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中清新的“早春”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fzqgkvbav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是 20世纪 20年代中国作家柔石的一部小说。或许完整读过这部文学作品的人并不多,人们对于《二月》的熟稔,更多地源于 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谢铁骊导演,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的,根据小说《二月》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影片中,孙道临饰演的萧涧秋深入人心,他清隽儒雅、玉树临风的翩翩气质,成为那个时代直至今天人们心目中永恒的男神,至今无人超越。然而,在若干个题材中, 2016年,上海歌剧院邀约王媛媛团队,最终选择了《早春二月》作为年度舞剧创作的重大选题。这是一个风险值极高的选择,无数的质疑和挑剔伴随着这部舞剧的诞生。所幸的是,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即使经过严冬,即使依然要经历早春的寒冷,终归会破土而出萌发清新的芽苗而蓬勃生长。
  1、无限的遐想
  2017年3月3日,恰好是农历二月初六,上海已经开始渐渐有了早春的暖意。舞剧《早春二月》在众多期待和审慎的目光中,亮相上海大剧院大剧场。暗色的帷幕上,白色隶书体的 “早春二月”几个字,透着一种简雅的书香。极具交响色彩的音乐声中,光渐渐从几个角度徐徐地射向舞台。薄薄的雾霭中,一位身着浅豆沙色中式传统服饰的女性,怀抱一个人形的布偶出现在舞台的右側;与此同时,一位着深灰色长衫、白围脖的男性从舞台左侧迈着缓慢而犹疑的步伐走上来。女性正是文嫂,而这位男性当然就是本劇核心人物萧涧秋。纱幕拉起,台后方出现一艘木船的影像,一群身着灰白基色、其上横竖杂乱交错黑色条纹服装的人们簇拥着萧涧秋渐渐趋近那艘船头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从结构上,这部舞剧基本上是按照同名电影的戏剧发展脉络进行的。当然,由于舞剧特殊的表现方式,本剧在精练人物,简化叙事的同时,抓住作品所要突出的核心内容,强化了对于人物内心情感、情绪的深刻表达。
  王媛媛说: “《早春二月》是特别难的题材,故事最淡,戏剧冲突最少,并不是最适合的舞蹈题材,所以侧重点便不能放在故事上。 ”她认为,做舞蹈并不是要把一个故事呈现出来,如果观众只是看故事,那么文学、话剧、影视,更容易体现故事性。舞蹈如果只是强调故事性的话是非常保守的做法,舞蹈的强项不是把故事的语言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它最大的优势是能够给予观众无限的遐想。
  男主人公萧涧秋和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分子一样,都有着对前途的苦闷和彷徨,他来到小镇,或许是为了能在这里找到一条出路,又或者只是想找一个世外桃源休憩一下疲惫的身心。他想有所作为,心怀善意,但是面对被命运折磨和捉弄的苦难的文嫂,面对洋溢着青春、热情、希望的陶岚,他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中。对于这个角色,演员陈鹏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心理上深层的一面。特邀的海政文工团青年演员陈鹏,在形象和气质上与人物都比较相近,而在表演中,分寸拿捏也非常到位。自始至终,陈鹏略显单薄瘦弱的身形,微微佝偻的肩背,犹疑不定的脚步都让人感觉得到主人公内心的懦弱、纠结、彷徨。印象比较深的是萧涧秋与文嫂、陶岚的几段舞,从那些并不复杂的肢体动作中,观众能够明显感觉到萧涧秋对于文嫂的善意和同情,对于陶岚的欣赏和爱慕。两种情感在陈鹏的表达中都是点到为止,特别是与陶岚一段非常投入的热舞之后,陈鹏可以让情绪突然淡下来,面对依然火热的陶岚而展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形态,这种微妙的情绪变化,在陈鹏的肢体和表情中给予了准确的体现。
