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解答题失分原因之剖析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中解析几何解答题学生经常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局面,究其原因是:(1)选择参数随意;(2)建立等式随意;(3)消参数随意;(4)等式变形随意.
  关键词:交点;等式;变形;参数;原因;随意
  [?] 题目呈现
  (浙江高考2009年文科第22题第2问)已知抛物线C:x2=y上一点P的横坐标为t(t>0),过P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Q,交x轴于点M,过点Q作PQ的垂线交C于另一点N. 若MN是C的切线,求t的最小值.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知Q,M,N都是直线与曲线的公共点,绝大多数的学生按题目条件给出的三点Q,M,N的先后顺序,通过三次求解方程组,分别求得Q,M,N的坐标. 思路1虽然自然合理,但从以上推理过程看出运算量较大,且各点坐标表达式比较繁杂,这样在计算上犯错的机会增大.
  分析 与思路1比较,虽然Q点坐标不需要求,解方程组的次数少了一次,但表达PQ与QN的直线斜率没有思路1简便,这样对求M,N点坐标及求过N点的切线方程仍然麻烦.
  分析 这是一道解析几何综合题,主要涉及直线与直线、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处理. 思路1、思路2、思路3分别选择了以直线PQ的斜率k和Q,N的横坐标为参数. 思路4设出了P,Q,N三点的横坐标,与前三种思路相比,虽然多设了一个参数,需要建立二个关于t,x0,x1的关系式,但只要发挥“垂直”与“三点共线”的重要特征,这两个等式还是容易建立. 这样省略了解直线与抛物线联立方程组,运算量大减,并且各点坐标的表达式都比较简洁. 思路4是本题最优思路.
  由以上解法讨论知,本题各种解题思路主要区别在于对Q,N,M三点坐标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及建立等式方法不相同.笔者对本校高三年级1098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40人,对本题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时间为15分钟,并将各种解题思路的人数进行统计,见表1、表2:
  [?] 原因剖析
  对140份测试卷的正确答案人数进行统计,有18人得出t的最小值为,其中满分的仅有4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坏”结果?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中哪些方面存在着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值得深思.
  1. 思维定式导致选择参数随意
  直线与圆锥曲线公共点的坐标常用处理方法:一种是通过解方程组直接求出公共点坐标,此法有时会做许多“无用功”. 另一种方法是“设而不求”,此法“设参”是解题起点,也是解题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没做好,就会影响整个解题的大局. 从表1、表2知,大部分学生采用思路1. 事实上,思路4明显要比前三种思路简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想不到,其原因何在?其一,人教A版教科书中所有例题,凡是涉及直线与圆曲线交点问题都是通过解方程组方法求出交点,并在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小结中强调“直线与圆锥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 平时教学中,教师十分强调通过解方程组求交点,并且布置一定量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学生通过解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其二,笔者与选用思路1的学生座谈时,了解到他们的解题思路就是按题目的已知条件先后顺序进行求解,并没有对题目的各条件从整体上把握. 在这样的解题思维下,设直线PQ方程是必须的, 设直线PQ的斜率为参变量成为“自然”. 其三, 平时使用设参数解题,一些学生对引进参数的作用缺乏透彻的理解,只是模仿照搬. 分析表明,大多数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只会按照固有的思路套用模式解题,不会自己分析推理解决问题.从表1知,有88.6%的人采用了思路1,与实际相吻合.
