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程序是产生高质量的译文和全面培养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翻译程序的概念和内容表述不清晰,导致翻译培训者在实践中常常感到困惑。因此,澄清翻译程序中的基本概念,梳理翻译过程中应用的不同程序,使翻译程序理论明确化、系统化,对进一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翻译程序;翻译过程;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109-4
翻译程序是产生高质量的译文和全面培养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翻译教学中,学员要对标准的翻译程序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了解程序与各个翻译步骤以及程序与特定的文本效果之间的关系。培训者则必须了解翻译程序与产出合格目标文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过去,学者们对译者的行为和操作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翻译程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研究是有必要的,但由于概念和程序表述不清晰,导致翻译培训者在实践中常常感到困惑。因此,澄清概念,将翻译过程中的程序进行清晰的描述是非常必要的。
1. 翻译程序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翻译程序的概念尚无定论。刘宓庆(1999:135)认为,翻译程序是指整个翻译的过程,是对翻译的理论性研究,是语际转换的活动过程,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翻译程序化,“程序化”是对翻译过程的系统化、阶段化及规范化的理论描写。纽马克(1988:19)则认为“翻译的程序涉及到至少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其次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头脑中反复出现的四个不同层面:原语文本、指示、内聚及译文的自然流畅。”
在本文中,“程序”将作为策略、方法和技巧三个概念的上义词使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系统性研究起源于心理翻译学及交际策略和二语习得策略的研究(Chesterman, 1998: 78)。翻译技巧是语言学研究及翻译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术语。这三个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三个概念定义标准的对比,可以得出这三个概念的特征:翻译策略指在大范围或小范围内操作的个体认知过程,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来解决某个翻译问题,例如:搜索、核对、监控、推断和关联。
翻译方法指大范围内操作的超个体文本及总文本的加工过程,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标而被有意识使用,例如:分析、信息全译、压缩和内容选择。
翻译技巧指在小范围内(比文本小的翻译单位)操作的单独及局部文本加工程序,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以达到具体的语言效果,例如:变换句序、语义转借、释义和漏译。
这些概念都是目标导向。需要指出的是,策略同时具有问题导向的特征,也就是说当译者意识到常用的程序无法达到某个目标时就使用策略。三个概念各负其责,译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策略源于控制其它活动的认知活动,选择标准为最优化。这里要对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加以区分。前者指的是整个翻译过程,后者指的是某个语言点或想法的翻译。方法源自整体文本的加工,以期达到明确的翻译目标。策略和方法控制技巧。技巧源自局部语言材料的可能性操作。
2. 翻译过程中的程序
虽然翻译过程具有循环性特点(Nord, 1991: 33-35),但还是可以用简单的线性次序表示的(Sager, 1993: 166)。本文在Sager线性次序的基础上将翻译过程分为规范阶段和翻译阶段,其中,翻译阶段由预翻译步骤、翻译步骤和修改步骤组成(见表2)。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依据每个阶段各自的目标采用不同的翻译程序。因此,只有先将目标和程序种类阐述清楚,才能明确翻译程序和各个阶段与步骤的关系。为了能更适用于翻译教学,本文将对实际运用的翻译程序进行系统论述。
在翻译的规范阶段(见表3),译者的目标是建立翻译任务的可行性,并对自己承担此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估。这些目标属于高级目标,影响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如果译者接受了这个任务,将在下一阶段采用最优的行动过程和翻译程序。在这个阶段,译者采用的策略包括引出信息(关于情景说明、源语作者写作目的和读者期望的翻译目的、目标文本类型和风格),依据要求进行阐释、归纳和演绎推理、评估能力等。因为这些策略涉及整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宏观策略。
