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新的教学方法
1.实行全班教学
每一个班,均是由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他们中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了解得较多,操作也很熟悉;有的学生不爱好计算机,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计算机的真正功能、了解甚少,操作不熟悉。针对这些学生,我们首先应采用全班教学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利用INTERNET网进行信息搜索这一节内容时,首先,我们打开教学软件,对全班进行广播教学,给学生介绍著名的搜索网站,同时用某一搜索网站,给学生演示如何在网上搜索和下载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样的教学方法,照顾了全班同学,使每一个人观看演示之后,都有一定的收获,达到预期效果。
2.实行个别指导
在实施全班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听懂了的,但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或是不太懂。在上机实习过程中,对这些学生实行个别指导。例如:在讲程序设计的输入输出语句时,有个别学生,对输入输出语句的格式、功能理解不透,更不能使用。这时,在学生所在计算机前,给学生讲解,举一些实例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该生自己操作一遍。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而且对学习更有兴趣。
3.采用个别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单独学习的教学活动。这与前面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相似,先由教师提出任务与目标,然后学生独立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INTERNET网的搜索功能时,教师不讲,先让学生看几分钟书,然后提出任务:打开搜狐网,搜索一个有关WORD文档编辑的课件或教案,下载后用WORD软件打开阅读。任务布置以后,学生开始着手做,每个人非常认真,且在规定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任务。然后教师再花几分钟总结,所有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此节内容了。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需要教师进行监督。
4.开展小组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需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一些固定的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与小组内的竞争,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集体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讲程序循环设计过程中,把新课内容讲完之后,要求学生通过编程实现“求一个随机给出的10到100以内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程序,由键盘输入答案,如正确,则输出“RIGHT!”,否则,输出“WRONG!”。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5组,每个组分别完成加、减、乘、除、乘方的程序。当任务布置完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分析,有的写算法,有的写程序,有的录入程序,让计算机调试,最后,再让这5个组进行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个个都很积极,而且每个人都能掌握住该知识点的用法和功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与分工的学习作风,增强了他们学习上的竞争意识。
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问题解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新的教学方法
1.实行全班教学
每一个班,均是由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他们中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了解得较多,操作也很熟悉;有的学生不爱好计算机,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计算机的真正功能、了解甚少,操作不熟悉。针对这些学生,我们首先应采用全班教学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利用INTERNET网进行信息搜索这一节内容时,首先,我们打开教学软件,对全班进行广播教学,给学生介绍著名的搜索网站,同时用某一搜索网站,给学生演示如何在网上搜索和下载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样的教学方法,照顾了全班同学,使每一个人观看演示之后,都有一定的收获,达到预期效果。
2.实行个别指导
在实施全班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听懂了的,但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或是不太懂。在上机实习过程中,对这些学生实行个别指导。例如:在讲程序设计的输入输出语句时,有个别学生,对输入输出语句的格式、功能理解不透,更不能使用。这时,在学生所在计算机前,给学生讲解,举一些实例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该生自己操作一遍。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而且对学习更有兴趣。
3.采用个别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单独学习的教学活动。这与前面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相似,先由教师提出任务与目标,然后学生独立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INTERNET网的搜索功能时,教师不讲,先让学生看几分钟书,然后提出任务:打开搜狐网,搜索一个有关WORD文档编辑的课件或教案,下载后用WORD软件打开阅读。任务布置以后,学生开始着手做,每个人非常认真,且在规定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任务。然后教师再花几分钟总结,所有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此节内容了。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需要教师进行监督。
4.开展小组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需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一些固定的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与小组内的竞争,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集体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讲程序循环设计过程中,把新课内容讲完之后,要求学生通过编程实现“求一个随机给出的10到100以内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程序,由键盘输入答案,如正确,则输出“RIGHT!”,否则,输出“WRONG!”。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5组,每个组分别完成加、减、乘、除、乘方的程序。当任务布置完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分析,有的写算法,有的写程序,有的录入程序,让计算机调试,最后,再让这5个组进行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个个都很积极,而且每个人都能掌握住该知识点的用法和功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与分工的学习作风,增强了他们学习上的竞争意识。
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问题解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