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在基建工作中从业者的继续教育仍处于无制度化阶段,通过探讨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内容,提出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模式建立途径,并指出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可能存在问题,得出该制度建立的将有力促进高校基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2-0229-02
一、目前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及继续教育现状
(一)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现状
目前高校基建部门有独立式与组成式两大类,前者职能科室较为齐全、人员较多,后者则以人定岗,人员较少。据笔者多年基建工作了解,以江苏地区为例,多数高校基建部门人员在3~15人之间。随着2003年高校扩招及自身办学水平提高,高校基建部门按年龄层次划分:35岁及以下年龄段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占比90%,36~50岁年龄段第一学历为大中专及以上占比70%,50岁以上年龄段第一学历呈现两极分化并与职务相对应。
(二)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现状
高校基建工作者呈现低年龄高学历的趋势,这对于当下基建管理面临的市场化管理模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如何可持续性地发挥人才资源是做好基建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相比较建筑行业内注册制度下的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及继续教育模式,高校基建工作者在政策素养、管理理念、技能提升等方面还处于被动的受教育与主动的自我学习相结合的阶段,并没有在体制内建立系统的继续教育制度。与此相应的是,高校基建部门负责人面临轮岗问题、基建科室人员无制度化的继续教育途径,容易导致基建管理中上下层沟通出现瓶颈。在现有的高校管理制度下,服从上级命令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这将导致基建工作无稳定规章可循,基建管理理念与现行社会管理模式脱节,管理方式与方法滞后于先进的管理理念。
由此可见,针对高校基建工作者建立起系统的继续教育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固定置产投资效益,还有利于高校基建工作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面临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继续教育不能只是适应工业化社会的人力资源要求,而应该转为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1]。继续教育能够真正满足脱离正规教育后的所有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广泛需求[2]。
二、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内容及模式建立途径
(一)继续教育内容
高校基建从立项开始至项目竣工验收是其主要的工作阶段,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看,还包括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使用阶段;从建设工程合同角度看,基建维保工作分为合同质保期内施工单位维保工作与质保期后业主方的维保工作。基建工作工作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既有一般的建筑工程,也有装饰装修工程、园林绿化、市政工程甚至还涉及水利工程。高校基建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1.政策法规。比如2013年3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印发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与以往的工程组成费用相比有较大的变动,基建工作者要紧跟政策步伐,及时掌握最新政策才能做好基建管理工作。
2.管理知识。比如当下高校基建管理模式大多处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下,完全采用市场化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微乎其微。对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不多,对这些已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很少使用。基建工作者要掌握并能运用管理方法才能产生管理的效益。
3.技术方法。比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应用正逐步推广,这对于建设工程领域而言是一场变革,但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基建者而言了解的不多,应用更少。只有了解、熟悉、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在市场化的建筑工程环境下提升基建费效比。
(二)继续教育模式建立途径
1.模块化学习。模块化的方式在工业设计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样模块化的教学在继续教育上也能发挥组成式教学的优点,有利于授教与学习者对趋同内容的专研。尤其对于基建工作而言,涉及内容多而杂,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更能有效弥补不同基建工作者各自的不足。
2.层次化学习。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层次不同,年龄差异较大,工作经验不一,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才能取得“性价比”最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
3.区域化学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 542所。各省份高校数量不均,不可能组织全国性的集中式继续教育培训。各区域实施相对集中的面授式继续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不同区域面对的建设环境更有同质性,以省份划分的区域政策也具有相同性。以区域划分进行培训更能体现继续教育注重实效的宗旨。
4.在线化学习。高校基建工作者工作繁忙,不仅平日工作事务多,节假日寒暑假更是施工的主要时段。若要集中组织学习,将有相当一部分基建工作者无法参加继续教育。目前在建造师等继续教育培训中已广泛采用集中面授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效果甚好。在线化的视频教学有利于学习者灵活机动利用学习时间,还能反复观看,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5.国际化学习。受目前互联网蓬勃发展,对于国外工程建设管理领域的新思维、新方法,如PPP模式应用,可突破国界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让高校基建工作者获得发达国家工程领域最新的管理方法、建设模式与技术方法。
三、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可能存在问题
(一)目标标准与激励措施
