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于相纸上的旋律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岁那年,克莱夫·巴达(Clive Barda)收到了母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台双镜头反射式相机。“在那一刻,我感到有什么抓住了我。”他告诉记者。几十年后,克莱夫·巴达成为了英国最著名的舞台艺术摄影大师之一,古典音乐界的许多影像名作都出自他手。很多大师已经离世,惟留下唱片以及定格在唱片封面的照片供世人重温。在过去40年的职业生涯中,克莱夫·巴达的镜头记录了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舞蹈家以及表演艺术家的身影。
  今年,克莱夫·巴达开启了他的中国之旅。他为自己的巡展精心挑选了包括从1968年至2011年间的102幅代表作品,其中不乏传世之作:包括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肖像、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Lord Yehudi Menuhin)肖像、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的舞台照,以及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乐剧《剧院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的首演剧照等。
  11月2日,“EXPOSURE!克莱夫·巴达摄影回顾展” 作为“艺述英国——英国艺术及创意产业节”的重磅展览,在澳门塔石艺文馆揭幕。这是展览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经过半年巡展后,所抵达的中国最后一站。展出将延续到今年12月中旬。
  “看得见的音乐”
  克莱夫·巴达早年在伦敦大学修读现代语言学时,就对音乐和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4年,一次偶然机缘,他开始为英国皇家歌剧院《波西米亚人》歌剧的复排进行拍摄,自此开始了与英国及欧洲的主流交响乐团、歌剧院的合作。
  他的摄影作品被人们喻为“看得见的音乐”:从他静止的作品中能看到流淌的古典音乐,跃动的舞台表演以及艺术家们流露出的抑制不住的情感。这既缘于他对音乐深厚的理解和热爱,也缘于他对表演者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他常常与艺术家们朝夕相处,几乎成为表演团队的一员。
  “光黑白负片就有16000张,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拍摄了这么多。”克莱夫·巴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的职业生涯最早期,有一次的任务是为EMI(百代唱片公司)给耶胡迪·梅纽因拍照。当时,在钢琴家路易斯·肯特纳(Louis Kentner)的家中,路易斯和梅纽因开始演奏《春天奏鸣曲》,并完全沉浸在音乐里。那时,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满脸都是对偶像的崇拜、憧憬,心潮澎湃,意气风发。当这两位神一样的人物在我一个人面前演奏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拍摄的过程中,他总是轻手轻脚、不断移位,等待“决定性瞬间”的出现。“大部分时候,我需要举起相机、放下,等一会儿,再举起,又放下……”巴达谈到,“我需要捕捉到艺术家眼神发光的那一刻,那是一个有真正的灵魂接触的时刻。我有那种捕捉到辉煌瞬间的冲动,因为你确定,这个瞬间会非常强烈地刺激看照片的人的感官。”
  “这么多年的摄影经验,我几乎成了一个古典音乐的内行人。经验化成直觉,在什么时候按下快门,有时靠的就是一种预感。” 这或许就是中国成语“耳濡目染”的境界了。
  平等的合作者
  克莱夫·巴达在舞台摄影方面的技巧与知识非常丰富。他熟悉每一部作品,可以预料并捕捉到舞台上最关键的、最具有戏剧性的瞬间,并且巧妙地应对灯光、阴影等带来的挑战。
  在一次拍摄歌剧《玫瑰骑士》的工作中,灯光暗下来,排练开始,克莱夫·巴达刚举起相机,指挥乔治·索尔蒂(Georg Solti)便大声喊了一句,“不许拍照!”
