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上的行为能力宣告:制度内涵与解释论重塑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法典编纂已经接近尾声,如何对民法典中的规则采取妥当的解释论立场是一个有待学界充分讨论的重要问题。结合《民法总则》行为能力宣告制度的分析,可以展示一种更加积极进取的理论立场。虽然《民法总则》关于行为能力宣告制度的规定与先前的规定差别不大,但通过条文的细致梳理,可以认为中国民法其实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制成年监护制度,区分了成年监护与成年照顾制度。在这一框架之下,通过法律解释的续造,可以在中国民法中构造出一个既尊重现行法,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而且能够有效应对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制度体系。
其他文献
唐宋以来的江南,已建构成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江南不仅是中国的江南,也是世界的江南。自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江南地区的历史与故事,一直是各个论域经常择取的例子。以江南为区域的研究,既是社会史、文化史的路径,也是构建总体史的一个有益取向,从区域变动与发展中呈现国家史,而国家的角色与作用在区域历史中得以体现。同时,江南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区域比较的重要对象,在中国区域发展史中颇具核心性,是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样貌与基本特征以及各种问题意识归纳的试验场。“江南”在经济史、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等研究层面
荷兰是欧洲最早对高校教学和研究进行质量评估的国家之一。2008年,荷兰14所研究型大学达成《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资格审定项目的共同协议》,开展教师教学资格审定。大学教师教学资格项目的“诊断—培训—认证”的实施过程包括发展对象、目标方向、项目流程、学生监督等重要环节。教师资格项目促进了师生与学校间的交流及大学间的交流协作,提升了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水平,对教师的自我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研究型大学应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建立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教学资格培训计划,教师项目服务涵盖各个职业阶段和年龄阶
世纪之交,美学迎来了新一轮的复兴。美学从萧条走向复兴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外国美学的引入,重要美学著作的翻译,美学领域国际交流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美学主体性的建立;第二,美学学派意识的形成,对建立新的美学派别的尝试及其得失;第三,各种类型和各个方面的美学研究的全面展开。本文对此分别做了评述,以检讨其得失,温故而知新。
○聂老师,很多人对您的传奇经历非常好奇,那么您当年是怎么选择了经济学研究之路呢?●我1978年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在我之前全村没人考上大学。家里人口多,因此经常入不敷出。我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食物匮乏。最痛苦的是在初中阶段,经常一个星期只能吃一罐干巴巴的豆子或者一罐很咸的萝卜干,青菜都是稀缺品。幸运的是,父母一直支持我读书。我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初中有点贪玩,成绩中上,第一次中考时没有考取高中,那年全班只有三个人考上高中。
1858年《天津条约》谈判前后,全权问题和钦差驻京成为中英交涉的核心问题,一度成为谈判延宕的症结所在。英方将全权代表额尔金的职衔Plenipotentiary译作“钦差全权大臣”,同时将Resident Minister译作“钦差”,均引发清廷上下极大抵触。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方只能妥协接受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的职衔被译作“贡使”;情势翻转后,先是璞鼎查的职衔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译为“钦奉全权大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额尔金的职衔则更进一步译成“钦差全权大臣”。汉译“钦差全权大臣”使得Plenipo
把哲学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还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这代表着两种有着重大不同的哲学观。考察当代哲学的发展,自觉地从特殊的"人类活动"的角度理解哲学,并拒斥把哲学把握为特殊的"知识类型",构成当代哲学观的重大转向之一。这一重要转向意味着人们对于哲学的本性、功能等一系列前提性的重大问题获得了新的自觉。这是哲学的自我解放,也为哲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向度所具有的合法性提供了最为坚实有效的根据。
美国哲学家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与儒家的德性论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建立一种兼具二者资源的联合哲学立场,并非是缘木求鱼。而儒家在这种联合立场的锻造中所能够作出的贡献,便是解释为何德性知识论对于"盖提尔反例"的处理方案,能够在不引入"反思性知识"的前提下,仅仅依赖认知主体的直觉加以执行。说得更具体一点,儒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将诉诸一种对于孔子"正名"论的现代重构,而这种重构亦将高度依赖东汉许慎的"六书"理论。此将说明:在汉语哲学的场域中,亚命题层面上的意义单位的彼此融合,究竟是如何为信念本身的证成
中国哲学的特性在多大程度上与汉语的特殊性有关?汉语的特殊性应该如何得到说明?我们尝试说明,我们一方面不认同跨语际的哲学反思中语言决定论式的归因,另一方面也不希望通过对汉语的片段式分析理解汉语哲学的特质。跨语际的哲学思想对比所采用的比较语言学分析框架并不完善,它带着西方语言的底色,对于其他语言的思想构建方式缺乏包容性。书写的特质一方面体现了汉字和汉语词汇的语义生成模式,另一方面形成了书写与阅读的过程性。哲学思考的汉语媒介的特质要从书写入手,书写显然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规则与语法规则,而是有主体参与的表达乃至交
金融大数据和大数据金融,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在区分各自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构成来说明用于金融决策的信息来源,通过分析大数据金融这一动态过程来论证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的融合对金融决策行为的重塑。对于大数据金融,无论是分析它的操作过程还是应用场景,都必须在对大数据金融实施平台和技术条件配置作出分析的同时,对云计算、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手段作用于大数据金融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本文在考察金融大数据构成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大数据金融的研究来揭示将来人类金融决策行为有可能产生的一般机理。
为什么机器不创造价值?传统的解释是以区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来立论的。这种解释之所以缺乏说服力,并不是因为它与《资本论》的逻辑不符,而是在于它忽略了《资本论》逻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节点:价值的特征在于"有偿性","有用"而"无偿"的东西是没有价值评价必要的。为什么自然力的贡献是"无偿"的,而人力的贡献(劳动)却是"有偿"的呢?原因在于:(1)在劳动还只是"谋生手段"的情形下,任何人想要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如果不借助于超经济强制和经济强制的手段,都必然遭到劳动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