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的真实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人类探寻的永恒母题。莎士比亚曾这样发出对爱情的感受:“我承认天底下再没有比爱情的责罚更痛苦的,也没有比服侍它更快乐的事了。”
   方方在《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中,从爱情的另一角度——伤痛入手,透过爱情,继而深入人性内里,剖析了“爱情”的表征之外,人性本我的精神搏斗,揭开了暗藏在内心深处的,残酷而赤裸的真实。
  一、“痛苦”的背后
   人的一生,总是处于负痛之中的。然相对于占据人生大半部分的“平凡”,“痛苦”却是真正丰富与深刻生活的必要体验。
   小说的女主人公瑶琴得知了自己下岗的消息后,情绪落于低谷。她不由得想起了深爱至今,却已离去十年的男友——杨景国,他是因保护瑶琴而身亡。
   十年里,杨景国作为支撑瑶琴的象征而存在。女人是脆弱又坚强的生物。杨景国“伟大”的死去方式,被瑶琴视为爱情所能抵至的最高境界。于是在日后的岁月里,他被瑶琴重新加工结构,成为证明瑶琴过去,宽慰她未来的“证物”而永恒。
   在与杨景国过往的恋爱中,他对她体贴而温柔,那些“执着的碎事”片段化地呈现在瑶琴的脑海中,在生活平庸酸涩时,传递出温暖的光芒。
   “瑶琴不吃肥肉,杨景国就把所有的肥肉咬下来自己吃,而把所有的瘦肉都留给瑶琴。瑶琴喜欢吃青菜叶而不喜欢吃青菜梗,杨景国就会把所有的青菜叶都拨给瑶琴,而把所有的菜梗都撸到自己碗里。”
   她在对杨景国周而复始的怀念中,停止了对人生的探索。这些琐碎的回忆,随时随地阻碍着瑶琴的生活,“爱情悲剧”被其作为了抗拒未来的借口。她把他看成是勇敢的骑士,瑶琴真正爱的是这种没有回报的爱和无私奉献带来的浪漫与凄美的感觉。
   史铁生曾说过:“没有信仰的神固然可怕,但假冒的‘神’更可怕——比如造人为神。”杨景国是瑶琴想象之中的爱神,保护神,使她对规避现实这一行为视作理所当然,忘记了对生活持续的寻觅与追问。这也许是女人固有的软弱与狭隘。
   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早已在瑶琴的记忆与时间的消磨中变质。瑶琴所需要的,已不再是她所“至爱”的杨景国,而是“至爱”她的一个理想人物。她之所以不再需要爱情,许是因她内心的难以自信,认为再没有爱情,能比得上这份“牺牲”来得伟大与高尚了。
   在瑶琴思想深处,爱情若有或无,都抵不上铭心刻骨的痛苦体验来得滋养与重要。
  二、“欲望”的威力与虚弱
   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心理动力是本能——生物有机体内在的能量, 而人的精神生活则是冲动 (宣泄 )与抑制 (反宣泄 )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陈福民的出现之前,瑶琴可以通过对杨景国无止尽的重塑与勾勒,来弥补身体内部对性的渴求,抑制着源于本能的需要;然陈福民一把拥住了瑶琴,使她很快陶醉在这拥抱中,男人结实的臂膀唤醒了潜伏在瑶琴体内不断叫嚣的欲望。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她可能不再需要爱情,可是她还需要别的东西。”于是她完成了欲望的宣泄。
   在遵从于身体的本能后,瑶琴梦见了在水雾中冲她微笑的杨景国。“水”这一意象,常在文学中被当作一种生命和欲望意识的表达,“站在水雾中的杨景国”即是瑶琴大脑的对肉欲许可的暗示,在解禁了多时积压着的欲求后,在见到了杨景国的微笑后,她有了宽慰自己“身体出轨”的理由。
   柏拉图式的爱情,无论看起来听上去都极其纯美圣洁,引人向往。但现世的爱情却难免躲避不开“情欲”二字。精神与肉体双重契合,是一份理想的爱情存在的根本。然在现实世界里,这样的爱情却又恰恰稀缺零星。作者将杨景国作为瑶琴的“精神爱情”,陈福民弥补她的“肉体爱情”,欲望的爱浇灌丰盈了理想的爱,使之更突显其神圣性,这也使瑶琴对杨景国的“爱”重新焕发出新鲜的色彩来。
   方方将爱情世界中难以平衡的矛盾——精神与欲望呈现于此,“陈福民天天抚摸着瑶琴,却从来也没有抚摸压在瑶琴心上的这块石头”。这块“石头”象征着瑶琴理想中的爱情模板,是她所“钟爱”的一种抽象人格,它能满足她空洞的精神内里;可她终究又是脆弱与孤独的,贪婪地需要那份能填补虚幻的实感快乐。
