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飘香(TV版)

来源 :新作文(小学456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电视机前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花开富贵”,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来了我的好“集美”(姐妹)“上善若水”.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花馍大比拼”.(可看“上善若水”,第二视角哦!)下面有请来自各个“窝”的专家:被窝“探险家”,“中央戏精学院”硕士以及回笼觉“表演专家”等“专业人士”,让我们掌声欢迎!
其他文献
小学学修辞,初中学表达,方老师把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五种表达方式称为“五指山”,事实上很多同学因为不能正确区分这五种表达方式而被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有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初中教材的体例基本也依此安排,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说明.
期刊
渔家傲rn[宋]李清照rn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干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②,殷勤问我归何处.rn我报路长③嗟日暮④,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⑤正举.风休住,蓬舟⑥吹取⑦三山去!rn★[注释]rn①星河:银河.②天语:天帝的话语.③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④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⑤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⑥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⑦吹取:吹得.
期刊
苏炳添的线条、吕小军的肌肉、张雨霏的水灵、李雯雯的可爱、赛艇姑娘们的小麦色皮肤……奥运的这半个月,“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屡次成为热议话题.其实,相较于“修正”,拥有多元美丽的奥运会更多是丰富了大家的审美体验.rn33个大项、339个小项,各种肤色和身材的运动员同场竞技,奥运会不仅没有传播身材焦虑,反而激励更多国人开始强身健体,践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号召.
期刊
老客栈的早晨,清冷.rn窗外的红纸糊的灯笼随风飘摇,昏黄不定.不知哪里常有鱼虫鸟兽之类,伴着若有若无的花香,唧唧啾啾,捕风捉影,空谷传响,扑朔迷离,丝竹管弦之势信手拈来.rn村落里的人家都起得很早,我吃过饭,漫步在乡野小路上.河畔的金柳,披散地垂下柔软的枝条;软泥上的青荇,将头探出水面观望.rn一位耄耋老者正在田间劳作,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只眼睛却深邃而明亮.我走向老者,莞尔一笑:“老爷爷,这边可有什么特别的好玩的、好吃的?”
期刊
每个人都有关于奥运的独特记忆,里面装着竞技体育留下的激情画面.比如女排姑娘逆转夺冠的欣喜,刘翔撞向冠军线的瞬间,邓亚萍在每个扣杀后的怒吼……rn这些以体育英雄为主题的记忆,分别存储于不同人的大脑中,但是有那么一届奥运会,对于我们来说,眼前出现的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幅画面,而是无数人的群像,那是我们每个人都真实参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
期刊
因为平时也会打打羽毛球,所以,本届东京奥运会,我特别关注了羽毛球的比赛.半决赛和决赛,我一动不动地观看了女子单打选手陈雨菲的两场比赛.rn东京奥运会国羽大名单上除了里约奥运会男单冠军谌龙外,都是第一次参加奥运赛事的新生代运动员.年仅22岁的陈雨菲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奥运会之旅.喜欢羽毛球的都知道,双打、混双和男单的比赛更精彩,相比较起来,女单就略显沉闷了,更是一场持久战.尤其是决赛,陈雨菲拿下的每一颗球都是艰难的,直看得人揪心不已.
期刊
当苏炳添在男子百米半决赛跑出9秒83的成绩,突破亚洲纪录时;当他以半决赛小组第一的成绩成为第一个站上男子百米决赛场的黄种人时,很多人一定会想起89年前1932年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刘长春奔赴奥运赛场时《大公报》写的送别语.
期刊
东京奥运会结束了,但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场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为“最特殊的一届奥运会”的举办,让我们看到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熠熠生辉,让我们看到了全世界守望相助的温情脉脉,让我们看到了打破纪录的无限可能……rn值得我们记住的人很多,但作为铁杆乒乓球迷,乒乓球运动员们,绝对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
期刊
看完东京奥运会,脑海里却莫名浮现出2008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的场景.因为今天对唯金牌论的反思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些矫枉过正.对运动员不能有一丝一毫批评,要排队对刘翔道歉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么,2008年中国真的就是唯金牌论吗?rn现在人们对2008年的记忆已经模糊,似乎认为刘翔当年只有夺金一条路可走,否则一定逃不掉被全民唾弃的结局.但实际上2008年的中国,大众已经相当宽容.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女排.中国女排和刘翔一起被认定为“领头羊”,是北京奥运会的两面旗帜.2004年,中国女排和刘翔一起夺冠,但2008年,
期刊
编辑部的编辑们有一大爱好——约小作者的资料.每次看到有趣的文童、优美的文字,我们恨不得立刻“扒”开纸张,“穿”过网线去到小作者的身边,看看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你”究竟是怎样的.甚至还要更过分一点——想去看看你的生活.比如去看看你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去看看你的书架上有些什么样的书……我相信杂志前的你们也一定跟我有一样的好奇心,于是“新访谈”应运而生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