  “我当时用的是哈苏相机,快门声音很大,索尔蒂显然无法忍受,”巴达只好换成了徕卡相机,结果又再次被索尔蒂呵斥,“公关却在一旁催我:‘快点,全世界都在等这些照片!’我急得要命,汗如雨下。这时,索尔蒂的夫人走过来悄声说,索尔蒂的脖子不灵活,一般不会往右边看。于是我悄悄地跑到舞台右侧,终于拍到了照片。”
  不过,BBC的知名制作人格莱姆·凯(Greame Kay)对克莱夫·巴达的评价是:“他热爱音乐,艺术家们也很快了解到他也是一个艺术家,从而使合作有了一个平等的感觉。”
  有一年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来伦敦演出,一家杂志请克莱夫·巴达到他所在的萨沃伊酒店套房拍照。“鲁宾斯坦打开房门,他说‘你来了我真高兴,我特意花了很长时间做了一个头发,涂了很多发胶,’”克莱夫·巴达回忆道,“而我却很鲁莽地回答,‘我可完全看不出来’,因为我只看到他一头白发。”
  几天后,巴达开始为鲁宾斯坦和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录制协奏曲的现场拍照。突然,鲁宾斯坦伸手拿出一罐发胶开始喷钢琴琴键,巴达被这情景吓了一跳。鲁宾斯坦解释说,“我都92岁了,手干得就像纸一样。发胶是粘的,这样我就能够更好地控制琴键了。”
  音乐大师们的密友
  在音乐家中间,克莱夫·巴达也是一个明星。经过多年的舞台浸淫,他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的古典音乐鉴赏家,许多古典音乐大师都愿意聆听他的意见。今年四月,这个头发、胡须都花白了的老头,身着规矩体面的燕尾服,带着时下最流行的圆框眼睛,笑容和蔼地出现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大师课现场,讲述他对古典音乐的体会。
  克莱夫·巴达与诸多艺术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导演菲利普·莫内(Philippe Monnet)拍摄了有关巴达的纪录片,70分钟的影片中,数十位音乐界闪耀的明星接受了摄制组的深度访谈。而克莱夫·巴达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恐怕要属巴伦博伊姆和其已故妻子、大提琴家杜普蕾。
  “我喜欢杜普蕾早年的那些照片,那些画面代表了当年那个音乐生活非常绚烂的伦敦。”巴达指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杜普蕾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大提琴家之一,她的演奏生涯仅仅有短短的十年,之后便被多发性硬化症困扰。然而即使是在她已经过世近20年后的今天,她的唱片依然是古典界最畅销的唱片之一。
  但是对于杜普蕾的私人生活,克莱夫·巴达并不赞同《她比烟花寂寞》这类商业电影的描绘。在杜普蕾病重期间,巴达与妻子经常去看望她,有时会共进晚餐,每当告别时,杜普蕾总会问他:“你什么时候再来看我?”“她非常害怕孤独,”克莱夫·巴达回忆说。
  那张知名的照片拍摄于1976年夏天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巴伦博伊姆结束演出后走下舞台,径直走向人群中坐在轮椅上的杜普蕾,深情地捧起她的面颊,两个人的眼睛交汇,杜普蕾脸上的欣慰、激动与灿烂凝固在克莱夫·巴达的相机里,这张底片被巴达视为一生的珍藏。
  “对我个人而言,摄影最美好的部分,就是能够将现实中的一个个瞬间凝固,留给子孙后人。”克莱夫·巴达说,“排除一切干扰拍摄音乐家、演员或是歌剧演员,可以完全地体现我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的体会,而我相信这也是他们在那个时刻内心的感觉。”
其他文献
11月1日的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一场拍卖会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拍卖师在台上快速地报出价格,台下的买家纷纷出价。“两万两千,两万五千……三万,谢谢,还有没有加价?三万最后一次。”锤声响起,编号为1131的拍品——“威海中国雇佣兵团相册”以3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本次拍卖会的拍品多达267件,3个小时的拍卖会略显漫长,台下的买家却并未倦怠,他们不断举起手中的号牌报价,在成交后露出一丝满意的表情。  以
期刊
摄影与时间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无论对于摄影师、评论家、策展人、图片编辑还是摄影爱好者,面对影像就是在面对流逝的时光,而每一段时间记忆的背后总会有可供言说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摄影家滨谷浩的话:“摄影让我遇见各种不同的人,认识我原先不知道的动物、树木、花草,发掘海洋和大地变幻的风貌。它使我能以友情来接触这些生命。”只是,作为编辑,我们希望呈现的不仅是摄影镜头下的故事与情感,还有业界同仁们诉