  2. 缺少对几何特征的挖掘,导致建立等式随意
  解析几何问题离不开图,图形的几何特征是解题思维的重要信息,解题者根据图形中反映出来的几何特征,从中提炼出有关的数量关系,通过设未知量建立方程,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而如何建立所需要的“好”方程,是处理好有关几何问题的关键. 本题涉及四个点P,Q,N,M,因为Q是直线PQ与抛物线的交点,M是与PQ互相垂直的直线QM与抛物线的交点,N是抛物线在M点处切线和直线PQ以及x轴的公共点. 由此知道本题当P点确定后,Q,N,M也随之确定,即Q,N,M的坐标与t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 其关系式如何建立呢?“QN⊥PQ”和“MN是C的切线”是本题最突出的几何特征,如何将它们用数量关系加以表达呢?QN⊥PQ其数学含义可理解为kPQkQN=-1,更进一步理解为(x0+x1)(x1+t)= -1或(x0+x1)=-1或(x0+x1)= -1. “MN是C的切线”其数学含义可理解为:抛物线在N点的切线过M点,或过N点的抛物线切线与x轴交点在直线PQ上,或M,N两点连线斜率等于函数y=x2在N点处的导数.更深入一步,可将“Q,P,M三点共线”等价转化为两斜率相等,或一点坐标满足由另两点所成的直线方程,可将“QP,NM,x轴三线共点”等价转化为两直线交点坐标满足另一直线方程. 从表1、表2知,有18人使用“三点共线或三线共点”,只有5人使用了思路4,这5人中仅有一人由QM⊥QN列出方程组(x0+x1)(x1+t)=-1,
  (x1+t)=
  ,并且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另有4人建立的方程组为(x0+x1)(x1+t)=-1,
  (x0+x1)
  =-1,或(x0+x1)(x1+t)=-1,
  (x0+x1)
  =-1,这样不仅增加了运算量,而且增大了消参数的难度,此法无一人得到正确结论.从中看出,同一个条件对其数学含义的理解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不同,所产生的解题效果也不一样. 分析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条件“QN⊥PQ”和“MN是C的切线”只停留在表层而浅显的理解,在列等式时只顾眼前一点方便,没有“长远”眼光,缺少全局观念,解决问题的视觉比较局限.   3. 整体思想意识薄弱,导致消参数随意
  思路4由于引进了两个参数x0和x1,需要建两个等式. 由QM⊥QN可以得到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1:(x0+x1)(x1+t)=-1,
  (x1+t)=
  ,
  方案2:(x0+x1)(x1+t)=-1,
  (x0+x1)
  =-1,
  方案3:(x0+x1)(x1+t)=-1,
  (x0+x1)
  =-1.
  求t的最值时需要消去x0和x1的一个. 消去哪个?怎么消?由于学生在初中解二元方程组时经常运用代入消元法,对此法学生比较熟练. 若直接采取代入消元法消参,以上各方案运算量都较大. 以上三种方案的方程组结构表面形式虽然不同,但从整体思想去考虑,不难得到三种方案的方程组都等价于(x0+x1)(x1+t)=-1,
  2x1t=x0(x1+t),至此若由2x1t=x0(t+x1),得x1=,再代入(x0+x1)(x1+t)=-1,得6x0t3+t2(4-2x)+x-4x0t=0,此式结构较繁杂,按这种思路做的5人中只有一人结论正确.
  若继续从整体思想去考虑,由(x0+x1)(x1+t)=-1得x0(x1+t)+x1(x1+t)=-1,通过整体代入消去x0,得x+3x1t+1=0. 此式简洁,容易联想到判别式,可惜会此解法的仅有一人.
  解析几何不仅会列出等式,而且要列出“好式”,同时会有“好法”处理方程. 思路4中最优解法,充分发挥了曲线的几何特征作用,快捷而简便地建立方程组. 在消参数时,又抓住了式子的结构特征,灵活运用了整体思想,做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4. 逻辑思维不严谨,导致等式变形随意
  用思路1、思路2做的学生中,有81人写出-
  . 由此可见,当今的高中学生,对含多个字母的代数式运算变形能力比较薄弱. 从学生答题情况了解到,本题按题意能写出k2+tk+1-2t2=0,或x(2t2-1)+x0(4t-6t3)-4t2=0,或x+3x1t+1=0共有38人,其中24人使用判别式求t的取值范围,仅有一人想到先验证等号成立条件,再下结论t的最小值为;有11人按求根公式将t表达成关于k的关系式;有3人利用函数思想将x+3x1t+1=0转化为t=-
  x1+
  ,然后利用不等式公式求t的最值, 其中有2人验证了等号成立的条件,表明学生对判别式的理解比较肤浅,运用也不习惯.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产生这些现象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初中对判别式要求比较低,主要是对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存在性的判定,而且方程式往往是一般式或较“接近”一般式,未知数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字母x,设问比较直截了当,而此题所涉及的方程式没有明显表明是一元二次方程,而且式子含有多个字母,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并确定未知数是哪一个. 对于一些在新情景下知识迁移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就很难联想到利用判别式进行处理. 第二,在学习导数和不等式公式时,高中教师过分强调导数和不等式公式在求最值(极值)时的作用,相应判别式的作用被忽视.第三,暴露出学生思维缺乏严谨性,因为利用判别式得到的t≥仅说明二次方程实根存在, 并不能保证t=时满足条件的k(或x0,x1)就一定存在. 所以,必须验证当t=时,P,Q,N存在后,才能得出t的最小值为. 以上分析表明,影响高考解析几何解答题得分率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运算推理能力不足,是导致学生解题时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 建议
  如何做到解析几何解答题少失分或不失分?首先,要求学生审题时舍得花时间,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解题方法的利弊,在选择参数和列方程时应增强解方程的“忧患”意识,引进“谁为参数?设几个?”都要做到心中有“未知数”;其次,重视数形结合,挖掘其几何特征,找准曲线上的关键“点”,并用联系的眼光审视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准确选择参数,建立“高效”的方程;第三,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解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运算量和繁杂的运算在所难免,要想考试在运算时少出差错,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在运算过程中多思考有无更好的算法,在算出结果下结论之前先检查有无错算或漏算.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总之,解题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深思熟虑”,克服随意性.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阶段数学概念众多,如果抓住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抓住那些贯串高中数学学习全程,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概念,实施精细化的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会概念学习,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精细化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这已经是数学教学同行所公认的一点,但公认背后却存在两种相异的认识:一种认识是因为其是基石,因此不必牵扯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学懂概念即可,重