预翻译步骤(见表4)目标很多。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于翻译期的语言选择至关重要。译者必须选择目标文本类型和翻译方法,揣摩源语文本特征,预测目标文本特点,找出翻译中的问题和难点,选择技术援助并建立文本。
译者可以选择的目标文本类型包括:独立文本、共生文本和衍生(全文、节选及删减)文本,选择的标准是能够实现原作者意图的最优化表达。这一期间使用的策略包括:对目标文本特征进行说明,推导需求特征,根据原作者意图和读者期望选择正确的类型。策略的使用要坚持“正确”及“适宜”的原则。
源语文本的特点与下面几个因素相关:分析方法、策略选择和对词汇(语义、句法及语用)特点的确定。子任务的存在使翻译任务变得十分复杂。译者需要使用的技巧包括略读和收集信息。
对目标文本语言特点的推断,应以翻译目标和上一阶段目标文本类型的分析为基础。这一步骤需要使用推断、关联和选择等策略。
目标文本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是建立在源语文本分析结果和目标语文本预测特点的基础上的。这一步骤需要使用大量的策略(比较、对比、推断和排序等)及技巧(略读、收集信息和降序排列)。
最后,根据图书馆和网络查询总结出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选择技术支持。这一步骤使用的策略包括查询、比较、对比、评估和选择等。
在翻译步骤(见表5)中,译者只有三个目标:对源语文本内容的理解、目标语对源语文本的阐释和目标语写作。目标的实现依靠目标文本类型的选择和预翻译步骤翻译方法的选择。这一步骤的专业需求决定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还需通过删减和增补等手段对内容进行修正,达到目标的转化。这涉及到与翻译程序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模式。它包括源语文本的部分翻译和全文翻译。部分翻译模式运用压缩、扩展、选择及改编等手段修改原文内容,例如依据目标语习惯选择文本类型和表达方式等。全文翻译模式保留源语文本的内容和意图。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把重心放在源语文本或目标语文本形式上。前者需使用忠实法或语义法,后者则需使用交际法。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预翻译步骤就引入了这些模式和方法,但到了翻译步骤才正式应用。
翻译步骤的目标和具体操作取决于上一步骤选择的模式和方法。虽然语言学理论家对可能使用的方法持不同观点(Newmark, 1988: 23),笔者认为其翻译方法或者是属于语言学(忠实法和语义法)的或者是属于语用学(交际法)的。
就翻译步骤本身而言,研究其策略的文献很多,但对其进行规范定义和描述的却不多见。就本文的研究目的而言,劳舍尔(Lorsher)、切斯特曼(Chesterman)和库斯莫尔(Kussmaul)的研究值得讨论。
劳舍尔(1991:123)对翻译步骤所使用的策略进行了规范性研究,总结出五种基本的策略类型,还有一系列扩展后的复杂类型。这些类型建立在原始因素(发现问题、阐述问题、需求解决方法、找到初步的解决方法)和潜在因素(监控源语或目标语文本片断、重组源语或目标语文本片断、检测解决办法和评价文本片断)的基础上。
切斯特曼的分类有两点可取之处:一是它源于实践,因此适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二是它是切斯特曼在对前人理论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提出的开放式类型。它的分类包括:句法(语法形式的变换)、语义(语义的变换)和语用(面向新读者群的信息变换)。从某种程度讲,这些程序是“对某些可能性进行选择”(Chesterman, 1997: 89),它们就是策略。而就本文来看,这些属于技巧范畴。
库斯莫尔(1995:50-85)的翻译论没有对策略和方法进行明确的区分。但是,他提出的翻译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部分应使用的翻译策略(准确思维、歧见思维、平行活动和转换)是有价值的。切斯特曼的归类属于分析式的,而库斯莫尔的提法属于合成式的。
技巧用来将源语文本的内容用目标语重组并对目标文本进行写作。作为翻译程序,技巧应用在局部语言加工或按照上义规则将源语文本转换成目标语的过程中,如意义忠实和文体质量等。翻译技巧在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都有应用。因此,从翻译教学的角度来讲,切斯特曼依据操作执行的语言层次对翻译程序进行归类是有价值的。比如语法层面的技巧(直译、转译和换置等)和语义层面的技巧(近义词、反义词、同音同形异义、倒装、缩略和意义增补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修改步骤有三个目标(见表6)。其中两个与目标文本的评价相关。首先是任务说明,它包括翻译目的、目标读者及其期望、目标文本要求及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关系。其次是用目标语写作。第三个目标是根据评价结果对信息和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这些目标可以由译者完成,也可以由翻译公司的校对者实现。
