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承载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与责任,为避免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取向出现偏差,应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基于此,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入手,结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分析思政教育的渗透要点,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93-02
  项目来源: 重庆文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9KCSZ001)——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各国的经济、文化交融增多,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增多,易使学生的思想受功利主义、自私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价值观与世界观出现偏差,表现出诚信缺失、功利奢靡等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阶段出现断层,需将其与思政教育融合。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
  可行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思政理念,可强调国家意识,映射道德取向,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就此,高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育课程,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该工作的可行性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教育内容互补
  《中国文化概论》涵盖多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交叉互补。交叉是指部分思政教育内容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而来,如勤俭自强、诚实守信等,均可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1]。互补是指思政教育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使其适应现代发展需求,传统文化可补充思政教育内容,如孔孟之道、古代的励志故事与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强化教育效果,发展学生道德修养。
  (二)教学功能一致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功能均可用“教化”二字总结,教化是指通过核心思想观念与相关行为,发展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在《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儒家理念培养学生的德行,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使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思政教育中,教师通过思政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一过程即为教化。就此可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在教学功能、方式与理念方面存在共同性,为思政教育的渗透提供条件。
  (三)教学目标类似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精神与人文素养为目标;在思政教育中,教师以培养学生思政政治素养为目标,使学生满足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的要求,这里的思想政治素养包括有道德、知荣辱、懂礼节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在教学目标方面有相似之处,甚至部分目标一致,将思政教育渗透在课程教学中,可强化教学效果,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2]。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基于融入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教师应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拓展其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渗透深度与广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为高校教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帮助。
  (一)合理选择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基于《中国文化概论》与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的互补性,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发挥通识课程的隐性教育效果。以某高校教师为例,其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选择以下三点为思政教育融入点:
  第一,爱国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内容比比皆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长久不衰,如岳飞的精忠报国、爱国诗人屈原、民族英雄文天祥等。教师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为学生学习提供精神动力,引导学生为祖国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
  第二,道德观念。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立德的价值理念有专属的体系,如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等。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推荐《大学》一书,要求学生结合现代社会常见现象,讨论修养品德的重要性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砥砺前行,约束自身的行为,发展自身的品德。
  第三,精神品格。中国民族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教师可将其为基础,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古代理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深化学生对进取的认识,激励学生奋勇拼搏,健全学生的精神品格[3]。
  (二)整合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明确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入点的基础上,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觉践行《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的理论,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内渗透,拓展至课堂外实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以某高校教师为例,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手段开展实践教学:
  第一,社会实践。教师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定社会调研主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学生的政治素养。例如,在所在市的某村庄不愿火葬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当地开展社会调研,了解区域的“二次葬”习俗,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传统民俗的认识,培养学生破除封建迷信、建设科学社会的理念。
  第二,课外研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教师指导学生开设汉服社团、围棋社团、儒学社团、书画社团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为学生课外研修提供支持。在社团活动中,教师邀请相关专家为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传统文化内涵,并为学生提供与名家交流探讨的机会,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傳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精神。   第三,以赛促学。该高校为加强传统文化传播,扩大思政教育渗透广度与深度,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多种类型的比赛,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汉服设计大赛、儒学辩论大赛等。在比赛举办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重点讲解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赛前培训,激励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了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品德修养的转化。
  (三)创新中国文化概论教学方式
  为提高思政教育渗透的有效性,提升《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创新方式,遵循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细化来说,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参与教学方式。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为高校关注重点。某高校为保障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采用参与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教材的编写,以《中国文化要略》、多版本的《中国文化概论》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教材编写的资料文献。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发展需求,选出期望纳入校本教材的内容,以此完成《中国文化概论》的校本教材编写,使教材内容更贴合学生实际,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网络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微信、QQ及微博等新媒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更贴合新时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例如,某教师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前,利用互联网收集音视频资料,编辑为教学微视频,上传至微信群与QQ群,并设置预习任务。学生根据教师发放的任务书课前进行预习,并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传统文化资料,可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直观的图片、视频方式理解传统文化蕴涵的精神与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
  (四)将思政素养纳入教学评价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评价发挥反馈作用,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等优势。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为保障思政教育渗透的有效性,教师可将思政素养纳入教学评价范畴,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考查学生表现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为学生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建议,有助于《中国文化概论》教学水平的提升,切实发挥其隐性思政教育作用。例如,某教师结合思政教育渗透背景下多元的课程教学手段,采用旁听、学生访谈、社会调研、期中与期末考试、同行评议等手段,考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为学生完善自我提供建议,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功能与目标三方面存在共通之处,融入可行性较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合理选择思政教育融入点、整合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将思政素养纳入教学评价,从教学内容、实践、方法与评价四方面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標。
  参考文献:
  [1]万谦,李楠森,张帅浩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新西部,2020,(08):137+163.