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基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与建造师等注册制下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分制的培训方式不同,前者更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学习。但对于基建工作者而言既有学习时间受限于基建工作本身,还受限于既有工作报酬来源于当下高校行政级别或技术等级划分的薪酬制度。如何有效合理地确定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与激励措施是实施这一制度的关键。笔者以为,作为继续教育的初衷,更多的是学习者本身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制度的建立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方法与手段,不需要强制制定一个学分或合格等级。而对于是否会花力气而不讨好的担忧也无必要,因为基建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每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并想干好事的高校基建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对于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的可以进行学习记录,完成一定工作量的继续教育学习者可以予以一定的名誉表彰,作为对自身理论水平与业务学习的肯定。
(二)规模投入与分担机制
在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对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而且还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成本分担机制[3]。
作为一个在较大范围实施的继续教育制度,实施费用是这一制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笔者以为,采用成本分担制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基建工作者的主动性学习。如果高校主管部门、各高校将继续教育费用完全包揽,基建工作者学习的动力会不足,会以完成任务的态度被动地受教育。如果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才能取得学习资格,并能真正获得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形成良性循环。倘若个人能将自身的工作经验形成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用于教学,并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将更能促进这一继续教育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个人承担费用也不能过高,笔者认为,政府、高校、个人的成本负担在5∶4∶1较为合理。
四、结论
高校基建工作者对高校基建成败负有最直接的影响,事关各高校的建设发展优劣。对高校基建工作者开展政策法规、管理知识与技术方法方面的培训,采取模块化、层次化、区域化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基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能够打造出原则性更强、理论水平更高、实操能力更进一步的基建管理队伍。但在高校基建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建立与评估的双重压力,如何处理好目标标准与激励措施,规模投入与分担机制将影响这一制度能否形成,能持续多久,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毋庸置疑的是,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必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基建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高校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化,有利于高校基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
[2] 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J].教育研究,2013,(9).
[3] 李兴洲,卢海红.继续教育的国际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责任编辑 王玉妹]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2-0229-02
一、目前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及继续教育现状
(一)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现状
目前高校基建部门有独立式与组成式两大类,前者职能科室较为齐全、人员较多,后者则以人定岗,人员较少。据笔者多年基建工作了解,以江苏地区为例,多数高校基建部门人员在3~15人之间。随着2003年高校扩招及自身办学水平提高,高校基建部门按年龄层次划分:35岁及以下年龄段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占比90%,36~50岁年龄段第一学历为大中专及以上占比70%,50岁以上年龄段第一学历呈现两极分化并与职务相对应。
(二)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现状
高校基建工作者呈现低年龄高学历的趋势,这对于当下基建管理面临的市场化管理模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如何可持续性地发挥人才资源是做好基建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相比较建筑行业内注册制度下的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及继续教育模式,高校基建工作者在政策素养、管理理念、技能提升等方面还处于被动的受教育与主动的自我学习相结合的阶段,并没有在体制内建立系统的继续教育制度。与此相应的是,高校基建部门负责人面临轮岗问题、基建科室人员无制度化的继续教育途径,容易导致基建管理中上下层沟通出现瓶颈。在现有的高校管理制度下,服从上级命令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这将导致基建工作无稳定规章可循,基建管理理念与现行社会管理模式脱节,管理方式与方法滞后于先进的管理理念。
由此可见,针对高校基建工作者建立起系统的继续教育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固定置产投资效益,还有利于高校基建工作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面临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继续教育不能只是适应工业化社会的人力资源要求,而应该转为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1]。继续教育能够真正满足脱离正规教育后的所有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广泛需求[2]。
二、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内容及模式建立途径
(一)继续教育内容
高校基建从立项开始至项目竣工验收是其主要的工作阶段,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看,还包括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使用阶段;从建设工程合同角度看,基建维保工作分为合同质保期内施工单位维保工作与质保期后业主方的维保工作。基建工作工作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既有一般的建筑工程,也有装饰装修工程、园林绿化、市政工程甚至还涉及水利工程。高校基建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1.政策法规。比如2013年3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印发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与以往的工程组成费用相比有较大的变动,基建工作者要紧跟政策步伐,及时掌握最新政策才能做好基建管理工作。