  两位女主人公,文嫂和陶岚分别由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青年演员苏楠楠和杨晶晶饰演。应该说,这两个角色对于两位年轻的艺术家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事实上,不仅对于两位主演,对于舞剧团参演的其他演员同样是极大的挑战。上海歌剧院舞剧团一直是中国民族舞的传统,因此,在选择演员的时候,基本都是舞校民族舞专业的,这些演员对于现代舞和芭蕾都是生疏的。作为编导的王媛媛,面对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会不会因地制宜,因才编舞呢?王媛媛的回答是非常干脆的否定:“在创作和编排上并没有因地制宜,我有我的标准,我一直是要把演员尽可能拉到我的标准上,尽量让他们靠近我的风格。我从不去适应演员,我觉得我出来的东西是可以改造演员的。歌剧院舞剧团很多演员以前只跳过民族舞,芭蕾、现代舞都没跳过,所以花在训练上的时间就很多,可以说我这次是盯着他们每一个变化,演员们也觉得我是他们这几年来遇到的最狠的导演! ”王媛媛坦言:“最开始接到这部委约的时候,也意识到歌剧院舞剧团的演员距离自己的要求是有距离的,但是这些演员还是有可塑性,对我来说只要身体条件符合标准,都是具有改造的可能性。我觉得舞者就是应该多跳,让身体有各种可能性存在,身体的使用就会更有拓展性,什么样的编导给出的动作都能完成,发展的前景就不会那么单一了。 ”王媛媛说: “从开始到最后呈现的结果来看,我觉得我是对的,当中很多演员的变化是巨大的,这也为他们将来能承担更多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
  可以说,现代舞剧《早春二月》是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一次深度试水,对于所有演员们,不论是主演还是群演,排练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边练边排,边排边演,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实现的。
  就如王媛媛所说的“可能性”,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文嫂和陶岚,是有别于苏楠楠和杨晶晶在此之前任何一部作品中的全新状态。两位年轻的艺术家都非常投入,从形象上也与角色非常接近。
  苏楠楠塑造的文嫂总是一脸愁苦,年轻守寡,带着多病的孩子,生活的重压让依旧年轻的她更多了一份沧桑。对于苏楠楠来说,很多段的独舞都是携着那个扮作“孩子”的布偶完成的。一个瘦弱的身躯,怀抱着一个无力地、奄奄一息的“孩子”,苏楠楠的肢体语言极具母性的美好,布偶在她的怀中仿佛有了生命,让人感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那份呵护与疼惜。而当孩子死去,那个布偶也神奇般地失去了活力,配以苏楠楠的舞蹈和表情,观众可以直接体会到一个母亲痛失爱子的绝望;萧涧秋伸来的援助之手也曾令她动心,但是她知道同情与爱情的分别。在她与萧涧秋、陶岚的三人舞中,她愁烦、自卑,但是对陶岚也表现出些微令人信服的女性的嫉妒。所有这些,苏楠楠都给予了准确的表达。与文嫂截然相反的是陶岚的热烈、青春、单纯。杨晶晶每每展露的灿烂的笑容和身着的酒红色、亮蓝色的衣裙,让陶岚成为这个舞台上唯一的色彩,这个色彩也正代表着萧涧秋内心对于美好希望的祈盼。与萧涧秋的几段双人舞,都是陶岚热烈情感的抒发。杨晶晶展示给观众的,正是一个陷入热恋的女孩该有的状态。而萧涧秋每每热烈之后的犹豫和淡漠,又让陶岚不知所措,杨晶晶将那种失望落寞表现得恰到好处。最终,当陶岚意识到无论自己如何热爱着萧涧秋,依然无法让萧涧秋在艰难的抉择中选择自己,她只能黯然放弃。萧涧秋经历了极端复杂的内心争斗之后决然离开小镇,陶岚再次出现,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陶岚遥望萧涧秋离去的背影上。此情此景,也让观众不禁遐想,她是萧涧秋留在小镇的希望?抑或萧涧秋将是陶岚追随的目标?   这部作品中,群舞是非常醒目的,从开始到最后,除了少数几个桥段,基本都有群舞。而每一段群舞的作用却截然不同。对于群舞的运用,我在观看了现场,又反复看了几次录像之后,越来越体会到了编导在这方面的精心安排。如前所述,這部作品并不是在按部就班地讲故事,它体现的是人物的心路历程,也就是将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特定的舞蹈语汇体现出来。能够明白这一点,观众就知道为什么这些群舞在不同桥段身着的服装是不尽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一開场,那些身着黑色杂乱横竖条纹的群体,他们既代表小镇的居民,服装上杂乱无章的黑条纹也代表着当时文嫂痛苦的心境和小镇纷乱是非的环境。有一场,当萧涧秋在文嫂和陶岚之间徘徊不定,难以抉择的时候,此时编导没有给予萧涧秋任何肢体动作,仅是背对着观众,木然站立;而此时的群舞编排则很有趣,总是“两女一男”一组递次舞着,而这些看似孤立实则联系紧密的一段段三人小舞,也就代表了萧涧秋摇摆不定、彷徨犹豫的内心;还有尾声,文嫂自杀了,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被流言蜚语逼迫无奈的萧涧秋踟躇地徘徊在小镇上,此时的群舞又是以“两女一男” ——穿着深色学生装的男性和两位身着白色衣裙的女性作为开始,紧接着是第二组“两女一男”的组合,依次下去,第三组、第四组然后,在几段层次递进的舞蹈之后,群舞演员错落且依次向着舞台左后方的一个门洞内走去,消失在一片茫茫雪雾中,萧涧秋也随着这些内心外化的纷乱影像的消退而渐趋平静,他毫不迟疑地,踏着积雪走向了那扇透着光的小门
