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不填鸭、不补习、不设资优班,芬兰学生在全世界每项评比中,也都不会输给“虎妈”子女。反对精英教育,拉高所有孩子的平均水平,芬兰的“成功配方”引起全球瞩目。
当“虎妈”教养模式在美国激起不少父母反思之际,坚持走反虎妈路线的芬兰一再向世界证明,并非只有精英主义,才教得出优秀的学生。相反的,不填鸭、不补习、不设资优班,芬兰“一个都不能少、量身订制教导每个学生”的反精英模式。让芬兰的学生在全世界每一项评比中,都不输虎妈子女。
欧美学生在国际学生评鉴计划(PISA)中,普遍不敌亚洲学生。唯一的例外是芬兰,在最近一次的测试中,芬兰学生在科学表现排名第二,阅读、数学分列第三。这样的表现,让芬兰的“成功配方”引起各国好奇,观摩团络绎不绝。
一天1小时写作业就够了
《虎妈的战歌》一书袭卷美国各大销售排行榜之际,《新闻周刊》刊出芬兰教育专题探讨。报道中指出,芬兰学生上课时间出名的短,低年级学童一天最多5小时,中、高年级顶多7小时,回家的作业也不多,芬兰人相信:“一天1小时的家庭作业够了,学生需要自己的生活。”
PISA的结果让芬兰自己也很惊讶。事实上,芬兰教育很少考试,竞争不在他们的教育方针中,他们花更多心思在让每个快慢、能力各不相同的孩子都跟上,而不是比出高低。
芬兰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采用其他国家常用的AB段班制,让聪明和不聪明的学生“分流”,接下来的20年,改革与反改革派争论不休,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废止依据数学和语言能力分班的政策。
他们大幅调整精英教育的做法,让每个人都拉到平均水平,而这个水准设得很高。
这项改革成果在PISA测试可以看出端倪。在中国多数人只关心中国学生排第几,有没有输给其他国家,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夺几面。但芬兰人更关心他们最差的一组学生表现如何?结果有80%以上优于其他国家同组学生的平均,相反,最好的一组学生只有50%优于其他国家的资优组。这项成绩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高平均水准而不是精英教育的做法带来巨大成功。
好老师是最大关键
优秀、自主的教师,是芬兰教育改革成功最大的武器。
在美式和中国的教育模式里,同年级同一科目的每个老师,上课内容都一样,对每个学生教法也雷同。而芬兰人认为这样教,就像把学校当工厂生产线一样不可思议。
而这套方法之所以行得通,高素质、拥有教学自主权的教师,是一切的关键。
芬兰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看待世界的价值观影响最大,而每个孩子资质、学习快慢都不一样,因此弹性、适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从教师的培训开始,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芬兰让老师拥有足够弹性。以数学课来说,小学老师拿到的教学大纲仅仅10页,每位老师可以自由选择用什么方式来教每位孩子。通常一到六年级都由同一位老师来带,目的是让老师有充足时间了解和配合每一位孩子的不同需要。
老师在芬兰备受敬重,也是芬兰人梦想的职业。大学毕业后,必须挤进一个不到10%录取率的窄门,经过5年制的师资班训练。每位芬兰老师都有硕士以上学历,薪水合人民币25~50万。
大家都想学芬兰
笔者到芬兰采访的时候,正值新学期刚开学,还是白雪覆盖的初春,小学生的数学课就被拉到户外。老师用实际大自然的树木、松果,来教孩子们几何数学。
但芬兰也不是完全放任教育。随身听、手机在中小学校园里都在禁止之列,老师也可以处罚不听话的学生。
不是没有人想学芬兰。泰国曾经效法过,但是泰国家长跟中国一样,只要小孩功课落后,马上送到补习班。而此时芬兰学生可能到图书馆寻找隔天上课的资料,他们看报纸社论、看小说、戏剧,并试着分享自己的心得和观点。
这些都是PISA阅读测验的重点,芬兰公立图书馆密度世界最高,每人一年借书的量也是世界第一。
正如陈之华在《成就每一个孩子》一书中指出,芬兰深信,基础教育的责任是将孩子的基本课业教好,不标榜优劣分类,只强调基本能力的养成,孩子在上学时间完成基本能力的学习后,下午一两点就早早下课,各自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绝对不花时间去加强任何学校里的主科目,自然就会有较长的时间去运用、培养和开启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落差最小,水准最平均,芬兰走了一条和虎妈完全不同的路。
