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两处“希望”的教学处理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娘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決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
  鲁迅在这篇杂文中,谈到了这样的情况:—是童年时期,他一心希望现实中的雷峰塔倒掉。原因是他从祖母讲述的故事中,知道“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的白蛇娘娘,终于被法海和尚拆散了夫妻关系,而且被镇压在法海和尚造的雷峰塔下。童年的鲁迅就此认为,现实中的雷峰塔就是传说中的雷峰塔,其建造者就是法海和尚,塔底下镇压着值得同情的白蛇娘娘。成年之后,鲁迅已经知道现实中的雷峰塔并非传说中的雷峰塔,其建造者也不是法海和尚,塔底下根本不会有什么白蛇娘娘,但是,他仍然希望现实中的雷峰塔从速倒掉。原因何在,鲁迅没有作任何交代。童年时代的鲁迅,听了祖母讲的白娘娘的故事,从而希望现实中的雷峰塔倒掉,这是可以理解的。一般儿童,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不能区分传说和现实的界限,把子虚乌有的传说人物视为实有,把传说中的雷峰塔当做现实中的雷峰塔,这是无足为奇的。问题是成年的鲁迅,而且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明知现实中的雷峰塔下“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为什么“仍然希望他倒掉”?
  理解本文的内容,尤其是理解本文的主旨对成人来讲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更何况初中生呢?老师们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抓住其中“那是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及“我心里仍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两句中的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语——“希望”,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同探讨,深入挖掘“希望”这个词语的内涵,就有可能比较迅速、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一、善良、同情,天真、厌恶的“希望”
  文章第三段有“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一句,这里的“希望”是本文第一次出现的“希望”。
  首先,联系该句中的“那时”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理解这个“希望”的契机。
  联系上文,不难理解“那时”指的是作者“年幼时”。“那时”祖母经常给“我”讲白蛇娘娘故事。很可能,同时也应该从“那时”起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白蛇娘娘的同情以及对法海的仇恨,因而他一开始就对西湖岸边的雷峰塔没有什么好感。正如作者在本文开头第一段写到的那样:“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到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这段中,作者反复强调“听说”、“听说而已”,连用两个“听说”表现作者对雷峰塔的倒掉显出无动于衷的一种冷漠。作者先用“掩映”、“湖光山色”等通常表达“赞美、欣赏”的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可是前面却用了个“破破烂烂”这样一个贬义词,这两种感情色彩的词语放在一起,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应该说,肯定有的。“湖光山色”说的是湖和山互相映衬,景色秀丽。在这个语境中指的是雷峰塔的背景,背景很美,这毋庸置疑。而这背景之下的主体——雷峰塔,则是那么破破烂烂,虽是“掩映”,但这“掩映”已经不再有“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的意思。“破破烂烂”的雷峰塔使得湖和山更秀丽,秀丽的湖和山使得雷峰塔更加“破破烂烂”了。可见作者这样使用色彩不协调的词语,实际上是在流露他那对这个“破破烂烂的雷峰塔”的浓重的厌恶之情。本段结尾处的倒装句,把句子的调语部分中的宾语前置到句首。这里有两个目的:第一,前面的分句指出“我也见过”“‘雷峰夕照’的真景”,那么,印象如何呢?作者接着回答“并不见佳”,使前后两个分句在结构上显得十分紧密;第二,强调“并不见佳”。因为整个句子是表明作者态度的,要使句子的意思更加鲜明,就有必要将“并不见佳”放在突出位置上。同时,前一个分句已经点明“我也见过”,因此“我以为”便不是主要的了,可以放到句子的后面。这同样也是在流露他那对这个“破破烂烂的雷峰塔”的浓重的厌恶之情。
  其次,联系本段中的“长大”可以帮助我们搜寻理解这个“希望”的痕迹。
  即使作者长大了一些,他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有丝毫的减轻。这从文章第三段中“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中就完全可以看出。
  再次,联系下文中的“天意”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理解这个“希望”的基础。
  鲁迅对雷峰塔这种浓重的厌恶之情,是听祖母说了白蛇娘娘的故事以后,由于对白蛇娘娘的同情,以及对法海禅师滥施毒计的憎恨而产生的。而且,作者对雷峰塔这种浓重的厌恶之情显然不是出于个人偏见。文中说:“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对于那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几段话正好说明倒掉雷峰塔乃是顺从了天意,顺从了民心,鲁迅的爱憎感情正是这种天意民心的反映。
  最后,联系《白蛇传》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抓住理解这个“希望”的关键。
  《白蛇传》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体现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的强烈要求,因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八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广大人民的不断加工和丰富,而形成了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白娘子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妇女。她很善于处理生活,也富有斗争经验;既为争取幸福而生,又不惜为反抗压迫而死。这是八百余年以来人民不断以善良的愿望和斗争的决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取的“镇压的塔”这一情节,是从妇女解放问题上来反对封建礼教的,这是文章的基本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年幼时“希望倒掉”是出于童心,出于善良——希望解救出里边的白蛇娘娘。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塔”就是“塔”,一个砖木结构的、沉重的、镇压着“白蛇娘娘”的“塔”;“蛇”就是“蛇”,一个美丽的、善良的、备受迫害的义妖——“白蛇娘娘”;“僧”就是“僧”,一个蛮横的、多事的、残忍的和尚——“法海”。作者心灵深处那种善良、同情,天真、厌恶跃然纸上。   二、理智、仇恨,成熟、坚信的“希望”