  舞剧《早春二月》的舞美极其简约,但是有足够的舞蹈空间,带给观众的视觉也很丰富——行云流水、花草树木,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撕破的书卷、木船、月亮门洞等等。而这些设计元素也成为戏剧的一部分,那面在几个场次中出现的巨大的、被撕开的隐约有字的书卷,与之后象征传播萧涧秋与两位女性流言蜚语的四散飘落的稿纸相呼应,既满足了舞剧无法言说的缺失,也更进一步表明了萧涧秋知识分子的身份;两个大小不一的月亮门洞,也是设计者的精心之笔。月亮代表女性,萧涧秋徘徊在两位女性之间,两孔门洞给了萧涧秋很好的独自思考和犹豫的空间,同时也让舞台显得更加有层次感,更加唯美。
  2、纯粹的表达
  舞剧《早春二月》是王媛媛组建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八年之后,首次与国有院团的合作。而这次合作与以往她的创作有什么不同,王媛媛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作是以个人感受为中心的,而《早春二月》则是和出品方合作,不能单单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与上海歌剧院达成艺术上的共识创作一部作品。 ”当然,这个邀约对王媛媛最大的吸引力还是上海歌剧院在音乐、歌唱、舞蹈方面无与伦比的强大实力。舞剧《早春二月》的呈现确实是动用了上海歌剧院的全方位资源,现场乐队伴奏,合唱的介入,配合极具当代风格的舞蹈,让这部作品具有了相当国际化的品格。
  江南的故事,音乐中“没有刻意地使用江浙地区的音乐元素。超越时间与地域性,一切手段为人物塑造服务,是我在《早春》创作的诉求”。作曲杜薇曾经在舞剧《早春二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部作品是“跳着舞”写出来的。看似玩笑,实则体现了一种创作状态。一个作曲家,正因为充分明晰自己创作的目的,知道音乐的走向,知道什么时候人物需要抒发情感,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杜薇说:“皮娜 ·鲍什在 1975年用格鲁克的歌剧编排的《奥菲欧与尤丽西斯》(Orpheus und Eurydike)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品,当舞蹈与歌剧,力量相当地并驾齐驱时,呈现出来的戏剧效果是双倍的。 ”而杜薇在《早春二月》音乐创作上最大的源动力:“来自于歌剧院给我的奢华乐队编制——双管编制的大乐队加 40余人的合唱。这就给了我机会,去尝试写一部中国版的 DANCE-OPERA。”
  这部舞剧的音乐赢得了交口一致的称赞,在震撼的、极具戏剧、交响、歌剧、舞蹈性的音乐中,合唱的介入让这部舞剧有了别具一格的特点。杜薇这样解读合唱: “合唱在《早春二月》的功能更像是古希腊戏剧中歌队的作用。他们是旁观者,是叙述者,也是评论者。从音乐角度来看,他们是乐队的一部分,是一件极富表现力与杀伤力的 ‘乐器 ’。写作初期,只用了一些字词的发音,比如一幕描述乡村的情景以及萧涧秋主题初步的展示。随着剧情渐渐深入,矛盾冲突进一步升级,音乐对合唱的需求呼之欲出。可以说,是剧本或原著里的那些暗流涌动,逐步明确了我要去丰富强化合唱作为戏剧作品中‘歌队’的作用。 ”从戏剧的角度,王媛媛说: “合唱不仅是人声,是乐器,更是戏剧。在塑造的故事线中,他们是看待整个故事发生、发展的第三只眼睛,所以,合唱是我们在这部舞剧中塑造的一个形象,也是这个戏的特点与看点之一。 ”应该说,主创对于合唱的设计和最终功能的体现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无词歌的哼鸣以及简单的唱词中,舞蹈的叙述性、戏剧性都更加明朗,当戏剧进行到某一环节的时候,从观众席二楼包厢对应发出的那富于立体回声的人声,将乐队奏出的音乐的质感进一步丰富,也更加调动起观众观剧的情绪。
  对于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杜薇也是深思熟虑:“首先,三大人物主题从音乐构成上,萧涧秋的‘慢慢行’(三度音簇)主题,陶岚热情的上行音阶主题,文嫂的下行三度主题。群众则借鉴了一些简约音乐元素,不断重复地三度叠置。 ”当然,这部音乐总体基调是悲剧性的,自始至终有一种紧张和焦灼的情绪,即使当萧涧秋与陶岚沉浸在爱河中的时候,主旋律的轻快明朗背后,依然能够听到有中低音弦乐奏出的阴郁、悲凉的衬托,从而对人物的命运走向充满担忧。 作为女性,杜薇非常擅长写女人,也钟情和享受于“风花雪月”的题材,之前她与王媛媛合作的“女性三部曲”便是最好的例证。《早春二月》这部舞剧,对于杜薇而言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转折,抛开女性的情怀,开始关注大写的 “人”群,关心人类的苦难与救赎。这也使得这部音乐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加震撼的听觉感受。杜薇自我评价:“它是我目前写过的舞剧作品里最有力量的一部。 ”而这种力量是所有看过这部舞剧的观众感同身受的。


