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C-500和LDC-200NH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及效果评价

来源 :石油化工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2228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阐述了齐鲁石化MLC-500与兰州石化LDC-200NH催化剂在同一催化裂化装置内的工业应用情况,在保证操作条件与原油性质无较大差异的前提下,横向比较了两种催化剂在产品分布、损耗、装置收益、降烯烃及辛烷值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同时,对两种催化剂在应用过程中展现出的优劣性进行具体的评价.
其他文献
功能性微泡驱由离子匹配水驱技术和气液微分散体系驱油技术组合而成,离子匹配剂具有降低原油在岩石附着力提高驱油效率、微米级气泡对不同渗流流度比进行自适应调整扩大波及体积,从而达到从微观、宏观双向大幅度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矿场试验表明,综合含水净下降十个点,增油幅度达到137.5%,降水增油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技术适应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渤海多数油田注水井层间非均质性强,层间压力差异大,酸化时酸液分布不均匀,酸液优先进入高渗带,而低渗透层和污染严重层得不到相应的改造,导致层间非均质性更加明显.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分流酸化技术研究,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提出了技术的选井原则,并开展现场试验.在A1井的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注、调整吸水剖面和降水增油效果,达到了均匀酸化、提高水驱波及效率的目的,为其在渤海油田推广应用提供了保证.
旋转导向技术是现代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了追赶国际先进步伐,中国石油旋转导向集中研发项目组研制了CNPC-IDS系统.该系统在苏53井定向段的顺利施工对打破国际垄断,实现高钻速、低成本、缩短建井周期,具有重大意义.在苏53井定向段施工中,提供了全方位的钻井液技术支持,充分满足了旋转导向施工,同时,从钻井液技术施工的角度,积极收集CNPC-IDS系统试验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从携岩、井眼清洁、钻井液性能改善等方面分析旋转导向系统的应用带来的技术优势.此外,由于本井定性段施工过程中发生严重漏失(漏速约70 m3
五里湾油田于1996年试采评价长6油藏,1998年逐步规模开发,2002年建成年产油60×104t以上的整装油田.伴随时间推移、采出程度提升,含水上升逐步加剧,2014年油田含水突破60%、步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目前综合含水达到76.6%,新的接替层系探查和开发技术政策方案制定是现阶段工作方向之一.近年在区块勘探发现长63层系有可动用潜力,但其渗透率1.28×10-3μm2,属特低渗透储层,且受限于区块分布规模相对较小,开发难度进一步提升,研究商定采取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行间距220 m、排间距220 m,
胡尖山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于1998年开始滚动建产,最早的油藏开发至今已有20余年,经过长期注水开发部分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注水驱替效果差、剩余油零星分布、挖潜难度大.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微生物驱油机理,开展微生物菌种培养与适应性评价,利用现场试验-总结评价-扩大规模的思路,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适合该区的可以提高采收率的微生物驱菌种,代替水注入地层,改变油水渗流规律,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为低渗透砂岩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指明了方向,为同类油藏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渤海M油田明化镇下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主力储层为水下分流河道,整体呈枝蔓式分布,河道纵向厚度薄,平面宽度窄,多期河道在空间上相互叠置、切割,河道之间天然堤等溢岸沉积发育,油水关系复杂,砂体厚度多集中于地震分辨率以下.同时,油田开发前期每个砂体钻井仅1~2口,如何精确预测优质储层分布,避免风险井部署,实现少井高产高效开发,是油田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基于90°相移对储层顶底进行了空间展布追踪,并对储层敏感属性进行精细解读,提取能够反映储层展布及油水分布的敏感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属性无监督
宁夏石化公司研究国内先进技术并结合硫磺装置现状,决定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方案作为应急处置方案,新建一套硫磺装置超重力碱洗应急系统,以保证硫磺装置应急工况和工况波动时酸性气原料和尾气的稳定达标排放.
X73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具有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岩性致密以及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对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产生了很大制约作用.因此结合新井资料,亟需对该油藏的非均质性等地质特征进行进一步综合研究.通过使用Petrel软件分别建立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模型、以泥质含量为变量而衍生的岩相模型以及基于岩相控制的属性模型,并通过物性参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研究区有效储层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部、中部以及西南部区域,以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为主,这两个物性参数的展布方向为北向和北
氨法脱硫技术在高效治理SO2的同时可得到副产品硫酸铵,但存在硫酸铵的游离酸超标问题,影响硫酸铵质量和销售价格.本文从生产工艺过程控制角度出发,对影响硫酸铵产品游离酸波动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
以5-三氟甲基吡啶-2-甲酸(Htpc)为配体,通过扩散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镍基配合物[Ni(Htpc)2(H2O)2],并对其进行了粉末衍射、热重和元素分析等表征,分析了其结构.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Ni(Htpc)2(H2O)2]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为静态猝灭,配合物的结合常数增大,结合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