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现代化的先行村——“三化同步”看永联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1984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乡村工业化带动乡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传统的水乡特色、农耕文化和现代生活在这里完美结合。“共有、共创、共富、共享”,中国农民干百年来的世代愿景,在这里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今日张家港永联村,“三化同步”有序发展,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永联的经验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把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推进的重大课题;永联的实践印证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的战略方针。深入探讨永联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华夏第一钢村”巍然崛起。夯实乡村工业化的根基
  没有乡村工业化就没有永联的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建设新农村,在永联村首先是实现乡村工业化。永联村紧紧抓住发展乡村工业化不动摇,坚持以乡村工业化为主导,建设华夏第一钢村,发展壮大村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打牢了根基。
  地处苏南的永联村直到改革开放前还是张家港市经济最落后的村。人多地少的现实村情逼使永联村把发展乡村工业作为实现富民强村的唯一选择。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永联村瞄准农民盖房子需要钢材的巨大市场,在老书记吴栋材的带领下,筹资30万元办起小轧钢厂,村办工业由此起航。
  30多年来,市场起起落落,永联村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把发展壮大村办工业作为头等大事。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进行了两次企业转制,集团经营层、中层干部、业务骨干持股75%,调动了经营者、股东、职工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企业组织建设、规范管理机制、改进议事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创新企业的组织管理,永钢集团走上了现代企业发展之路。永钢集团适应科技进步,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装备的科技含量,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一步步把传统钢铁企业发展成为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企业。从2002年起,永钢集团的经营业绩突飞猛进,主要经营指标每年都实现50%以上的增幅,至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元,利税20亿元,实现了从钢铁“小渔船”到“大航母”的巨大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村办钢铁企业,全国500强企业排名192位,使永联村成为名符其实的“华夏第一钢村”。建立在永钢集团发展基础上,永联村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位列前三位。
  乡村工业发达的农村绝不止永联村一家。有许多村镇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发展壮大之后,伴随企业转制,更多的转为私人企业,乡村工业化和富民强村的纽带也断裂了,同时还引发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资纷争等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并没有架起相互促进的“桥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永联村探索了一条以工兴村的新道路。他们在推进乡村工业化过程中,实行村企合一的模式,乡村和企业共荣,紧紧把工业化和富民强村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乡村工业化“直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性机制,赋予了以工业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鲜明的特色。
  这个良性机制是在永钢集团两次转制中建立起来的。在永钢集团转制中,永联村让集团公司管理层持股75%,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效率优先。同时,创造性地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农村集体组织形式,把村集体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转化为永钢集团的股份,使村集体保持了25%的股权,成为永钢集团联接1万多个村民的利益纽带,使村民可以永久享受这片土地上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由此,把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四个字落到了实处。永钢集团75%和25%股权的设置在村集体与企业之间划出了一条线,明确了各自的产权,村民委员会与永钢集团建立起一套共享和分享机制。在具体操作层面,村民委员会与永钢集团之间形成了“八个统一”:重大项目统一决策、统一规划;村企资源统一拥有、统一分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等,以体现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同担风险,共谋发展。这一机制,既可在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时迅速形成合力,又能较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后续的土地和人力,而且为村集体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形成了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促进。如今这25%的股权,每年可为村委会提供8000多万元可支配收入,村里通过扶贫帮困、奖学助学等8项福利保障机制,进行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村民每年人均可获得6000元以上的福利待遇。
  以工促农,百业兴旺,科学化、产业化、规模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常态
  永联村是靠发展乡村工业富裕起来的,但新农村建设不是单一工业化能够成就的。在乡村工业化发展基础上,永联村实行以工补农,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促进了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等的共同发展,使新农村建设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借助强大的工业经济实力,永联村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业化方式发展农业,推进了农业现代化。村民8000多亩耕地的经营承包权,按每亩每年1200元的标准,统一流转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成立5家农业公司,分别经营粮食基地、苗木、花卉、特种水产养殖场和江南农耕文化园,农民除每亩地每年获得1200元流转金外,还就地转化为农业公司的工人,既拿工资,又享受“土地分红”。永联村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投资2000万元建设3000亩现代粮食生产基地,运用智能监控系统、自动喷灌系统、自动控温系统等国内先进农业种植技术,种植水稻、小麦等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3000多亩粮食生产基地平时只要20人来管理,农忙时也不会超过30人,“深一脚浅一脚”的传统农作方式成为过去时。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村民”,坐在现代化的控制室里,点着鼠标“种庄稼”,向人们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永联苗木园林公司,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企业化经营。