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认知冲突,激发主动学习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体会:精心准备了一节课,教学目标设置明确、重难点突出,课已经备得很完美,但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在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内容,学生常常在课后作业和考试中仍然出现错误,因此不少老师都抱怨说:“我都已讲了多少次,又讲得那么的清楚居然还是不明白,这样的学生实在太笨了!”我们总是以为只要自己“讲”清楚了,学生就会“听”明白,自然就能根据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其实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强调最多的还是“讲”和“听”两个字,那么在教师的“精心安排”、“悉心引导”下,学生好似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但这不都是教师自己的“想当然”的情况吗?我们老师是否想过在你滔滔不绝“讲”的时候,学生真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了吗?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呢?教育心理学认为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呢?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我以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物质在水中溶解》第一课时为例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之时设置认知冲突
  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早在小学四年级就已经接触过溶解,在生活中这种现象也经常接触。我在这节课中开始时用了学生经常喜欢喝的雪碧、可乐作为导入,我说:“同学们平常都喜欢喝雪碧、可乐这些饮料,你们知道它们中有许多有害物质吗?(展示饮料的配料成分,突出有害成分)长期喝这些饮料对身体造成危害。可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这些成分呢?”我话音刚落,学生就大声回答:“溶解了。”我紧接着追问:“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是怎么溶解的?为什么就不见了呢?”学生面面相觑,我鼓励他们可以试着说一下,其中一男生犹豫着站起来说:“溶解了,所以看不到怎么溶解了。”以此引发了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激发了学生迫切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二、引发学生间的矛盾,诱发认知冲突
  认识溶解过程的实验,我没直接用书上“活动天地”的内容——往一定量的水中一点一点加食盐的实验,而是把后面有关浊液的泥土和水、植物油和水,第二个“活动天地”中的植物油和汽油的实验放到这里,又加入了书上没有的蔗糖和水、碘和酒精,把六个实验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做。提出实验观察目标:“观察实验现象,把他们认为现象相似的归为一类。”实验后学生的回答大致出现这样几种情况,1.通过物质是否溶解把食盐和水,蔗糖和水、碘和酒精、植物油和汽油归为一类,泥土和水、植物油和水因为未溶归为一类。2.把食盐和水、蔗糖和水因为无色单独归为一类,碘和酒精、植物油和汽油因为有颜色单独归为一类。3.还有把泥土和水与植物油和水分开分别单独归为一类,因为虽然都是未溶,但一个静置后沉下去了,一个浮上去了。回答后,针对他们不同的答案,我问:“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在多个答案面前,学生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这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课堂上出现了争论的声音,在矛盾中就诱发他们认知冲突。学生是争强好胜的,在强烈的愿望下必定会对下面的内容非常关心。因此不同学生对同一事件、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观点不一致可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并提高教学效果。
  三、用知识类比挑起认知冲突
  在学到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时,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判断,再利用习题去鞏固。而我没有这样简单地处理。我想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一般知道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应该是固体溶于了液体。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先去判断前面他们实验中得到的四份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食盐和水的溶液、蔗糖和水的溶液、碘和酒精的溶液、植物油和汽油的溶液。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顺利判断出前三个,当根据知识的类比来判断植物油和汽油的溶液时,两者都是液体,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急于想知道这可怎么办?好像已无路可走了,此时向学生揭示新知识点,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四、利用猜想激发认知冲突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想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变化。根据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状况,很多学生猜想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不变的;也有极少数的学生在家里帮家长做过一些家务活,接触到厨房中的纯碱溶于水时手指会感到一些热,因此这些学生猜想有的物质溶于水时可能温度会不变,有的物质溶于水时可能温度会升高。几乎没有学生猜想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会降低。新知与猜想形成认知冲突,这时鼓励他们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早已跃跃欲试,怎能不积极主动参与到下面的实验中去呢?继而也会对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原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很多教学中的情境,只要认真对待都可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运用认知冲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真正自己理解掌握知识,而非接受知识。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看了连中国老师的《一想到语文,我就高兴!》(《语文学习》2011年3期),思之所至,兴之所至,又找来了徐群老师的《一想到语文,我就心痛》(《语文学习》2010年7-8期),拜读两篇文章后,心中五味杂陈,然此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也,请略陈固陋。  花落花开年复年,冬去春来,桃放李开。还有三个月,我的学生就初中毕业了,回想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一路走来,时而畅快,几多感慨,些许无奈!  
期刊
摘 要:小学生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
期刊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创新课堂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及人格,因此,教学中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一定的学
期刊
和谐的数学课堂,是师生自然、真实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有效引导,既体现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更体现在课堂中对一个个细节的处理与把握上。教师有效的引导,决定着一堂课的走向,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浅与价值,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去构建小学数学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交往的互动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引导的
期刊
几何计算问题因其涵盖知识面广,对解题者能力要求高,历来是中考题中的主角之一。而几何计算中以圆为背景,线段计算最终问题的题目更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因此,我就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做探究。  此类问题大部分是多问,前面的问题以简单的证明为主,而证明大多为后面的计算作铺垫。  解决中常用的方法有: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及特殊的三角形,同时涉及圆周角、垂径定理、圆的切线等。解题中常常用勾股定理作为列方
期刊
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兴趣教学,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够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如何做到兴趣教学一直是各位教育专家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心理特征 兴趣教学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都不高,基本上都存在着
期刊
摘 要:化学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产生许多生成性问题。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在师生交流中促成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动态生成 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 学生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生成,是指生长和建构。新课程教学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准确预见。化学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学生活起来,教师教学更要活起来,而抓住这“活”字就要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思品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成了外在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按照设置情境的手段,可采用以下几种类型。  一、问题情境体验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和体验
期刊
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它包括一个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如动机、需要、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它的作用是能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调节学习活动的进行。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发现,有些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不一定学习很好,而智力水平中等的学生成绩反而很好,这往往是由于前者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在我们认为某些差的学生,并非头脑不灵活、反应迟钝,大都是由于感情冷淡、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和志趣爱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