2.管理知识。比如当下高校基建管理模式大多处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下,完全采用市场化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微乎其微。对工程进度管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不多,对这些已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很少使用。基建工作者要掌握并能运用管理方法才能产生管理的效益。
3.技术方法。比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应用正逐步推广,这对于建设工程领域而言是一场变革,但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基建者而言了解的不多,应用更少。只有了解、熟悉、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在市场化的建筑工程环境下提升基建费效比。
(二)继续教育模式建立途径
1.模块化学习。模块化的方式在工业设计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样模块化的教学在继续教育上也能发挥组成式教学的优点,有利于授教与学习者对趋同内容的专研。尤其对于基建工作而言,涉及内容多而杂,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更能有效弥补不同基建工作者各自的不足。
2.层次化学习。高校基建工作者学历层次不同,年龄差异较大,工作经验不一,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才能取得“性价比”最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
3.区域化学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 542所。各省份高校数量不均,不可能组织全国性的集中式继续教育培训。各区域实施相对集中的面授式继续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不同区域面对的建设环境更有同质性,以省份划分的区域政策也具有相同性。以区域划分进行培训更能体现继续教育注重实效的宗旨。
4.在线化学习。高校基建工作者工作繁忙,不仅平日工作事务多,节假日寒暑假更是施工的主要时段。若要集中组织学习,将有相当一部分基建工作者无法参加继续教育。目前在建造师等继续教育培训中已广泛采用集中面授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效果甚好。在线化的视频教学有利于学习者灵活机动利用学习时间,还能反复观看,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5.国际化学习。受目前互联网蓬勃发展,对于国外工程建设管理领域的新思维、新方法,如PPP模式应用,可突破国界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让高校基建工作者获得发达国家工程领域最新的管理方法、建设模式与技术方法。
三、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可能存在问题
(一)目标标准与激励措施
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基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与建造师等注册制下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分制的培训方式不同,前者更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学习。但对于基建工作者而言既有学习时间受限于基建工作本身,还受限于既有工作报酬来源于当下高校行政级别或技术等级划分的薪酬制度。如何有效合理地确定高校基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与激励措施是实施这一制度的关键。笔者以为,作为继续教育的初衷,更多的是学习者本身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制度的建立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方法与手段,不需要强制制定一个学分或合格等级。而对于是否会花力气而不讨好的担忧也无必要,因为基建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每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并想干好事的高校基建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对于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的可以进行学习记录,完成一定工作量的继续教育学习者可以予以一定的名誉表彰,作为对自身理论水平与业务学习的肯定。
(二)规模投入与分担机制
在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对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而且还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成本分担机制[3]。
作为一个在较大范围实施的继续教育制度,实施费用是这一制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笔者以为,采用成本分担制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基建工作者的主动性学习。如果高校主管部门、各高校将继续教育费用完全包揽,基建工作者学习的动力会不足,会以完成任务的态度被动地受教育。如果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才能取得学习资格,并能真正获得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形成良性循环。倘若个人能将自身的工作经验形成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用于教学,并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将更能促进这一继续教育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个人承担费用也不能过高,笔者认为,政府、高校、个人的成本负担在5∶4∶1较为合理。
四、结论
高校基建工作者对高校基建成败负有最直接的影响,事关各高校的建设发展优劣。对高校基建工作者开展政策法规、管理知识与技术方法方面的培训,采取模块化、层次化、区域化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基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能够打造出原则性更强、理论水平更高、实操能力更进一步的基建管理队伍。但在高校基建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建立与评估的双重压力,如何处理好目标标准与激励措施,规模投入与分担机制将影响这一制度能否形成,能持续多久,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毋庸置疑的是,高校基建工作者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必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基建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高校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化,有利于高校基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
[2] 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J].教育研究,2013,(9).
[3] 李兴洲,卢海红.继续教育的国际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