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的要求更具体,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情感是一个生命得以存在的最有价值的体现,它也是一堂有生命的语文课最有价值的存在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流淌,让他们做自己情感的主人呢?就这个问题,我反复思索,也上过好几堂情感性很强的课文,有颇多感触。特别是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下面,我就这一堂课的一些细节问题,以及当时的一些感想、课后的一些反思做如下叙述。
感触一:我在上课伊始想让学生感受雷利(本文的作者)失去父亲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痛。于是,我创设了下面的情境。师:整整两年多了,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我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度过的每一刻时光。我看到爸爸用过的书桌,想起了爸爸总爱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读着外语、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我看到饭桌前爸爸坐过的座位,想起了我们一家快乐用餐的情境。爸爸还不时地将好吃的菜夹到爷爷奶奶和我的碗里;我看到墙上挂着爬长城的我和爸爸的合影,想起了爸爸那矫健的身影,仿佛听到了爸爸对我不断的鼓励:“孩子,加油!努力坚持,你一定能爬上长城的最高点。”雷利还会看到什么?想起些什么?请你展开想像的翅膀,走进雷利的思念。
这是我的原预设,本以为学生会思雷利所思,痛雷利所痛,很快能够与我的情感达成共鸣。可是在实施现场,在我深情描述后,学生情感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可能是孩子不容易受语言感染,尽管有些学生说的在内容上无可厚非,但我知道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感还没有融入到这个故事里面,还没有被这感人的、悲恸的父子情谊所同化。
课后,我苦苦思索,像这一类情感性很强的课文,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奠定情感的基调?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我们教师为学生所营造的那个情感的磁场之中?
感触二:朗读是一堂阅读课的灵魂,是一堂语文阅读课生命的所在。不管是个人读还是齐读,都无不渗透着学生的个性。我在让学生感受了那种无以名状的痛苦之后,想通过学生朗读,替雷利把这种痛苦和思念表达出来,宣泄出来。“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
师:我看到的应该是露出亲切笑容的爸爸啊,可是我看到……(生读);我看到的应该是头戴蓝盔、英姿飒爽的父亲啊,可是我看到的……(生读);我等来的应该是一家团聚的快乐啊,可是我等来的却是……(生读)我想通过我的引读,给学生奠定一个情感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任意宣泄自己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在实施现场,由于学生情感累积还达不到爆发的火候,所以没能读出我所预想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来,而这又成为我课后思索的焦点。
感触三:都说视觉是冲击神经最好的“刺激品”。的确如此,我们老师在很多课堂上都运用多媒体课件,就是想达到这种刺激神经的效果。在这篇课文目标的定位上,我想让学生在深刻体悟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后,让他们对战争产生痛恨,对和平产生强烈的渴望。当学生的内心触碰到伤痛后,我话锋一转,说:“孩子们,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生命的,可是战争夺去的哪里只有雷利的爸爸啊!”于是,我就播放了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难民苦难的生活场景,在低缓,但又能直戳人心的音乐中,再配以我低沉的、时而咬牙切齿、时而痛心疾首的叙述。我相信,当时我已经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通过学生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内心的情感已经喷发到喉咙口,有些话非说不可。于是,我就适时地给了他们这个机会,这是一个抒发内心情感的时刻。也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时刻,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升华到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到最后竟然不约而同地同雷利一起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一种无形的情感线连着我和我的学生,我们的情感是一致的,是和谐的,是可以共鸣的了。要让学生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在课堂上显露出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非易事。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在课堂上,我们着重抓了三点: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創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具体形象和动作把教材内容情境化,并且展示出来,再现情境。如: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一演。二是在文本对话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把在备课中与文本的对话的体验过程转化成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过程。三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自主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安排“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反复体验,为“有创意地阅读”打下基础,老师首先入情,进入状态,披文入情,带领学生进入“情感角色”。
有这样一个教例:《放弃射门》一课讲的是一位足球运动员叫福乐,他在竞赛场上出现了精彩的一幕,本可以进球,却放弃了。当读到这里时,一学生问:为什么要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呢?老师不急于回答,让学生读书,看看自己能不能弄懂这个问题。学生感受还是很多的,有的认为:那个足球队员做的对,是榜样,很敬佩这位队员,但也有同学认为放弃这次机会,很可惜。老师又问:是啊,这对一个球员、对观众来说,都是一次绝顶的机会,希望与辉煌,都在放弃这一刻,福乐想的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福乐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师问:什么样的球员才算优秀的?生①品质好、技术好;生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生③给本队带来利益,不顾一切的进球。课堂上出现争辩,老师此刻也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场球赛,是比赛的胜利重要,还是人的生命重要——”,老师的点拨对部分学生模糊的观点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而对学生错误的理解也没有迁就,不是生硬的说教,而让学生自行反思,自行纠正,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友谊是一种足球精神,是一种人文关怀!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文本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情感价值和创新价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感受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去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无穷,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达到健全人格之功效。
首先,我觉得在文本里潜心涵泳的不仅是教师,更要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对话。其次,要让学生对文本有很好的感悟,感悟是一个情理交融的过程,它要学生做的就是要诵读体味。我相信,每一位老师只要能够做到这两点,我们的课堂就会变为情感流淌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就能够成为情感丰富的学生。