  三、“爱情”的实相
   故事反转的高潮,落在了杨景国的过往揭露上。瑶琴心中的“挚爱”原来并非是深情的化身,他有预谋的接近,耍手段破坏了瑶琴原有的爱情;他有着不堪的过去,却又伪装成爱情的使者。
   得知这一事实的瑶琴,终于喊出了她心中的爱情感知:“对于别人,他是流氓也好,是下三滥也好,是无耻之徒也好,那是别人的事。可是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一个完美的爱人。”
   然而,陈福民口中的真相,终究动摇了瑶琴深信依赖的“幻想”,这一幻想,本源于未满足的欲望。勒邦在《群体心理学》中论述:群体不渴求真理,而依附幻觉。群体认为虚幻的存在优于真实存在,常被虚幻之感牢牢掌控。而瑶琴对杨景国的爱情,也类似于此。
   但这幻想在真相面前,却反衬出现实的虚弱。瑶琴所编织的理想世界在砸向陈福民的瞬间倒塌,而倒在鲜血中的陈福民与倒在马路边的杨景国竟发生了重合。
   在法庭上,律师陈述着瑶琴十年里对杨景国无穷无尽的想念与爱,瑶琴在一旁失声痛哭,“那些往事在她的脑子里演绎着,然后渐渐地远去”,她的世界在那一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对陈福民的愧疚使瑶琴重新生发出一份全新的爱情,她对他说:“如果你醒了,我就爱你十年。”她对杨景国牺牲式的“爱情”做出了断,踏上向杨景国“赎罪”的爱情道路。
   与瑶琴不同,陈福民追求的是一种索取式的“爱情”。他在九年的时光中照顾着瘫痪在床的老婆,精神与肉体在极度的压抑中发生了变异,他对“爱情”二字产生出病态的执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因扮演着牺牲者的角色,而缺失了被关爱的体验。在这种残缺的生活中,他迫切渴望一份完满,“我需要爱情,但我也需要婚姻,没有爱情的婚姻,我不想要”。他不允许因杨景国的存在,而破坏了这份完满,于是他费尽心思去寻找着,让瑶琴忘记杨景国的一切理由。
   最后他以“受害者”的姿态取代了扎根在瑶琴心目中的地位,那个出现在她梦里的带着水雾的角色,终于不再是杨景国。
   在小说里,瑶琴曾信誓旦旦地坚信“我有杨景国就足够了”,而陈福民则坦诚执着地表示“多想有一个喜欢我的女人,安安静静地陪我”。说到底,他俩各自的爱情,都是自私而虚幻的,只不过她要的是牺牲,他要的是奉献。
   方方利用“车祸”这一事件,巧妙地将两人的破碎命运拼接在一起,让两段支离破碎的情感在看似轮回的倒向中,完成了一次凄美的转身。在瑶琴与陈福民的“爱情世界”里,或许多了些杂质,少了些纯粹,然正因这爱情体系中掺杂了许多世俗人生的烟火尘屑,而呈显出刻骨铭心的救赎与升华。
  
  (作者单位: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责任编辑 曹庆红
其他文献
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陌生性,大约可以解释为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吧——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则是庸才。这说明了创新之于小说的重要性。  某些商业炒作所谓的百分百与文学史断绝是痴人说梦,任何小说都该有其继承,但每当我们能看到一些发展时,总是不由得驻足欣赏。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呐喊的尘埃》就有不少出乎我意料的地方。  若需下个定义来快速指引读者的话,可以用这句吗——  一篇特别的
期刊
打开《心灵的追忆——龙福云摄影五十年回顾作品集》,我立即被其中如诗如画的大美吸引并为之震撼。因为,这是需要奇妙灵感和精湛技术才能创造的高品位、高格调的摄影艺术。毋庸置疑,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精致唯美的。这种美的创造,既要具备优秀摄影家独特的视角,又要具有高明画家高雅的审美思考;这种美浸透着龙福云在沧桑岁月中对天地人的感悟,刻录了他七十载人生对摄影艺术的专注与毅力。  一、对天理天道的敬畏与呼唤  
期刊