理想状态上这一期间应有一位评估者对目标文本的信、达、雅等方面作出评价。评价作为一种方法,将使用检查、比较、向源语作者求证、核对及确认失误并评估失误的实际效果等策略。评估者将使用对源语和目标语文本进行平行阅读,并对目标语文本重复阅读以确定其内在质量等技巧,修改者通常作标记或写评语等技巧。
译者和修改者使用修改或增补的方法调整目标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这一步使用的策略是修正,使用的技巧包括语言重组、重新调整结构和术语/文体的一致等。针对重大错误,将使用与翻译步骤相同的技巧。
3. 结语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普遍认可程序中的方法、策略和技巧等加以区分,对翻译过程中应用的不同程序加以梳理。用实际翻译程序说明各种程序与翻译的不同阶段及步骤密切关联,翻译情景具体要素的分类和布局的目的决定程序的使用。所有的程序都包括各种操作的实施,通过一般的认知过程和特有的翻译过程来产生文本。策略,作为一种认知的操作,贯穿翻译的所有阶段,体现在翻译的每一个步骤中;而方法和技巧离不开语言操作,主要用于文本加工环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列举一系列的翻译程序,而是从教学的角度对其运用进行论证,以期对翻译教学大纲的设计贡献微薄之力。当然,该研究仅仅提供了一些翻译程序的范例,并非完整的内容。这些程序在相关阶段的运用也是作为一种假设,仍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来得到证明。这样的实证将会展示翻译程序的全景,为翻译培训提供更好指导。
参考文献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7: 89.
Chesterman, A.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8: 78.
Kussmaul, P. Training the Translator[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50-85.
Lorscher, W. Translation Performanc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M]. Tubingen: Narr, 1991: 123.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 19, 23.
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 Amsterdam & Atlanta: Todopi, 1991: 33-35.
Sager, J. C. Language Engineering and Transla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3: 166.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35.
关键词:翻译程序;翻译过程;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109-4
翻译程序是产生高质量的译文和全面培养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翻译教学中,学员要对标准的翻译程序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了解程序与各个翻译步骤以及程序与特定的文本效果之间的关系。培训者则必须了解翻译程序与产出合格目标文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过去,学者们对译者的行为和操作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翻译程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研究是有必要的,但由于概念和程序表述不清晰,导致翻译培训者在实践中常常感到困惑。因此,澄清概念,将翻译过程中的程序进行清晰的描述是非常必要的。
1. 翻译程序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翻译程序的概念尚无定论。刘宓庆(1999:135)认为,翻译程序是指整个翻译的过程,是对翻译的理论性研究,是语际转换的活动过程,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翻译程序化,“程序化”是对翻译过程的系统化、阶段化及规范化的理论描写。纽马克(1988:19)则认为“翻译的程序涉及到至少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其次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头脑中反复出现的四个不同层面:原语文本、指示、内聚及译文的自然流畅。”
在本文中,“程序”将作为策略、方法和技巧三个概念的上义词使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系统性研究起源于心理翻译学及交际策略和二语习得策略的研究(Chesterman, 1998: 78)。翻译技巧是语言学研究及翻译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术语。这三个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三个概念定义标准的对比,可以得出这三个概念的特征:翻译策略指在大范围或小范围内操作的个体认知过程,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来解决某个翻译问题,例如:搜索、核对、监控、推断和关联。
