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校语文教学不应该枯燥地肢解作品、照本宣科,更无须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应该注重审美学习,注重语文人文意义和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职教语文;审美;风格;意境
中职学校“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致使语文课时一再缩减,中职语文日趋边缘化,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教师在教授语文时普遍存在倾向于工具性而忽略或淡化人文性的问题。语文课堂枯燥地肢解文章,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教师欠缺的是诗意的引导,人文的传播;学生缺少的是诗意的学习,人文的承袭。但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悠久的文明,对培养人的责任感和终身教育意识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以山水景物、风土人情为起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山水的自然美
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再现了祖国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之美。如《我的空中楼阁》清新自然、安静飘渺的柔美,《雨中登泰山》中泰山的雄奇峻拔、钟灵神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往往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心。
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文学的最大特征。杜甫有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国维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教授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挖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以作者写景时的情感熏陶学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审美教育。在这一方面,诗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风吹来,稻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一幅有形有声、赏心悦目的农村风景画立刻呈现在面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旧交替,除旧迎新,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片片的雪花分明就是报春的使者,诗人分明看到了生命的火苗在升腾、在燃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无垠,沙丘连绵,横向展开;燧烟点燃,袅袅升腾,纵向直立,给死寂的沙漠增添了生机。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写尽沙漠向晚、苍凉静穆的壮美。诗歌中的自然美,经作者的审美处理,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激动人心,也给人以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美术专业的同学以这些景物为题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拿到课堂共赏;还可以让学生创作自己的DV作品,在大自然中寻找诗意的空间,拿回课堂与大家交流。这样一来,对他们而言是“副科”的语文就这样紧密地与专业课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习语文可以这么美好。教师与其去照本宣科地肢解教材,不如用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享受这些美好的意境,以陶冶情操、启迪睿智,造就一代新人。
二、以情感美为基础,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要由学生传承,而完成这个传承过程的任务就由语文课程来担当。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忧国忧民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失和需要的,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使学生将接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进而担负起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欣赏,深入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美。无论是诗情画意的散文、精品,还是催人泪下的剧本、小说,大多内容丰富,文字精美,思想深邃,感情充沛,构思精巧,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
更为温暖人心的是人生的许多美好感情,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时候,也大多选择从诗歌的角度切入。每当学习这些篇章的时候,笔者总是请舞蹈专业的同学来演绎,他们或者把自己扮作无私的落红,或者扮作可爱的蜜蜂,用他们的感情、舞蹈来诠释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切身的体验,真切的感受,使诗歌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三、从作家风格入手,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很多作家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东坡的豪放,柳永的婉约,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自由奔放;鲁迅的作品“似匕首投枪”般冷峻犀利;朱自清的文章风格严谨不苟,平易自然,于平淡中见深意。这些艺术之美,都能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再从多种多样的作家风格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关键词:职教语文;审美;风格;意境
中职学校“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致使语文课时一再缩减,中职语文日趋边缘化,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教师在教授语文时普遍存在倾向于工具性而忽略或淡化人文性的问题。语文课堂枯燥地肢解文章,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教师欠缺的是诗意的引导,人文的传播;学生缺少的是诗意的学习,人文的承袭。但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悠久的文明,对培养人的责任感和终身教育意识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以山水景物、风土人情为起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山水的自然美
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再现了祖国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之美。如《我的空中楼阁》清新自然、安静飘渺的柔美,《雨中登泰山》中泰山的雄奇峻拔、钟灵神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往往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心。
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文学的最大特征。杜甫有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国维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教授课文中的自然美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挖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以作者写景时的情感熏陶学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审美教育。在这一方面,诗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风吹来,稻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一幅有形有声、赏心悦目的农村风景画立刻呈现在面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旧交替,除旧迎新,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片片的雪花分明就是报春的使者,诗人分明看到了生命的火苗在升腾、在燃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无垠,沙丘连绵,横向展开;燧烟点燃,袅袅升腾,纵向直立,给死寂的沙漠增添了生机。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写尽沙漠向晚、苍凉静穆的壮美。诗歌中的自然美,经作者的审美处理,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激动人心,也给人以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美术专业的同学以这些景物为题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拿到课堂共赏;还可以让学生创作自己的DV作品,在大自然中寻找诗意的空间,拿回课堂与大家交流。这样一来,对他们而言是“副科”的语文就这样紧密地与专业课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习语文可以这么美好。教师与其去照本宣科地肢解教材,不如用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享受这些美好的意境,以陶冶情操、启迪睿智,造就一代新人。
二、以情感美为基础,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要由学生传承,而完成这个传承过程的任务就由语文课程来担当。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忧国忧民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失和需要的,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使学生将接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进而担负起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欣赏,深入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美。无论是诗情画意的散文、精品,还是催人泪下的剧本、小说,大多内容丰富,文字精美,思想深邃,感情充沛,构思精巧,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
更为温暖人心的是人生的许多美好感情,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时候,也大多选择从诗歌的角度切入。每当学习这些篇章的时候,笔者总是请舞蹈专业的同学来演绎,他们或者把自己扮作无私的落红,或者扮作可爱的蜜蜂,用他们的感情、舞蹈来诠释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切身的体验,真切的感受,使诗歌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三、从作家风格入手,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很多作家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东坡的豪放,柳永的婉约,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自由奔放;鲁迅的作品“似匕首投枪”般冷峻犀利;朱自清的文章风格严谨不苟,平易自然,于平淡中见深意。这些艺术之美,都能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再从多种多样的作家风格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