峻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改制,科技传媒也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不进早亡,慢进迟亡!正所谓:
波涛汹涌海连天,百舸千帆竞浪尖;
风雨同舟皆努力,航母之梦早日圆。
所以,大家只有坚定不移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沿着正确的航向,找准精确的航道,齐心协力,同舟共济,锐意创新,顽强拼搏,才能实现科技传媒的航母之梦,进而建成阵容强大的联合航队。
我的情缘因此而长期延续。
我的情缘因此而不断加深。李凤岐
我出生在太行深山的一个贫困农家,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一直梦想着找到一条捷径,能过上温饱的日子。
知识改变命运,成了我学习的动力。
初中一年级,学校组织植树,而春天种下的10000多棵一米多高的油松树,竟然一株也没有成活,数百名师生一周艰辛的汗水也全部付之东流。再加上许多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更让我大惑不解。
中学毕业,返乡务农4年,正值“文革”学大寨高潮,粮食“过黄河,跨长江”“一出勤,两送饭,晚上还要加班干”。坡光了,地平了,肚子也能填饱了。但光山秃岭依旧,洪涝灾害更加肆虐,贫困仍然如影随形。
全村人拼死拼活,怎么换来的是这样的结果?作为技术员、团支书、生产队长的我,请教了许多人,都没有满意的答案。无奈之下,我只好求助于报刊杂志。可学术期刊已全部停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书刊已被作为四旧全部烧掉了。
我煞费苦心,终于找到了内部刊印的一本農业技术科普小册子,如获至宝的我爱不释手,边看边试,居然解决了许多常见的生产技术难题,也淘汰了“清朝的谷子,明朝的豆,抗战时期的金皇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九九”。
这才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强烈的求学愿望与日俱增。没想到,命运真的成全了我。我被推荐选拔为“文革”中全县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在山西农大(当时叫山西农学院),我废寝忘食地徜徉在农业知识的海洋中,奔走于实验田与实验室间,还经常登门请教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把收集来的新品种和技术资料源源不断地送到家乡,并手把手地教村民,大家受益匪浅,我们村也因此一直被评为“太行深山科技村”,我也被媒体宣传为“穷山旮旯引路人”。
毕业留校3年,我就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1977年还参加了全省首届科学大会,1978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当时全国的科技成果大都成为样品、展品、礼品、纪念品,就是变不成产品、商品和用品。
我愤然兼起了山西农大开发办主任,组织全校师生搞科技开发推广,但毕竟还是范围有限。我是多么希望能有几个科普宣传窗口,把积压多年的科技成果推广到社会上去,传播到农民手中,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让更多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拨乱反正,科普刊物陆续复刊和创刊,我欣喜若狂,《山西科技报》《科技消息报》《山西农民》《科学之友》《种子通讯》等都成为我学习的良师益友。头几年,为避“名利思想”“白专道路”之嫌,我的文章均以不同的笔名发表。
我不仅成为科技报刊的忠实读者、作者;《山西科技报》等还曾聘我为特约记者;《山西日报农村版》、山西科普报刊社等聘我为顾问。
20世纪80年代我成为科技县长后,积极倡导,大力推动科技报刊的发行、普及。并且,每年选择几百项实用技术编辑成册,发给农民。平日里更是不断地给农民发“科技明白卡”“一年早知道”等。
尽管后来我离开了农业战线,也很少发表农业科普文章,但依然十分关心曾给我知识力量和让我有用武之地的科技报刊。而且还始终关注着,从《科技消息报》到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成立,这是十年革固鼎新、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
前30年,我漂移宦海,身不由己,不能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我已是自由身,有时间有精力,搭乘快速前进中的山西科技传媒集团之船,乘长风、破巨浪,驶向胜利的远方。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所有媒体都面临着严峻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改制,科技传媒也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不进早亡,慢进迟亡!正所谓:
波涛汹涌海连天,百舸千帆竞浪尖;
风雨同舟皆努力,航母之梦早日圆。
所以,大家只有坚定不移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沿着正确的航向,找准精确的航道,齐心协力,同舟共济,锐意创新,顽强拼搏,才能实现科技传媒的航母之梦,进而建成阵容强大的联合航队。
我的情缘因此而长期延续。
我的情缘因此而不断加深。李凤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