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7日,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与会专家回顾了三十年来我国教育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就下一步如何革故鼎新深化改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当天的会议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教育界知名学者、校长,以及各界关心关注教育改革的人士共30余人出席会议。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首先做了《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现在的教育改革,如教师聘任制、扩大招生、大学合并、独立学院等,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所评述的那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目标、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刘道玉着重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大学的理念、大学的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阐释。最后,刘道玉还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在中央的领导下,开展一场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因为“从教育部到多数民众,大多数人仍然置身于教育改革之外,尚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改革,应当改什么,怎样改,由谁来改”。第二、在中央领导下,成立教育改革的指导小组,邀请国内外开明教育家、思想家,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士,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和推动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全国教育系统改革。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他非常赞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纪实》在总结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方面提出的四点:一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二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大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0年的5.33年提高到现在的8.05年;三是教育制度的创新:从集权向分权转变,现在大学的自主权要比过去好得多;四是教育科学的繁荣: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从改革开放前靠一本教育学教授课程到现在的包括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各种思潮的引进和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的支持,教育科学实现了全面繁荣。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教授在发言时,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是建国以后,当时提出要建立民主的、人民的、大众的教育。这一次改革,牵涉到整个学校的办学体制的变化和办学指导思想的变化,改造了旧社会的教育,建立了新中国的教育。第二次是1958年的教育革命,当时提出教育要为产业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針。第三次教育革命是“文革”,当时教育明确阶级斗争的政治功能。第四次比较大的变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坦言:“今天国内高校太在乎排名,导致大学急功近利的倾向。现在排名已经多种多样,有综合性排名,也有分学科的排名,但是每一个排名,高校在利用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它对学校最有利的一面。所以,大学对有些排名既恨又喜欢,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把排名商业化,有的自己把自己排得很高。实际上这个排名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的硬指标,而不反映其软指标。”
麦克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则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发言:“我们国家的大学考核,比如就业率,都是在各个大学学报上面,各个大学都往里面掺水,因为其中有利益因素在里面。”该公司作了做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是向国家搜集公共信息的数据库,而是直接向毕业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就业能力,就业流向,还有就业薪资等。今年调查的2007年毕业大学生,调查44.5万人,收回问卷22万份。王伯庆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民间的数据库,而且直接面向高等教育消费者,搜集他们对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效果的认识,因为他们是消费者,不能让产品生产者来评估。”
会上,杨东平还介绍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南都公益基金会日前推出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据悉,这是我国首次由民间机构以纯公益的方式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的教育制度创新进行评比。该活动评审委员会由教育界、企业界、文化界等26人组成,另有记者组成的媒体评奖委员会,还有网络投票环节。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非学校,标准有四条:是否提高了教育品质、是否促进教育公平的程度、是否具有制度的创新性和创新实践的可推广性。目前申报材料数量已经达到53个,并进入首轮评选环节,最后的颁奖大会将于2008年12月6日举行。
当天的会议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教育界知名学者、校长,以及各界关心关注教育改革的人士共30余人出席会议。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首先做了《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现在的教育改革,如教师聘任制、扩大招生、大学合并、独立学院等,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所评述的那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目标、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刘道玉着重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大学的理念、大学的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阐释。最后,刘道玉还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在中央的领导下,开展一场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因为“从教育部到多数民众,大多数人仍然置身于教育改革之外,尚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改革,应当改什么,怎样改,由谁来改”。第二、在中央领导下,成立教育改革的指导小组,邀请国内外开明教育家、思想家,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士,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和推动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全国教育系统改革。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他非常赞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纪实》在总结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方面提出的四点:一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二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大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0年的5.33年提高到现在的8.05年;三是教育制度的创新:从集权向分权转变,现在大学的自主权要比过去好得多;四是教育科学的繁荣: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从改革开放前靠一本教育学教授课程到现在的包括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各种思潮的引进和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的支持,教育科学实现了全面繁荣。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教授在发言时,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是建国以后,当时提出要建立民主的、人民的、大众的教育。这一次改革,牵涉到整个学校的办学体制的变化和办学指导思想的变化,改造了旧社会的教育,建立了新中国的教育。第二次是1958年的教育革命,当时提出教育要为产业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針。第三次教育革命是“文革”,当时教育明确阶级斗争的政治功能。第四次比较大的变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坦言:“今天国内高校太在乎排名,导致大学急功近利的倾向。现在排名已经多种多样,有综合性排名,也有分学科的排名,但是每一个排名,高校在利用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它对学校最有利的一面。所以,大学对有些排名既恨又喜欢,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把排名商业化,有的自己把自己排得很高。实际上这个排名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的硬指标,而不反映其软指标。”
麦克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则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发言:“我们国家的大学考核,比如就业率,都是在各个大学学报上面,各个大学都往里面掺水,因为其中有利益因素在里面。”该公司作了做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是向国家搜集公共信息的数据库,而是直接向毕业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就业能力,就业流向,还有就业薪资等。今年调查的2007年毕业大学生,调查44.5万人,收回问卷22万份。王伯庆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民间的数据库,而且直接面向高等教育消费者,搜集他们对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效果的认识,因为他们是消费者,不能让产品生产者来评估。”
会上,杨东平还介绍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南都公益基金会日前推出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据悉,这是我国首次由民间机构以纯公益的方式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的教育制度创新进行评比。该活动评审委员会由教育界、企业界、文化界等26人组成,另有记者组成的媒体评奖委员会,还有网络投票环节。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非学校,标准有四条:是否提高了教育品质、是否促进教育公平的程度、是否具有制度的创新性和创新实践的可推广性。目前申报材料数量已经达到53个,并进入首轮评选环节,最后的颁奖大会将于2008年12月6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