建设的400亩鲜切花基地,栽培菊花、百合等温室花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村办企业永钢集团周围500米范围内的3500亩土地上种植白玉兰、香樟、红枫等园林苗木,同时在林下种植石蒜等经济作物,充分发挥苗木生态环保功能的同时,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公司对外承接绿化工程,出售绿化树木,每年可获得数百万元的效益。发展农业现代化被永联村民称作“富民福民工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永联村还充分利用临江近海的区域优势,投资7.5亿元,建造了两个2万吨级、两个5万吨级的长江通用码头,设立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年吞吐能力达1000万吨,既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降低了物流成本,又服务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充分依托村民集中居住后形成的小城镇形态,发挥村域内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先后建立了3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9个大中型超市和1条商业街,聚集了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美容、旅馆、建材等近400家店面。注册成立了永联旅游开发公司,按照江南水乡特色,规划建设了具有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格子窗、马头墙等江南文化特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依托钢铁主业优势,发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旅游。
  永联村通过工业化带动,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各业共同发展,拓宽了村民持续增收的途径,使村民收入方式多元化。目前,永联村村民收入方式早已由单一的依靠农田耕作收入发展为多种收入方式:在职年龄的村民通过在企业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部分拥有店面房或闲置房的村民通过出租获得财产性收入,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村民可获得土地流转性收入,全体村民参与集体资产的二次分配,享有农保和医保等福利性收入。
  村庄里建“都市”,现代新镇与传统江南水乡完美融合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乡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永联村依靠村集体经济的积累,从建设新型城镇推进村民集中居住起步,探索出一条基于自身发展实现的城乡一体化,体现了永联人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永联村充分抓住国务院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指标相挂钩的试点机会,投资15亿元,建设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居住区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建有幼儿园、小学、医院、农贸市场、步行街及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由此开启了永联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新篇章。
  加大投入,缩小城乡文化和生活差别。投资1.2亿元建设的联峰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集水景、运动场、咖啡长廊等于一体,拥有一座可容纳1300多观众的一流剧场,供村民们免费观看一流文艺团体的演出。永联村的农民休闲公园、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等,无论其规模还是档次,都不亚于城市。现在的永联村整个村变成了一个镇,一个现代味很浓的镇。徜徉在中国农村最大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仿佛置身现代都市。同时,村里拿出828万元,把“农村社会保险”转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永联村民拿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养老金,享受一样的社会福利待遇。“购房有补贴,吃饭有菜金,看病有报销,上学有奖金,遭难有基金”,永联村建立了8项福利保障制度,还专门给老年村民每人每月600元养老金。
  随着集中居住不断推进,原来的村民小组形态不复存在,原来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农民集中居住情况下的管理要求。为此,永联村对村民在组织和管理上采取社区化方式。按照社区特点和模式建立各类组织,构建社区管理体制。把每个居民楼道作为最基本的管理单元,若干栋楼设为一个居民小组,若干个居民小组设为一个社区,并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社区居民楼道长、小组长和园区长,赋予相应职责,增强了村民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化。原村民小组组织只在二次分配时发挥经济核算功能。
  着眼于全面提高村民素质,永联村以物质激励的办法,村里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开展创建文明家庭奖活动。每年初,由村民代表大会修订一次《文明家庭奖考核实施办法》,并由村委会分别与每个村民家庭就遵纪守法、文明举止、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8大类58个方面的村民日常行为,签订《文明家庭奖考核实施协议》。村专门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对全体村民家庭进行文明家庭奖评比考核。年终,给满分的家庭按每人1000元标准奖励,并颁发金质文明家庭奖牌。凡有不良行为被扣分的,对个人、家庭、村民小组实行联动扣分。一旦家庭中有一人发生不文明行为,则该家庭全体成员每人扣罚100元,所在村民小组每人扣罚10元。“奖”文明,让村民自觉算起了“文明帐”,约束自己、规范行为已渐渐成为永联村民的一种自觉习惯。
  永联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让人艳羡,也促使人思考:永联村为什么能做到“三化同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永联村“三化同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为什么能越走越宽广?经过深入调研采访,我们感受到了永联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价值底蕴的深刻领悟,感受到了永联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和创造,感受到了永联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三化同步”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推进“两个率先”,重点是发展农业农村,难点是持续致富农民。调整经济结构,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战略看,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从目标看,就是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永联的发展道路,揭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个长江之滨曾经的小村、穷村,从人口不过800发展成为如今的苏州首富村,历曰经年,始终坚定不移地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机制,建立平等公正、互动互促、和谐共富的新型工农关系、集体与个人关系,通过重点发挥工业化的支撑、提升作用,城镇化的带动、辐射作用和农业现代化的反哺、保障作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三化互动”的生动局面,找到了一整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办法。可以说,永联的实践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本地的成功实践;贯穿了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要求,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成功体现;贯穿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选择;贯穿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潮流,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成功探索。