一、数百万人的阴暗情绪  每个个体都不能脱责  徐鹏远:《出梁庄记》的后记当中,和您接受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发表感言的时候都提到两个关键词,就是“忧伤”和“哀痛”。想问您的是为什么选择这两个词?  梁 鸿:这两个词确实是我反复思量的,我觉得在我行走的过程中有很多难以叙说的思绪,比如说你的羞愧,你的软弱,这是你个体的感受,但是最根本的机缘和情绪在于你内在的那样一种确实可称之为是“忧伤”的东西。我为什么提
期刊
词作家金沙的“中国梦”题材的歌词,因其别具特色而散发的独特魅力,令人难忘。他的作品给我的启发就是:“主旋律”抒写亦可探求“返璞归真”之道,词作家创作应当力求“大巧若拙”。  “中国梦”题材的歌曲、歌词,毫无疑问属于“正宗”的“主旋律”作品,最好写又最难写好,极易滑入为图解政治而故作姿态,造情造爱,使得作品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矫作的尴尬境地。以前就有歌词作者,也歌颂祖国,但他们仿佛立足于世界最高峰,俯
期刊
如今写诗,发思古之幽情者不多了,皆因与传统的断裂太深,那种距离隔断的不仅是文化,也是人心。书写时代与现实,对于很多诗人来说,似乎都不在话下,那游刃有余,那点石成金,功力大多归于现代性的渗透与拓展,而一旦将思绪拉回到历史的现场,总显得牵强、生涩和勉为其难。我们好像真的失去了一种气势,不是虚伪的昂扬,也不缺乏必要的诗之激情,而是一种传统的品格,包括优雅、生动和诗情飞翔的浪漫。这可能才是诗之为诗的根本,
期刊
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想象遭遇挫伤时,写作能“改变人存在的时空感,让人重新找回逐渐逝去的生命感觉,重拾被生命无常抹去的自我”(刘小枫语)。可见,写作本身已然成为了作家凭吊过往易逝岁月和言说现实存在的有效载体,这种或“延迟”或“历时”的言说姿态本身,就可以称得上是作家独异个体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当我们在翻读、亲就这样一些或凌厉或感伤的文字碎屑抑或情感片段时,似乎也能触碰到
期刊
2014年4月16日, 由创作与评论杂志社、湖南省美术出版社、湖南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口述湖南美术史》研讨会在长沙召开。国内外部分高校学者、文艺评论家、美术家、收藏家、设计家等四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湖南省文联《创作与评论》杂志执行主编王涘海主持研讨会。  这部由马建成集四年之力完成的《口述湖南美术史》,呈现了1949—2009年,六十年的湖南美术的发展历程,通过采访两百多位当事人,收录其中一百
期刊
湖湘英杰在中华文化史上谱写了壮美篇章,仅书法而言,释怀素、欧阳询、何绍基、毛泽东、齐白石,他们的名字震古烁今,光照百代。而今作为圣人之徒的湖湘书家,蹱武前贤,踔厉风发,正用才情汗血铸就精神图腾,其中陈羲明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以拙朴英迈、萧散虚灵的独特书风鹰扬三湘,蜚声海外。  羲明是一位极具艺术才情和创造力的中国当代实力派著名书法艺术家、书法活动家、书法教育家。他的社会兼职较多,能出色胜任中国
期刊
徐则臣:总体小说  徐则臣《耶路撒冷》以一群出生于1970年代年轻人的逃离与重返故乡之路为核心,探寻当代复杂的现实与精神生活,构筑出“一代人的心灵史”。它具有略萨所言的“总体小说”的特征,文体的交叉互补和语言的变化多端形成叙事空间的多重性,嵌套、并置、残缺、互补,它们在一起构成一张蛛网,随着人物的归乡、出走、逃亡,蛛网上的节点越来越多。它们自我编织和衍生,虚构、记忆、真实交织在一起,挟裹着复杂多义
期刊
作为献给共和国六十五周岁生日的一份重要贺礼,谭仲池的诗集《祖国 我深爱着你》以饱满的激情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精彩地描绘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和繁荣而兴旺的现实景观,唱出了对祖国情深意切的时代颂歌。这是难得一见的具有重量和质感的洪钟大吕,它不是小情小调的浅吟低唱,不是碎屑生活的随意记录,更不是下半身感官的欲望化书写,而是在历史与时代的碰撞中奏出的具有史诗意义的交响乐。谭仲池的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