  现场指挥是青年指挥家张诚杰,平时见到这位年轻的 “80后”,他依旧稚嫩的面孔总是带着谦和、略带腼腆的微笑,但是站上指挥台,张诚杰却像变了一个人,有一种 “少年周瑜、舍我其谁”的大帅气度,这恐怕和他曾师从多位著名的中外大师有直接关系,所谓名师高徒吧。指挥歌剧、音乐会对于张诚杰而言可谓驾轻就熟,但是现场指挥一部舞剧,而且是一部新创作的完全无参照的作品,还是有相当难度,可以说他的演绎就是未来的参照。在前期乐队还没有开始进入,舞蹈跟着电子合成乐排练的时候,我就数次看到张诚杰坐在排练厅一隅,静静地看排练。我知道,他是要感受导演的舞蹈编排,掌握演员的表演节奏,以便更好地让乐队、合唱与舞者融合统一。两场演出,在张诚杰的掌控下,音乐的质量非常令人满意,无论是节奏、情绪、质感,相信都达到了作曲家期望的标准,因为所有观众对于音乐的评价,都源于张诚杰指挥的乐队、合唱的现场演绎。
  舞剧《早春二月》首轮亮相落幕了,在众多的褒扬声中也有挑剔和批评,我问及王媛媛,她坦率而直接:“我觉得一个戏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對待作品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但是一个舞台作品,如果每個点都想表达,那这个东西就散了,舞台上还是越集中越好,所以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目前的呈现基本达到我的设想,创作者永远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雕琢,尤其是舞台作品,很多时候在沉浸一段时间后,拉开空间和距离,再次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不同。创作期的时候,编导因为身处环境里面,离得很近,进入很深,所以通常都会在反复一段时间后进行打磨和修改。
  “遗憾跟欠缺肯定有,但都是一些小问题,具体就是舞台上一些未能有机会、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前期有很多时间花在训练上,留给正式排练的时间就很短,但这些问题都是有调整的可能性,也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去解决它,但这都属于个别的问题,从这个戏和整个团队来说,我还是很满意的。
  “我觉得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出现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就比如说《早春二月》这样一个作品,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影响力,说明它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某个群体。所以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题材,作为创作者,都要以一个比较纯粹的心态去进行创作,要更接近和体会人性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目的性,要让自己的心去面对曾经的那一代人或者那代作品,这样才会有更纯粹的表达! ”
  上海歌剧院曾经在民族舞剧方面创造过至尊的辉煌。舞剧《早春二月》是一种尝试还是今后该院舞剧创作风格的定位,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曾经的辉煌已然成为过去时,无论是剧院还是艺术都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我很赞同王媛媛的观点:“不论什么题材都要能接近当代人的情感和感受,用这样的想象力和呈现更好地接近世界;中国离世界并不遥远,人与人之间是特别容易相互理解,如果我们总是刻意强调 ‘中国’的概念,反而会更保守,我愿意用更国际化的方式,去接近世界性的语言,让更多国际性的观众去理解到中国人的情感。 ”
其他文献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懂得越来越多的学问,其中包括陌生人互相识别的第一工具———着装。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连网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在各国文化交融的同时,服装文化也受大数据时代的影响,穿衣风格越来越国际化,服装成为一种世界语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进行着文化宣传。服装的功能也从单纯的遮体、保暖提升到了礼仪文化的范畴。因此,在“衣”文化中又渗透着“仪”文化。  衣是形象,仪是魅力
