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历来都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长久以来,小学数学都是被视作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受到了各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重视。但面对地位如此重要的“数学”,我们大部分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了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这一现实,因此没有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堂的重要环节加以重视。而学生无法获得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新时期的高效数学课堂,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现在一堂课是否优质高效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好似导演,学生是演员,一堂课的好坏除了教师导得好,成功诱发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还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发挥和出色“表演”。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两者在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因此如何在实现教师有效主导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程度的巩固,成为现今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性课题。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知的起始点、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和转折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抓住新知的起始点,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右图中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再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数方格”求三角形面积带来的种种不便。此时,笔者再不失时机地创设另一个问题情境“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有没有比用数方格计算三角形面积更简便的方法呢?”从而使学生挣脱“直观思维”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对新知识的探究产生兴趣。在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一定程度时,笔者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转折点创设情境(如右图),让学生观察、对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认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独立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构建“做数学”平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有效的学习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合作探究、共享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做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并形成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做数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智慧、养成品格、获得发展。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无限性”的“做数学”活动。即让学生拿着一张纸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把手中的白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在不断地变大、变大,变得无限的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另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是怎样的,并在白纸平面上画出来。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想象也十分丰富,画出了各种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更让人欣慰的是有一些学生画出两条直线延长后重合的情况,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从心理层面和知识层面为探索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时,教师先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围绕着本课时的重难点:两条线没有交点――两端距离处处相等、有交点――相交形成角,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思辨等“做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感受、理解“平行与垂直”本质特征。学生对“平行与垂直”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让他们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通过组内交流及看书置疑等自我构建的“内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并概括其概念,再引导学生从“位置与方向”的角度思考、体验:平行线的方向相同,垂线的方向不同。这样加深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让学生观察海口世纪大桥,并说说“平行”和“垂直”的作用,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进一步引导联想:如果世上没有了“平行”和“垂直”会怎么样?这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3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成“会学”,并由“会学”变成“乐学”、“善学”。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的主动学习机会,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如:在教學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定理、法则的确立,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发现和探求,并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概括。如:由36×32=38……构建出mɑn=m+n(m,n都是正整数);鼓励学生充分应用联想思维探求知识,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让学生联想小学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比较中学与小学在这方面多学了哪些知识,并谈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用已学的知识去验证是否合理;鼓励学生改题,争取每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编题,如由方程100×(1+χ)2=125编物价上涨和增产的应用题,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数学日记,明确掌握哪些知识,存在哪些不足;鼓励学生每周自行总结学过哪些数学知识,并将日记和总结在班上定时交流等;学生掌握了学法,在解题过程中逐渐“准确、迅速、灵活”。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成功感,才能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受挫折心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总之,只要教师挖掘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就一定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每一节数学课堂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现在一堂课是否优质高效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好似导演,学生是演员,一堂课的好坏除了教师导得好,成功诱发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还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发挥和出色“表演”。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两者在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因此如何在实现教师有效主导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程度的巩固,成为现今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性课题。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知的起始点、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和转折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抓住新知的起始点,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右图中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再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数方格”求三角形面积带来的种种不便。此时,笔者再不失时机地创设另一个问题情境“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有没有比用数方格计算三角形面积更简便的方法呢?”从而使学生挣脱“直观思维”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对新知识的探究产生兴趣。在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一定程度时,笔者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转折点创设情境(如右图),让学生观察、对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认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独立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构建“做数学”平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有效的学习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合作探究、共享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做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并形成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做数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智慧、养成品格、获得发展。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无限性”的“做数学”活动。即让学生拿着一张纸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把手中的白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在不断地变大、变大,变得无限的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另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是怎样的,并在白纸平面上画出来。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想象也十分丰富,画出了各种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更让人欣慰的是有一些学生画出两条直线延长后重合的情况,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从心理层面和知识层面为探索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时,教师先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围绕着本课时的重难点:两条线没有交点――两端距离处处相等、有交点――相交形成角,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思辨等“做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感受、理解“平行与垂直”本质特征。学生对“平行与垂直”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让他们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通过组内交流及看书置疑等自我构建的“内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并概括其概念,再引导学生从“位置与方向”的角度思考、体验:平行线的方向相同,垂线的方向不同。这样加深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让学生观察海口世纪大桥,并说说“平行”和“垂直”的作用,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进一步引导联想:如果世上没有了“平行”和“垂直”会怎么样?这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3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成“会学”,并由“会学”变成“乐学”、“善学”。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的主动学习机会,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如:在教學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定理、法则的确立,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发现和探求,并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概括。如:由36×32=38……构建出mɑn=m+n(m,n都是正整数);鼓励学生充分应用联想思维探求知识,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让学生联想小学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比较中学与小学在这方面多学了哪些知识,并谈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用已学的知识去验证是否合理;鼓励学生改题,争取每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编题,如由方程100×(1+χ)2=125编物价上涨和增产的应用题,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数学日记,明确掌握哪些知识,存在哪些不足;鼓励学生每周自行总结学过哪些数学知识,并将日记和总结在班上定时交流等;学生掌握了学法,在解题过程中逐渐“准确、迅速、灵活”。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成功感,才能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受挫折心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总之,只要教师挖掘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就一定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每一节数学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