当“虎妈”教养模式在美国激起不少父母反思之际,坚持走反虎妈路线的芬兰一再向世界证明,并非只有精英主义,才教得出优秀的学生。相反的,不填鸭、不补习、不设资优班,芬兰“一个都不能少、量身订制教导每个学生”的反精英模式。让芬兰的学生在全世界每一项评比中,都不输虎妈子女。
欧美学生在国际学生评鉴计划(PISA)中,普遍不敌亚洲学生。唯一的例外是芬兰,在最近一次的测试中,芬兰学生在科学表现排名第二,阅读、数学分列第三。这样的表现,让芬兰的“成功配方”引起各国好奇,观摩团络绎不绝。
一天1小时写作业就够了
《虎妈的战歌》一书袭卷美国各大销售排行榜之际,《新闻周刊》刊出芬兰教育专题探讨。报道中指出,芬兰学生上课时间出名的短,低年级学童一天最多5小时,中、高年级顶多7小时,回家的作业也不多,芬兰人相信:“一天1小时的家庭作业够了,学生需要自己的生活。”
PISA的结果让芬兰自己也很惊讶。事实上,芬兰教育很少考试,竞争不在他们的教育方针中,他们花更多心思在让每个快慢、能力各不相同的孩子都跟上,而不是比出高低。
芬兰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采用其他国家常用的AB段班制,让聪明和不聪明的学生“分流”,接下来的20年,改革与反改革派争论不休,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废止依据数学和语言能力分班的政策。
他们大幅调整精英教育的做法,让每个人都拉到平均水平,而这个水准设得很高。
这项改革成果在PISA测试可以看出端倪。在中国多数人只关心中国学生排第几,有没有输给其他国家,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夺几面。但芬兰人更关心他们最差的一组学生表现如何?结果有80%以上优于其他国家同组学生的平均,相反,最好的一组学生只有50%优于其他国家的资优组。这项成绩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高平均水准而不是精英教育的做法带来巨大成功。
好老师是最大关键
优秀、自主的教师,是芬兰教育改革成功最大的武器。
在美式和中国的教育模式里,同年级同一科目的每个老师,上课内容都一样,对每个学生教法也雷同。而芬兰人认为这样教,就像把学校当工厂生产线一样不可思议。
而这套方法之所以行得通,高素质、拥有教学自主权的教师,是一切的关键。
芬兰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看待世界的价值观影响最大,而每个孩子资质、学习快慢都不一样,因此弹性、适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从教师的培训开始,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芬兰让老师拥有足够弹性。以数学课来说,小学老师拿到的教学大纲仅仅10页,每位老师可以自由选择用什么方式来教每位孩子。通常一到六年级都由同一位老师来带,目的是让老师有充足时间了解和配合每一位孩子的不同需要。
老师在芬兰备受敬重,也是芬兰人梦想的职业。大学毕业后,必须挤进一个不到10%录取率的窄门,经过5年制的师资班训练。每位芬兰老师都有硕士以上学历,薪水合人民币25~50万。
大家都想学芬兰
笔者到芬兰采访的时候,正值新学期刚开学,还是白雪覆盖的初春,小学生的数学课就被拉到户外。老师用实际大自然的树木、松果,来教孩子们几何数学。
但芬兰也不是完全放任教育。随身听、手机在中小学校园里都在禁止之列,老师也可以处罚不听话的学生。
不是没有人想学芬兰。泰国曾经效法过,但是泰国家长跟中国一样,只要小孩功课落后,马上送到补习班。而此时芬兰学生可能到图书馆寻找隔天上课的资料,他们看报纸社论、看小说、戏剧,并试着分享自己的心得和观点。
这些都是PISA阅读测验的重点,芬兰公立图书馆密度世界最高,每人一年借书的量也是世界第一。
正如陈之华在《成就每一个孩子》一书中指出,芬兰深信,基础教育的责任是将孩子的基本课业教好,不标榜优劣分类,只强调基本能力的养成,孩子在上学时间完成基本能力的学习后,下午一两点就早早下课,各自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绝对不花时间去加强任何学校里的主科目,自然就会有较长的时间去运用、培养和开启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落差最小,水准最平均,芬兰走了一条和虎妈完全不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