  文章第三段结尾有“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一句,这里的“希望”是本文第二次出现的“希望”。
  首先,联系第二个“后来”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理解这个“希望”的方向。
  如果说该段中第一个“后来”是指作者长大了,那么这第二个“后来”应该是再大一些,是读了相关书籍之后,是知道“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之后。此时的作者面对着雷峰塔“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种心理与他幼小时以及后来长大(看相关书籍之前)时的那种心理绝对不可能是一样的。肯定有其他缘由的。而理解这缘由恰恰是理解本文主旨的重要方向。
  其次,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挖掘理解这个“希望”的前提。
  1924年9月25日杭州西湖南边的雷峰塔倒掉了。这原本是因为塔身年久失修,并且自明朝中期以来有些人迷信塔砖可以镇妖,塔底砖块曾被挖空而导致坍塌的。仅是雷峰塔倒塌这一事实来讲,并没什么可以写成杂文的素材,但鲁迅先生却由此而写了两篇文艺性政论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作者写作《论雷峰塔的倒掉》时,距辛亥革命13年,距五四运动则仅5年。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年来的皇权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五四运动,特别是同时进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但也远没有将这些污泥浊水涤荡净尽。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不断发生分裂,有一批文人公开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雷峰塔轰然倒塌的那一天正好封建军阀孙传芳率领军队进军杭州郊区,所以民间一时纷纷传说白娘娘也厌恶军阀专横,一怒之下把雷峰塔推倒了,跳出来向军阀示威。可是一些封建复古派却对此事无限感伤,趁机大做文章,重弹“保存国粹”的老调。这一系列的背景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在作者心中,“雷峰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而且,作者对“雷峰塔”的情感已经由“厌恶”达到“怨恨”的程度了,否则他不会仍希望它倒掉。
  再者,联系下文几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理解这个“希望”的途径。
  第四段中“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中“居然”一词表示意想不到,盼了好长时间,这个“居然”饱含作者欣喜的情感。“……为何如?”的句式也正突出了这种情感。第五段中“贵恙”一词流露出作者讽刺中包含欣喜;该段最后的反问句“没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肯定有力,不容置疑,也强烈突出了作者对邪恶的强烈憎恶之情。第六段中“偏要”、“横来”表明法海干涉婚姻自由的恶劣行径,叫人深恶痛绝;“大约”表示揣测语气,发人思考;“一定”是肯定语气,不容置疑;“大约”是退,“一定”是进,一进一退,加强斥责,进一步揭露了法海的道貌岸然、虚伪卑鄙,强烈地表达了普天下人民对法海的憎恨,为白娘娘抱不平;“大约”、“一定”加上破折号,这是在谴责和揭露法海“偏要放下经卷”(“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横来招是搬非”的基础上所作的结论,这些深含嘲讽的语言勾画出法海的灵魂和行径,与“得道的、非凡的”“禅师”相对照,既使人感到矛盾,又使人觉得可笑,相形之下,“得道”、“非凡”也都是讽刺。第七段写玉皇大帝惩罚法海,实际上是通过民间传说反映劳动人民的意愿。玉皇大帝在其他许多传说里都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因此作者说:“我对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这一段不是对玉皇大帝的颂扬,而是对劳动人民惩恶扶善愿望的反映,赞扬玉皇大帝这件事办得好。第八段写“吃蟹一节”通过细腻而有趣的描写结合对法海的鄙视,嘲笑了法海的可耻下场,从而使“蟹和尚”的形象更加完整,也为下文怀着无比喜悦之情,尽情挖苦嘲讽法海的“独自静坐”作了铺垫。第九段“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中的“终究”表明一切压在人民头上的塔总是要倒的,人民一旦能够自由解放,一切统治者没有好下场。而且这一反问强烈表明封建势力必然垮台,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必然规律。第十段“活该”这一独词段说明法海这一封建卫道士的可耻下场是罪有应得,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和蔑视。他愤怒地警告敌人:“你敢再残酷压迫人民,有一天你们也会和法海一样,自作自受,人民是一定会推翻你们的统治的”。作者把对法海的这种讽刺讥笑,倾注在最后两个字“活该”中,痛快淋漓,精悍凝炼,显示了杂文的战斗性。“活该”——象征封建镇压之塔的雷峰塔倒掉了,“白蛇娘娘”终于重见光明,“普天之下的人民”怎不欣喜呢!“活该”——“荼毒生灵”的法海,“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孩子们吃螃蟹时要找“蟹和尚”,这是何等的解“恨”与“快乐”。这是一切封建卫道者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活该”——那个象征封建势力的所谓“得道禅师”,活活将一对鸳鸯拆散,在法海这样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除了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人以外,甚至直接制造劳动妇女的悲剧,他们是可恨可鄙的“孽种”!“活该”——法海和尚“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是出自妒忌的心理,最终“得道的禅师”变成了“蟹和尚”,而且“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这个结局的确“活该”。