期刊
摄影师凯特·布里基(Kate Breakey)的《生灵之愿》(Animal Longings)是一组对死去生灵的特写。但这些关于寂静生命的自然作品是赏心悦目的、色彩绚丽的、引人入胜的。作品刻画了那些曾经鲜活的事物——大多是小鸟和花朵,但也有其他生灵的闪现,比如一只蜥蜴、一只蜻蜓、一只蝴蝶,或者一只蛾子——那些逝去的小生命在摄影师的工作室里找到了归宿,躺在她镜头下的这些小躯体仿佛经历了一场庄严而又持
期刊
去年年末,在一场摄影人齐聚一堂的活动上,每个人都被要求用一句话说说对即将到来的2012年的打算,轮到解海龙,他说:“邓小平教导我们,拍照是硬道理。”  闻者大笑。  20年前,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系列作品引发过一场对失学儿童问题的全民关注,使一项慈善工程家喻户晓,改变了上百万人的生活,也在一个历史节点,最大限度地彰显了纪实摄影的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影响了不少摄影人。其后,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活跃
期刊
借助新技术,摄影所呈现出的五彩斑斓以及一键分享的超凡便捷,使胶卷不知从何时起,已经从大众记录影像的媒介转变为一小部分人复古情趣的表现。那些陶醉于颜色鲜艳的APP效果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些效果中,有些模仿的就是某款曾经真实存在的胶片的影像效果。  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替代作用,导致近几年彩色胶卷的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2012年,美国柯达申请破产保护、日本富士胶卷进行产业转型,就连曾经承载着
期刊
岁末之时,我们总愿意重温这一年中的收获。生活如此,阅读亦如此。粗粗算来,2012年市面上可见的、与摄影有关的简体中文图书达上百种之多,《摄影世界》对众多的摄影从业人士进行了采访,以求与读者分享今年他们书架上的心头好。  遗憾的是,仓促中,我们的征询对象有限,得到的回复比期待的少。或许这也是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被鼓励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
期刊
在一片顺着缓坡蔓延而上的草坪里,三三两两稀疏有致地立着一些铁架子,两米来长的黑白照片被架子支撑着,像是一个个站在那的人。照片里是梅兰芳、徐悲鸿、巴金等老一辈艺术家、作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影像。  穿梭其间,仿佛能听到时光流过的声音,抬头便能清晰地望见远处徐志摩当年坠机而亡的山峦。这是由著名策展人陈小波策划的《艺术家·老百姓——新华典藏影像展》的现场,也是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最为重要
期刊
“拍摄野生火烈鸟,不仅要靠运气和毅力,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巧和一流的设备。  5D Mark III给我带来了惊喜。换了5D Mark III拍火烈鸟之后,首先发现它在高感度上的表现很好,黄昏的时候拍摄都用到了1600,影象质量仍是可以接受的。第二是在色彩处理上也很强,感觉影像的品质提升了很多。”  2008年非洲旱季之时,肯尼亚-坦桑尼亚广袤的原野上点缀着零星的湖泊和林地。直升机里,来自中
期刊
写在前面——  对小段的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她是2012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总策展人。她还是我认为的那种身上有谜团的人,拥有一种探不见底的深邃。一个人,他身上的谜团,是你愿意一再接近他的原因。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交”,我认为人无谜团也不可交。  每次走近段煜婷,我就会因得出新的判断并且有新的感觉而意犹未尽。吴笛主编让我推荐“我的2012年”人选时,我随口说出:小段,段煜婷。她今年一整年的游历,她由游历、
期刊
在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城,有一种大型的狼蛛。传说被这种大狼蛛咬过之后的人必须跳一种“疯狂的舞蹈”来解毒以逃脱死亡。塔拉台拉舞(一种快速旋转的舞蹈)的命名,就来源于此。而在塔兰图拉艺术节上,狼蛛是整个节日的形象符号,塔拉台拉舞则是整个艺术节的明星主角。  每年盛夏的萨伦托地区(意大利南部),由众多的音乐人、舞蹈家和艺术家参与的塔兰图拉艺术节是整个意大利最热闹的大型派对。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流行文化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