作者简介:宋见佳,男,1984年7月21日,邮编742213,汉族。甘肃陇南礼县。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的要求更具体,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情感是一个生命得以存在的最有价值的体现,它也是一堂有生命的语文课最有价值的存在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流淌,让他们做自己情感的主人呢?就这个问题,我反复思索,也上过好几堂情感性很强的课文,有颇多感触。特别是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下面,我就这一堂课的一些细节问题,以及当时的一些感想、课后的一些反思做如下叙述。
感触一:我在上课伊始想让学生感受雷利(本文的作者)失去父亲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痛。于是,我创设了下面的情境。师:整整两年多了,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我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度过的每一刻时光。我看到爸爸用过的书桌,想起了爸爸总爱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读着外语、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我看到饭桌前爸爸坐过的座位,想起了我们一家快乐用餐的情境。爸爸还不时地将好吃的菜夹到爷爷奶奶和我的碗里;我看到墙上挂着爬长城的我和爸爸的合影,想起了爸爸那矫健的身影,仿佛听到了爸爸对我不断的鼓励:“孩子,加油!努力坚持,你一定能爬上长城的最高点。”雷利还会看到什么?想起些什么?请你展开想像的翅膀,走进雷利的思念。
这是我的原预设,本以为学生会思雷利所思,痛雷利所痛,很快能够与我的情感达成共鸣。可是在实施现场,在我深情描述后,学生情感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可能是孩子不容易受语言感染,尽管有些学生说的在内容上无可厚非,但我知道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感还没有融入到这个故事里面,还没有被这感人的、悲恸的父子情谊所同化。
课后,我苦苦思索,像这一类情感性很强的课文,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奠定情感的基调?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我们教师为学生所营造的那个情感的磁场之中?
感触二:朗读是一堂阅读课的灵魂,是一堂语文阅读课生命的所在。不管是个人读还是齐读,都无不渗透着学生的个性。我在让学生感受了那种无以名状的痛苦之后,想通过学生朗读,替雷利把这种痛苦和思念表达出来,宣泄出来。“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
师:我看到的应该是露出亲切笑容的爸爸啊,可是我看到……(生读);我看到的应该是头戴蓝盔、英姿飒爽的父亲啊,可是我看到的……(生读);我等来的应该是一家团聚的快乐啊,可是我等来的却是……(生读)我想通过我的引读,给学生奠定一个情感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任意宣泄自己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在实施现场,由于学生情感累积还达不到爆发的火候,所以没能读出我所预想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来,而这又成为我课后思索的焦点。
感触三:都说视觉是冲击神经最好的“刺激品”。的确如此,我们老师在很多课堂上都运用多媒体课件,就是想达到这种刺激神经的效果。在这篇课文目标的定位上,我想让学生在深刻体悟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后,让他们对战争产生痛恨,对和平产生强烈的渴望。当学生的内心触碰到伤痛后,我话锋一转,说:“孩子们,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生命的,可是战争夺去的哪里只有雷利的爸爸啊!”于是,我就播放了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难民苦难的生活场景,在低缓,但又能直戳人心的音乐中,再配以我低沉的、时而咬牙切齿、时而痛心疾首的叙述。我相信,当时我已经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通过学生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内心的情感已经喷发到喉咙口,有些话非说不可。于是,我就适时地给了他们这个机会,这是一个抒发内心情感的时刻。也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时刻,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升华到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到最后竟然不约而同地同雷利一起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一种无形的情感线连着我和我的学生,我们的情感是一致的,是和谐的,是可以共鸣的了。要让学生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在课堂上显露出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非易事。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在课堂上,我们着重抓了三点: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創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具体形象和动作把教材内容情境化,并且展示出来,再现情境。如: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一演。二是在文本对话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把在备课中与文本的对话的体验过程转化成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过程。三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自主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安排“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反复体验,为“有创意地阅读”打下基础,老师首先入情,进入状态,披文入情,带领学生进入“情感角色”。
有这样一个教例:《放弃射门》一课讲的是一位足球运动员叫福乐,他在竞赛场上出现了精彩的一幕,本可以进球,却放弃了。当读到这里时,一学生问:为什么要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呢?老师不急于回答,让学生读书,看看自己能不能弄懂这个问题。学生感受还是很多的,有的认为:那个足球队员做的对,是榜样,很敬佩这位队员,但也有同学认为放弃这次机会,很可惜。老师又问:是啊,这对一个球员、对观众来说,都是一次绝顶的机会,希望与辉煌,都在放弃这一刻,福乐想的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福乐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师问:什么样的球员才算优秀的?生①品质好、技术好;生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生③给本队带来利益,不顾一切的进球。课堂上出现争辩,老师此刻也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场球赛,是比赛的胜利重要,还是人的生命重要——”,老师的点拨对部分学生模糊的观点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而对学生错误的理解也没有迁就,不是生硬的说教,而让学生自行反思,自行纠正,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友谊是一种足球精神,是一种人文关怀!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文本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情感价值和创新价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感受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去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无穷,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达到健全人格之功效。
首先,我觉得在文本里潜心涵泳的不仅是教师,更要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对话。其次,要让学生对文本有很好的感悟,感悟是一个情理交融的过程,它要学生做的就是要诵读体味。我相信,每一位老师只要能够做到这两点,我们的课堂就会变为情感流淌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就能够成为情感丰富的学生。
作者简介:宋见佳,男,1984年7月21日,邮编742213,汉族。甘肃陇南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