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气与脾胃关系的理论探索

来源 :环球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2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基本内容和要素.中医学所言气,包含物质和功能两方面的属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人体内,气血水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因素.气血水三者之中,气是主导.五脏皆有气,从气的运行和生成转化过程而言,气虽与五脏皆相关,然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枢纽,也是气血生化之源,气与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临床上,脾胃功能障碍可影响五脏之气,通过调理脾胃既可以调理功能之气的运行,又能保证物质之气的生成,对五脏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许多复杂性内伤疾病都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之气治疗.脑中风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通过运脾化浊、升清气、降浊气,可获得显著效果,验证了调理脾胃之气治疗内伤杂病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经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择期行POEM的AC患者9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9例给予集束化护理,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食管下括约肌(LES)残余压力及Eckardt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LES残余压力、Eckardt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患者POEM围手术期给予集束化护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应用最广泛的心脏疾病临床试验干细胞.过去认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和支持细胞类型来修复心脏组织,然而,许多观察结果在生理上和时间上都不支持这种说法,于是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即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旁分泌因子,进一步促进组织修复,从而来介导其治疗效果,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MSCs以旁分泌方式起到其功能作用,如MSCs来源外泌( MSC-EXs)体可单独作用
目的 探讨电针干预对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 G93A转基因小鼠(SOD1 G93A transgenic mice,SOD1G93A)脊髓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uperoxide dismutase,SOD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含量和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Bax)与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调节SOD1G93A转基因小
目的 探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变应性鼻炎小鼠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21只,随机抽取5只作为空白组,其余16只进行变应性鼻炎模型制备:用卵蛋白腹腔注射14天,隔日一次进行基础致敏,之后连续7天进行滴鼻激发.变应性鼻炎模型成功7天后,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14天后取材.肺组织进行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比色法检测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比色法检测脾组织三磷酸腺苷含量、呼吸链复合物Ⅰ、Ⅸ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腺苷酸活化蛋
浊邪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历代医家对其各有发挥,尤其在现代愈发受到重视.浊邪性质沉降重浊,易阻滞经络气血,引起脏腑、肌表、营卫、三焦等多部位的病害表现.针对浊邪的治法包括芳香化浊、清热降浊、通腑泄浊、温阳化浊、化瘀化浊等.多种代谢性疾病以及血管性疾病等不同系统疾病可从浊邪论治,深入探讨浊邪的成因及致病特点对于此类疾病的临床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目的 观察牵正散合大补阴丸水煎剂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proteasome inhibitor I,PS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heochromocy-toma cells,PC12)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共设立9组,分别是模型组、模型加药组7组(PSI+Q0组,PSI+Q25组,PSI+D0组,PSI+D25组,P+D25+Q25组,P+D25+Q0组,P+Q25+D0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牵正散合大补阴丸水煎剂对PC12细胞模型中细胞凋亡的影
寒热治疗学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具体阐明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并将病邪、病机、症状证候、方药、治法治则以寒热分类,构建了中医外感疾病的基本框架.寒热本身的含义是温度高低的体现,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气、阴阳、五行学说都是寒热理论应用于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气可分寒热,寒热是阴阳的具体体现,五行学说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寒热相配属.自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以来,寒热一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标杆与向导.在疾病诊治中,无论是病因、症状、病性还是治疗方案,寒热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将从寒热本
多系统萎缩属脑髓病,责之于肾,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劳倦失养,或毒物、外伤损伤机体,致脏腑功能逐渐减退,肾不生髓,髓体及髓海空虚发为本病.本病可归于“喑痱”范畴,主要病机为肾阳不足、精亏髓减,病位在脑、脑髓.髓体、髓海失于荣养,脏腑不得温煦,与肾、肝、脾密切相关,病性以虚为主,可伴实邪.在肾虚髓减为病机实质的基础上,基于“脑髓—脑气—脑神”的核心病证认知体系对于理解与认识多系统萎缩的转归有重要意义.因此,治疗多系统萎缩当以温肾健脑、滋肾益髓为主要治法,针对主证的治疗可选用地黄饮子合还少丹加减,采用针对主证的
阳明空虚证长期与太阴虚寒证混同,其证候内涵与方药特点尚缺乏独立辨析.本文通过分析阳明独特的生理特点,认为阳明空虚证涉及表层肌肉、中层经脉及里层胃腑三重病位.结合历代医家著述,提出小建中汤方系或可作为阳明空虚证的正治主方.临床则须把握具体病证的病变层次、气血偏衰、脏腑传变等不同,灵活化裁,并举验案二则加以说明.
抑郁症,简而言之,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一种精神障碍.中医学在辨证论治抑郁症方面有诸多思路.本文认为,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抑郁症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密切的关系,故以五脏主五志为思路,论述抑郁症的脏腑辨证.从心之“心神失养”、肝之“肝气郁结”、脾之“思虑伤脾”、肺之“悲则气消”、肾之“肾精不足”论治抑郁症,依据各脏腑之间紧密的生理病理关联,通过调和脏腑恢复机体功能,以求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