期刊
摘 要:双基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基似乎有那么些被人遗忘和没落. 随着课改热情的消退,我们渐渐发现回归质朴的教学才是高中数学最需要的真谛. 那么什么才是与时俱进的质朴教学呢?——用华师大张奠宙教授的话来说:“如今的新课程有些过,反而忽视了我们优良的传统,我的建议是摒弃双基教学中过于注重反复训练的解题教学,但也不能一味追求新课程探究合作的浮华,两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建模实现了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换. 因此,如何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是摆在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一节三角函数建模课为例,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实录和亲身执教感受,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建模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三角函数;数学建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背景  近日,安徽省宿州市数学教科研基地在萧县中学举
期刊
摘 要:算法,作为《课标》新增内容,其教学方法亟待研究. 本文结合《课标》要求,收集、整理、分析了2013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高考涉及算法的考题,针对高中算法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算法;教学;高考题  2013年四川高考因为是课改后首届高考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试卷的内容体现了四川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故此中深意耐人寻味. 试卷中第18题融古典概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数学期望、算法与程序框图等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对有效性教学的定位是通过教学既能使学生获得发展,又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本文拟通过笔者近期的一堂区级高三数学复习示范课的教学过程和反思,探求如何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数学课堂”.  关键词:教学过程;反思;有效性教学;发展;复习课  [?] 问题的提出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的串联复习阶段,本轮复习的总体目标是“梳理知识,理清概念,提高效率;夯实三基,归纳方法,提高能力;
期刊
摘 要:本文拟通过对2013年福建省高三质检理科数学第19题的命制思路的“寻根溯源”,尝试对试题进行“类比、推理、联想”,形成命题的方向,并借助这样的反思,加深对圆锥曲线定值问题解决方法的本质理解,加深对教学过程中从发散到回归的教学理念的升华,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活水长流”的效果.  关键词:寻根溯源;类比联想;设而不求  罗增儒老师在《数学解题学引论》一书中曾对数学的解题方法
期刊
摘 要:两曲线的交点问题转化为求方程组的公共解问题,进而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同时,也可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指导,动态地考察两曲线的位置关系.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本文以一道典型试题为例,对此做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曲线交点;圆;椭圆;求解策略  通常,我们把两曲线的交点问题转化为求方程组的公共解问题,进而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这种方法符合我们解题的思维习惯,可是由于上面的第二个转化极易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在指导广大一线教师实施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普遍的不良倾向,本文试对这些不良倾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情境应用;问题设计;思维培养;合作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变革,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在教师.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大教师在理念上已形成共识.教师们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施新课程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建构水平、创新精神为导向,将学生从大量重复、无效的解题训练中解放出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出色探索能力、综合素养的人才. 本文将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创新.  关键词:课堂;创新;新课程;解题;互动  创新是教育的难点,但却是教育的希望.传统课程在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因
期刊
摘 要: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概念教学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认知新知、运用新知,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学生开拓思维,注重新知的理解和思维的开拓便成为首选. 本文谈谈如何对学生启发新知和开拓思维,并产生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知;思维;课例;直线;圆;位置关系  近日,笔者参与了一次课例研究,选择的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 本课着重体现了解析几何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数形是一家,解题不分离”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