翻译方法指大范围内操作的超个体文本及总文本的加工过程,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标而被有意识使用,例如:分析、信息全译、压缩和内容选择。
翻译技巧指在小范围内(比文本小的翻译单位)操作的单独及局部文本加工程序,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以达到具体的语言效果,例如:变换句序、语义转借、释义和漏译。
这些概念都是目标导向。需要指出的是,策略同时具有问题导向的特征,也就是说当译者意识到常用的程序无法达到某个目标时就使用策略。三个概念各负其责,译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策略源于控制其它活动的认知活动,选择标准为最优化。这里要对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加以区分。前者指的是整个翻译过程,后者指的是某个语言点或想法的翻译。方法源自整体文本的加工,以期达到明确的翻译目标。策略和方法控制技巧。技巧源自局部语言材料的可能性操作。
2. 翻译过程中的程序
虽然翻译过程具有循环性特点(Nord, 1991: 33-35),但还是可以用简单的线性次序表示的(Sager, 1993: 166)。本文在Sager线性次序的基础上将翻译过程分为规范阶段和翻译阶段,其中,翻译阶段由预翻译步骤、翻译步骤和修改步骤组成(见表2)。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依据每个阶段各自的目标采用不同的翻译程序。因此,只有先将目标和程序种类阐述清楚,才能明确翻译程序和各个阶段与步骤的关系。为了能更适用于翻译教学,本文将对实际运用的翻译程序进行系统论述。
在翻译的规范阶段(见表3),译者的目标是建立翻译任务的可行性,并对自己承担此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估。这些目标属于高级目标,影响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如果译者接受了这个任务,将在下一阶段采用最优的行动过程和翻译程序。在这个阶段,译者采用的策略包括引出信息(关于情景说明、源语作者写作目的和读者期望的翻译目的、目标文本类型和风格),依据要求进行阐释、归纳和演绎推理、评估能力等。因为这些策略涉及整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宏观策略。
预翻译步骤(见表4)目标很多。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于翻译期的语言选择至关重要。译者必须选择目标文本类型和翻译方法,揣摩源语文本特征,预测目标文本特点,找出翻译中的问题和难点,选择技术援助并建立文本。
译者可以选择的目标文本类型包括:独立文本、共生文本和衍生(全文、节选及删减)文本,选择的标准是能够实现原作者意图的最优化表达。这一期间使用的策略包括:对目标文本特征进行说明,推导需求特征,根据原作者意图和读者期望选择正确的类型。策略的使用要坚持“正确”及“适宜”的原则。
源语文本的特点与下面几个因素相关:分析方法、策略选择和对词汇(语义、句法及语用)特点的确定。子任务的存在使翻译任务变得十分复杂。译者需要使用的技巧包括略读和收集信息。
对目标文本语言特点的推断,应以翻译目标和上一阶段目标文本类型的分析为基础。这一步骤需要使用推断、关联和选择等策略。
目标文本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是建立在源语文本分析结果和目标语文本预测特点的基础上的。这一步骤需要使用大量的策略(比较、对比、推断和排序等)及技巧(略读、收集信息和降序排列)。
最后,根据图书馆和网络查询总结出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选择技术支持。这一步骤使用的策略包括查询、比较、对比、评估和选择等。
在翻译步骤(见表5)中,译者只有三个目标:对源语文本内容的理解、目标语对源语文本的阐释和目标语写作。目标的实现依靠目标文本类型的选择和预翻译步骤翻译方法的选择。这一步骤的专业需求决定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还需通过删减和增补等手段对内容进行修正,达到目标的转化。这涉及到与翻译程序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模式。它包括源语文本的部分翻译和全文翻译。部分翻译模式运用压缩、扩展、选择及改编等手段修改原文内容,例如依据目标语习惯选择文本类型和表达方式等。全文翻译模式保留源语文本的内容和意图。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把重心放在源语文本或目标语文本形式上。前者需使用忠实法或语义法,后者则需使用交际法。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预翻译步骤就引入了这些模式和方法,但到了翻译步骤才正式应用。
翻译步骤的目标和具体操作取决于上一步骤选择的模式和方法。虽然语言学理论家对可能使用的方法持不同观点(Newmark, 1988: 23),笔者认为其翻译方法或者是属于语言学(忠实法和语义法)的或者是属于语用学(交际法)的。
就翻译步骤本身而言,研究其策略的文献很多,但对其进行规范定义和描述的却不多见。就本文的研究目的而言,劳舍尔(Lorsher)、切斯特曼(Chesterman)和库斯莫尔(Kussmaul)的研究值得讨论。