期刊
施锐江,1948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艺术学院毕业。任职于无锡市文化艺术研究保护所,高级职称。  2004年 水粉画《红色玻璃杯和绿色绣球花》、《连云   之夏》、《江南水乡人家》等九幅作品入编《中   国书画艺术家》画册。  2005年 11月12日在无锡书画院举办《施锐江风景画展》    (百幅个展)。  2005年 水粉画《高天流云·青松》、《馨香·无锡惠山  浜》、《天平山更衣亭》等五幅作
期刊
邢清辽,男,生于195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长期在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外聘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学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水彩画研究会会员。  邢清辽擅长水彩,水粉及油画。作品多次人选全国及省市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油画《盼》人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庆祝“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油画《小白花》入选重庆直
期刊
孟刚,1972年生于沈阳。从事绘画20余载。现任教于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  邮编:110035  电话:(024)82078813  电子邮件:mgang141@163.com
期刊
哈达 1975年生,2006年湖北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参加展览:  2005年湖北省首届山水风景展,   2006年湖北省第五届水彩、粉画展,  《凤凰山之二》获湖北省第五届水彩、粉画展优秀奖(最高奖)。
期刊
梁川,1974年出生于四川自贡,汉族。   1993年-1997年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本科,2001年-2004年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四川理工学院美术系。作品曾入选四川省首届花鸟画大展,新世纪第一春四川省水彩·水粉画展,四川省大专院校教师作品展等。
期刊
樊德康简介  樊德康 江西南昌市人,1940年生。196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及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美术机构与个人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漆画研究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江西省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美术系教授。历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南昌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八大山人纪念馆
期刊
水彩与油画一样,是外来画种,但在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在这块土地上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茁壮成长,硕果累累。富有智慧和灵性的中国画家不满足熟练地掌握来自欧洲的水彩技法,在艺术实践中或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的观念和技法,或尝试、探索新的技法手段,以加强和丰富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赋予水彩画以民族特色。张俊秋先生便是这群画家中杰出的一位。  张俊秋于上世纪50年代受教于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
期刊
李刚,1985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曾任中学美术教师,现为职业画家。作品在《美术大观》、《师范教育》、《西部水彩网》等专业刊物发表,部分作品被国内私人收藏。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