  共建共享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30多年来,以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为代表的永联带头人,始终坚守共同富裕目标,让发展成果持续惠及全体村民,这既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三化同步”根本内涵的科学把握:“三化同步”不是城乡形态上的同步,而是通过政策架构的制定,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生产生活的共同发展。而所谓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其关键就是共建共享利益和谐。惟有利益和谐,社会才能和谐;惟有共建共享,人民才能安康。实现共建共享,不是简单地工业向农业、农民的让渡,而是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在永联,发展乡村工业化,没有因企业转制牺牲村民利益,而是创新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实现了强企亦强村,致力于全体村民共同致富。推进村民集中居住,坚持先建后迁,住房低于成本价分给村民,并给村民家庭适当补贴。“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永联村先后进行了5次并村扩村,人口由原来的800多人增加到10000多人,对并入的村民,永联村不分先后,一视同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由新老村民无差别共享,使许多外地人才纷至永联、长留永联。因此,无论是发展乡村工业,进行土地流转,还是建设乡村城镇,都赢得了全体村民的支持。
  体制机制创新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如何让永联的发展永续,让1万多名村民的生活和谐,永联村把着力点放在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体制机制创新上,通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用新思维、新政策、新机制来将传统二元经济体系逐步转变为现代一元经济体系,实现各类生产要素之间平等交换,保证村民长期、持续增收。例如,永钢集团设置25%集体股权,把企业发展和强村富民直接联系在一起。设立农业发展基金,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予以补助,把以工补农落到了实处。通过给老村民每人发1万元现金对老永联资产一次性买断,有效化解了并队扩村中新老村民的利益分配矛盾。实行“拆归拆、分归分”的拆迁和住房分配办法,拆房按面积大小一次补偿到位,分房子则按户分配,体现公平,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的老大难课题。在“三化同步”的前提下,永联提出“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元化”,并相应建立一系列科学机制。“六化”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均衡化,真正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可以说,体制机制创新处处体现了永联人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是永联村“三化同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
  永联经验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实践基础。说明了实现“三化同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的路径不在书斋,不在讲堂,而在田间垄上,来自基层、来自实践。
  永联,舒展新农村建设新美蓝图;永联,拥抱基本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采访组成员:陈建生、江绵智、戈尚达、李克海、叶荣宗;执笔:陈建生、李克海)
  责任编辑:戈尚达
其他文献
党支部是党的建设中的战斗堡垒,高校教工是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是高校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工党支部建设直接影响高校的教
现在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据调查,2014年中国人年均读书4.56本,远低于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借口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读书,使读书成为一种奢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古人对读书的追求,虽然有消极意义,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是古代士子登科取士的阶梯,可以使他们进入统治集团,成为精英人士。“红袖添香夜读书”,读书还有
2011年11月以来,泰兴市组建119人的群众工作团,分16个工作队,派驻全市16个乡镇(街道)、园区,探索形成了"三解三促"(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传递文明,创新思想的主阵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推动力,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历史时期,高校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意识,树立文化自强意识,引领文化创新意识,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针对卷扬式起重机起升机构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问题,设计了一款卷扬式起重机压绳装置,将传统的起升机构钢丝绳斜拉由单独绳槽控制改进为压绳装置控制,使钢丝绳整体有序地排列
反倾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是进口国采取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冲击,实现本国贸易保护的合法手段。本文首先分析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原因,然后提出我国出口产业的应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政府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弥补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更是意义重大。然而,现行的政府纠纷解决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府;纠纷解决;和谐社会;法治政府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进
岸桥的自动化操作技术在国内外港口备受关注。岸桥远程操控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是在现有岸桥电控系统的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仪、监控设备、服务器等控制和传感装置,实现岸桥
摘要:“中国梦”的提出为我们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了积极的意义。通过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研究,分析当前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的环境因素,解构“美国梦”的价值观及消极影响,建构“中国梦”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诉求,从而实现对“中国梦”思想内涵、价值基础和国际影响的准确把握。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梦;比较研究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深刻的反映了我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诉求,也映照出当代
而大学生党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意义不言而喻。特别是大学生党员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和生力军,推进大学生党建科学化有助于党的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