劳舍尔(1991:123)对翻译步骤所使用的策略进行了规范性研究,总结出五种基本的策略类型,还有一系列扩展后的复杂类型。这些类型建立在原始因素(发现问题、阐述问题、需求解决方法、找到初步的解决方法)和潜在因素(监控源语或目标语文本片断、重组源语或目标语文本片断、检测解决办法和评价文本片断)的基础上。
切斯特曼的分类有两点可取之处:一是它源于实践,因此适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二是它是切斯特曼在对前人理论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提出的开放式类型。它的分类包括:句法(语法形式的变换)、语义(语义的变换)和语用(面向新读者群的信息变换)。从某种程度讲,这些程序是“对某些可能性进行选择”(Chesterman, 1997: 89),它们就是策略。而就本文来看,这些属于技巧范畴。
库斯莫尔(1995:50-85)的翻译论没有对策略和方法进行明确的区分。但是,他提出的翻译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部分应使用的翻译策略(准确思维、歧见思维、平行活动和转换)是有价值的。切斯特曼的归类属于分析式的,而库斯莫尔的提法属于合成式的。
技巧用来将源语文本的内容用目标语重组并对目标文本进行写作。作为翻译程序,技巧应用在局部语言加工或按照上义规则将源语文本转换成目标语的过程中,如意义忠实和文体质量等。翻译技巧在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都有应用。因此,从翻译教学的角度来讲,切斯特曼依据操作执行的语言层次对翻译程序进行归类是有价值的。比如语法层面的技巧(直译、转译和换置等)和语义层面的技巧(近义词、反义词、同音同形异义、倒装、缩略和意义增补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修改步骤有三个目标(见表6)。其中两个与目标文本的评价相关。首先是任务说明,它包括翻译目的、目标读者及其期望、目标文本要求及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关系。其次是用目标语写作。第三个目标是根据评价结果对信息和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这些目标可以由译者完成,也可以由翻译公司的校对者实现。
理想状态上这一期间应有一位评估者对目标文本的信、达、雅等方面作出评价。评价作为一种方法,将使用检查、比较、向源语作者求证、核对及确认失误并评估失误的实际效果等策略。评估者将使用对源语和目标语文本进行平行阅读,并对目标语文本重复阅读以确定其内在质量等技巧,修改者通常作标记或写评语等技巧。
译者和修改者使用修改或增补的方法调整目标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这一步使用的策略是修正,使用的技巧包括语言重组、重新调整结构和术语/文体的一致等。针对重大错误,将使用与翻译步骤相同的技巧。
3. 结语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普遍认可程序中的方法、策略和技巧等加以区分,对翻译过程中应用的不同程序加以梳理。用实际翻译程序说明各种程序与翻译的不同阶段及步骤密切关联,翻译情景具体要素的分类和布局的目的决定程序的使用。所有的程序都包括各种操作的实施,通过一般的认知过程和特有的翻译过程来产生文本。策略,作为一种认知的操作,贯穿翻译的所有阶段,体现在翻译的每一个步骤中;而方法和技巧离不开语言操作,主要用于文本加工环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列举一系列的翻译程序,而是从教学的角度对其运用进行论证,以期对翻译教学大纲的设计贡献微薄之力。当然,该研究仅仅提供了一些翻译程序的范例,并非完整的内容。这些程序在相关阶段的运用也是作为一种假设,仍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来得到证明。这样的实证将会展示翻译程序的全景,为翻译培训提供更好指导。
参考文献
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7: 89.
Chesterman, A.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8: 78.
Kussmaul, P. Training the Translator[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50-85.
Lorscher, W. Translation Performanc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M]. Tubingen: Narr, 1991: 123.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 19, 23.
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 Amsterdam & Atlanta: Todopi, 1991: 33-35.
Sager, J. C. Language Engineering and Transla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3: 166.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