  [2]王光利.基于“嵌入”理论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以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197-199.
  [3]宋秀清.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9,(33):177-178.
  作者简介:
  杨忠谦,男,汉族,山西应县人,现供职重庆文理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昆曲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文化瑰宝,素有“百戏之祖”的美誉。而如今,因长期依托于老年市场,昆曲在大数据时代下正面临着窘境。如何推动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在世界范围不同年龄层次群体中的传承与传播,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关键词】 昆曲;戏曲文化;传承和传播;文化自信  
期刊
【摘要】 知名话剧导演孟京辉代表作《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开始演出,今年是演出的第21年,是目前中国演出累计场次最多、演出地域最广的戏剧代表。本文将从该剧的感染力强的台词、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这部剧持续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 《恋爱的犀牛》;受欢迎;台词;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
期刊
【摘要】 尼采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他一反经典哲学家构建庞大体系的方法,用寓言体的手法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用非理性来反对理性。尼采哲学关于生命意义上的“梦与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第一,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出发,主要由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为参考资料,日神冲动是对美的迷恋,而酒神冲动是情绪的放纵。第二,用“梦”与“醉”分别代表“日神现象”和“酒神现象”,由此加深了对日神精神和酒神精
期刊
【摘要】 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各族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它的基本要素具有服饰形制上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制作材料上就地取材、服装配饰上突出民系特色和服饰图案上表达淳朴美好等特点。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虽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然在经济发展大浪潮下也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十九大报告提出實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为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焕发生机活力提供了发展机遇。  【关键词】 客家服饰
期刊
【摘要】 《法理学的范围》实质上系统性地阐述了约翰·奥迪定的分析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其中也包含了杰里米·边沁的哲学基本原理。该书的研究价值并非拘泥于“法律命令说”与“恶法亦法论点”是否具备说服力,其重点在于引发人们辩证地看待法律,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本文围绕上述内容进行了介绍,基于现代视角详细地分析了“法律命令说”与“恶法亦法论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法理学哲学思想;法律命令说;恶法亦
期刊
【摘要】 甲午营口之战是辽河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战,大致经历了日军攻占营口外围、两次攻击营口牛庄、激战于营口西炮台,最后攻占炮台,营口失守。  【关键词】 营口西炮台;宋庆 ;乔干臣;乃木希典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84-03  一、营口外围战  中日甲午战争进至1895年初,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军为阻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饮食文化逐渐融入旅游业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旅项目,受到游客的青睐。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水淘糌粑为例,探讨该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水淘糌粑饮食文化空间的建立、嵌入当地其他节日文化中、政府制定规范化政策、培养水淘糌粑专业型人才、增加当地人的文化自豪感等方面提出了水淘糌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为藏区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成就的文化果实,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独特的时代价值,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也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关联,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起源。深化革命文化研究,依托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和认同度。  【关键词】 革命文化;涵育;
期刊
【摘要】 本文从索绪尔将语言的运行比作下棋之喻入手,分析了语言的运行与下棋之间存在的同异,并且对语言符号学独特的规则(任意性)也展开阐述,通过对任意性原则、语言符号的组成部分(所指和能指)、任意性与象征性的比较、任意性與系统性的前因后果式的关系等内容的分析,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论的大致分析。任意性原则作为索绪尔语言学的基础性原则,它的成果与传统的音义理论划清界限,并为系统性的发掘
期刊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三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全景式展现淮海战役整体过程的长篇小说——《鏖战》一书所具有的历史视野和文本创新,以及对于淮海战役文学化书写的创新拔高之处。  【關键词】 《鏖战》;淮海战役;文学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13-02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淮海战役英雄故事文学经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