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cafe_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即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与一般的社会交际语言不同,它是一种职业性的特殊交际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知识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它受特定语境、特定课程内容的严格制约。不同课程对教学语言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对历史教师来讲,课堂教学语言有以下诸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记录。由于受种种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往往把一些生动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事件变成了比较枯燥乏味的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再创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活生生的历史风貌重新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地把历史知识传输给学生。然而,在追求生动、具体、富于感染力的同时,决不能背弃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历史教学不是说评书、讲演义,可以海阔天空、随意铺张,它必须尊重历史、符合事实。“文之于史,较然异辙。”历史的教学语言与文学的语言有严格的区别:文学上可以有扣人心弦的、富于想象的夸张和浪漫;历史教学语言则来不得半点虚饰和造作,特别是在讲叙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时,一词一句都应仔细斟酌、言之有据,要真实,不可为美饰其词、渲染气氛而损害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
  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阐明观点,往往要引证大量的历史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先人们籍以成书的文言词语,较为难懂。因此,必须加以解释,将其口语化、通俗化,使学生闻之易懂、听之顺畅。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这种口语化、通俗化不能超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的时代性。历史的语言必须有时代感。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之称始于秦始皇,秦朝以前的历代君主或称“皇”、或称“帝”等,概无“皇帝”之称,教师讲课时须多加注意,不可随意改称。再如:中国历史上的“宦官”和“太监”之称,明代以前称“宦官”,明代以后称“太监”,亦不可任意称呼。
  三、既要有文采,又要不失质朴风格
  历史不能虚加修饰,但并非要求用语呆板、语言生硬,历史的语言同样要有文采。教学过程中,教师遣词丰富得当,用语朴素优美,并适时以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诗词、名句等旁加佐证,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并掌握历史知识。如:在讲述唐朝末年广大农民不堪重赋的痛苦生活时,可引白居易的《重赋》:“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再如:评价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时,用俄国诗人普西金的名言“彼得是使俄国走向光明的第一人”、“彼得使俄国腾空而起,尔后,又用铁锤榔头将它拽住了”,对形象地表述彼得一世在俄国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很有裨益。
  文采是历史教学应追寻的意境,质朴则是历史课必须保持的风格。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为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若把握得当,可兼收并蓄。范文澜先生在谈及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原因时,总结说:“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擅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时较久,祸国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文采蕴于质朴之中,可说是文采与质朴相互辉映的典范。
  四、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
  课堂教学的口头语言虽然不要求出口成章,但必须做到逻辑严谨、周密,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有上句无下句、有前因无后果、有论点无论据,更不能出现语法上的错误。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历史语言,能将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连贯起来,能将紊乱、庞杂的历史线索系统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可谓是由浅入深、逻辑严谨,但学生的注意力却仍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只追求逻辑推理而忽略了语调节奏感和起伏感。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与起伏感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方面。只有高潮与低潮相间、节奏时驰时缓、抑扬顿挫适时的教学语言,才能将历史课讲“活”,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历史的情景之中。
  
其他文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一。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新型而重要的道德教育。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学科教育优势,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加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初中物理教材更注重了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呈现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到学生大脑,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三点:  一、重视演示实验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
期刊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词汇与阅读相关最大。词汇量少的,阅读能力一般比较低。虽然词汇不是影响阅读的唯一因素。但是,随着词汇量的增长,阅读能力必定会逐渐加强。因此,搞好有关词汇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会最终影响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水平能力的提高。  所以,我认为: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引起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注意
期刊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鼓励学生勇于求异  数学是一门思维训练性较强的科目,最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道算式的计算方法、表述方式,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方法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思维求异性的好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教材,不满足于一种解答方法
期刊
书面表达是高考试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表现,它突出了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胜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角色。下面针对在高三下学期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抓住重点、采用正确得体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分析高考作文特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1、系统复习动词的过去式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根本目的。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面临的最大课题。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应从以下两点转变教学观念:  1、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
期刊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品德为核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质。  下面笔者想就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浅显
期刊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兴趣、动机对地理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地理学习活动显然应当把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的教育作为地理学案导学教学目标之一。  一、地理学习兴趣是地理学习的内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人手,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探求如何使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  为此,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及
期刊
一、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自己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方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形式多样的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地图能够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