  最后,联系本文的附记还可以帮助我们补充理解这个“希望”的佐证。
  “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俶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十一月三日”。本文寫后第五天,前来约稿的《语丝》创办者、主编孙伏园指出作者文中之误,再两周后,此文才在《语丝》创刊号上发表。这半月之余,作者为何并不改动其中写错的一个词语,而非要郑重其事地去发一更正声明呢?这需要从两座塔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雷峰塔和保俶塔同在西湖,一建于吴越建国之初,一建于吴越行将覆亡之时,雷峰塔是越王钱为皇妃所建,故又称皇妃塔,用以标榜封建道德。保俶塔是越王钱元为王子钱入贡宋朝所建,其“保”之称便有明显的维护封建逍统的色彩,道出了钱元在北宋朝庭咄咄逼人的统一攻势面前诚惶诚恐,建塔以求佛法保佑钱人贡为质而平安无事,维系吴越韩存延的心态。这说明吴越己是穷途末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如果说未倒的雷峰塔外表是“破破烂烂”的,那幢塔则是内质的腐朽了。所以,鲁迅先生不仅对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是满怀厌恶之情,对迷信佛法以求苟延的保塔更是一种鄙夷不屑之态了。这恐怕才是鲁迅先生说它们的景色“平平”、“并不。见佳”的真正原因。也正因为本质上的一致性,才说雷峰塔又叫作保俶塔。这里,作者把对雷峰塔的态度巧妙地移到保塔上,一箭而双雕。如果先生听从了“记者先生指点”而修改了原文,就不能给读者以更多的联想,从而削弱了内容的丰富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如果没有了这则附记,不知底细的读者就会随文认为雷峰塔又叫保俶塔而让“谬种流传”了。由此可见,附记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按照初次的模样把它刊在篇末,让它成为一把钥匙,使读者得以体会作者不因事实而害意的妙处和坚持不动原文的苦心,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成年后“仍希望倒掉”是出于理智,出于责任——希望解救天下苍生。在他睿智的头脑里,“塔”不再仅仅是“塔”,而是指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蛇”不再仅仅是“蛇”,而是指普天之下受欺压、受剥削的平民百姓;“僧”不再仅仅是“僧”,而是指这个社会制度之下那些阴狠、毒辣的维护者。作者心灵深处那种理智、仇恨,成熟、坚信入木三分。
  综上所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厌恶雷峰塔呢?从文章的二、三、四自然段中可以找到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小时候听了祖母讲白蛇娘娘的故事以后留下的印象。使他相信塔底下压着白蛇娘娘,出于对白蛇的同情,希望雷峰塔倒掉,而且是“唯一”的希望。二是“我长大了”,从书中知道那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那就是说,作者以后若是再厌恶雷峰塔,已与白蛇故事无关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那又是为什么呢?联系当时的背景,很明显,封建的正人君子惋惜雷峰塔倒掉,目的要保护“国粹”、“国故”等封建糟粕。鲁迅一心希望雷峰塔倒掉,正是希望彻底摧毁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和精神支柱。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100120)
其他文献
We obtain Backlund transformation and some new kink-like solitary wave solutions for the generalized Burgers equation in (2+1)-dimensional space,ut+1/2(uδy^-1u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有连续
当前镁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但对制备轻金属纳米多层复合材料的研究很少。通过在镁合金板之间插嵌镁粉与多壁碳纳米管(CNTS)的球磨混合粉,然后在
In the framework of topcolor-assisted technicolor (TC2) theory, we study a flavor changing single top quarkproduction process pp(pp) →Ⅱ0t → tc(tc) at upgrade
一位名师对《往事依依》一课的激情演绎为我们呈现了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备受鼓舞。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一改通常的情境创设,换之以一种轻松的口吻,略带调侃的语气吸引学生,告诉大家本节课老师不布置作业,并补充说:“此处是不是应该有掌声呢?”此环节有利于让学生放松心情,驱散中午的疲惫,同时使课堂在初始阶段便充满活力,预约了课堂的精彩。  一、教师提问学生  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几件事中,哪
The kinetic behaviors of aggregation-fragmentation-annihilation processes of three n-species systems arestudied in this paper. Aggregation reaction occurs only
The optimal velocity model of traffc is extended to take the relative velocity into account. The traffcbehavior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and analytically wit
课文都有其教学的价值。它需要教师用智慧去领悟,去挖掘,去发现。加之课文因判断标准、年级要求、学生心智等因素,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判断、规定其教学价值,因而学术界研究宏观
Energy level statistics of a system consisting of six particles interacting by delta force in a two-j modelcoupled with a deformed core is studied in particle-r
The top-charm associated production with the effects from both B- and L-violating interactions in TeVscale photon-proton collisions is investigated in the 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