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新时期教育改革更注重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质疑意识,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利用质疑性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新课程;质疑意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1-0039-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更多的教育者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创新意识依赖于质疑意识、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提高。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可见,质疑意识对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乃至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为了实现学生质疑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尝试了一种质疑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一、质疑性课堂的组成
质疑性课堂无论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可以用两种课型来实施,即预习课和展示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大致为如下几个环节。
1.兴趣引领——质疑的基础。
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1],兴趣是个体力求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人对事物的真正关心,而不是表面的关心,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事物,因此兴趣对质疑或探究具有无法替代的促进作用。山西年仅16岁却已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7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牛培行,利用20多年造出26个机器人的农民吴玉禄等,其创造实践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幼时的爱因斯坦,对于父亲给他的罗盘中“指针总是指向北边的原因”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后来回忆说,正是这种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使他获取了全新的体验。
可见,“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在责任感驱使下而学习,其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往往未能发挥到最佳。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过:“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就意味着他的教学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质疑性课堂需要教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兴趣引领,而兴趣的诱因,教师或利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或利用实验等等不可千篇一律,但要切实形成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2.自主与合作——质疑的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传统的“授哺式”课堂中,学生没有亲身质疑、探究问题的过程,从而导致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准确,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毅力得不到锻炼等结果。此外,传统课堂几乎没有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无法形成同学资源互补的优势,团队意识亦得不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长远的发展。
质疑性课堂要求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提出的研究课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教材、互联网、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进行小组内的研读、质疑和探究,亲自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究直至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同时,对于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基础上仍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有探究的过程记录,以备进行小组间交流展示时应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实施将极大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主动性。
3.展示与交流——质疑的共享和提升。
英国文豪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于基本知识已经基本理解,通过对质疑和探究过程的展示,既可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展示探究愉悦体验而增强信心的目的。同时,质疑的深度和探究方法的共享,亦会为其他学生所学习和借鉴,从而仿效之并从事新的质疑和探究。此外,教师亦为质疑和释疑的参与者,既要组织好学生间的释疑,又要针对内容提出补充性疑问供学生思考,同时,对于学生的奇谈怪问,不能以不在考试范围内为借口而否决,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而是知则明确作答,及时将思维拉回课堂,不知则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解决。
可见,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既有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学习视野的开阔,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提高。同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题、善于发现释疑中漏洞的意识,以及“只有经受住考验的释疑才是最完美的解释”的意识。
4.检测——质疑的成果。
作为一种课堂模式,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课堂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如何有效的设计课堂检测形式和内容,却是需要探索的问题。检测以10分钟为宜,时间过少则不能实现较为完整的知识检测,时间过长则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检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可以结合与旧知识的联系出题。检测形式可以让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纸上书写,完毕后以板演同学为例进行学生纠错、不放过任何细节,之后请纸上书写的同学相互评判,并指导和监督其掌握。
检测阶段将直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由于检测习题考察角度不同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等因素,学生往往要进行新的质疑和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知识多角度的理解及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二、质疑性课堂的主要优势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质疑性课堂突出了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研究得出结论的转变,其显著优势如下:
1.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质疑性课堂的诸多环节使学生实践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研究中研究的初步方向订立后,研究者要通过查资料分析该研究的进展情况以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在资料的查询整理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中接受专家的质疑,然后根据质疑情况调整和完善研究思路,最后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形成研究报告和成果。而学生在学习课题明确后,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和质疑,而后利用教辅书和网络等进行释疑,其间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对于需要实验探究的,可以到实验室实施,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及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检验,进一步开阔视野并完善研究成果。让学生尝试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2.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质疑性课堂的各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预习课上教师将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和该课题的兴趣点告诉学生,时间不超过5分钟,然后各小组的学生开始研读、质疑、探究,必要时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对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对教辅书的习题进行自我检测和质疑,又会产生新的探究,最后,对于自己的探究形成结论性报告,包括给定课题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并将疑问通知老师,让老师有时间准备释疑或进行探究实验仪器的准备。展示课上各小组轮流选代表做研究报告,说明研究内容和疑问并请其他组或教师协助释疑,其间允许争辩,亦可以进行课堂实验演示。然后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完善课题内容。最后通过检测阶段了解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的情况。
可见,以上课堂各环节教师除了作为课堂组织者的特殊身份出现外,更多的是以与学生同等身份的质疑和释疑的参与者出现,其他的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亲自实践,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能有效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
多年的授课模式已经使学生形成了只愿听不愿做,只愿接受不愿探索的惰性,教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至于某些现象的原委很少提出疑问。例如:你告诉他们氯气有毒,很少有人会提出有关“毒性机理”的问题,更多的只是死死的记住“氯气有毒”;实验验证含醛基物质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时,许多人只注意到最终的红色沉淀,却不能对实验过程中的绿色变黄色然后变红色提出疑问。在学习了“葡萄糖”后,也只有一个学生提出“糖为什么会甜”的疑问。可见,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惰性,而质疑性课堂将有效地培养他们积极质疑并探究结论的意识,在质疑思维和探究过程中会有创新的萌芽。
同时,质疑性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无疑为教师提供了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平台,对于学生的超常规思维,教师要去探索和实验并形成结论,这无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经过近期的实践,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部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意识有所增强,课堂基本形成了质疑、释疑和争辩的局面,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百度一下”及自主实验的要求明显增加。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质疑性课堂模式将以其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亮点,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学改革者的重视。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模式,尚需在实践中进行配套措施和制度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每一位教育改革者的心声,愿质疑性课堂模式能培养出更多在科学的阶梯中善钻研、肯思考、乐质疑、巧创新的学生,为国家科学技术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迎译,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珍藏版),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关键词:新课程;质疑意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1-0039-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更多的教育者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创新意识依赖于质疑意识、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提高。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可见,质疑意识对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乃至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为了实现学生质疑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尝试了一种质疑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一、质疑性课堂的组成
质疑性课堂无论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可以用两种课型来实施,即预习课和展示课,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大致为如下几个环节。
1.兴趣引领——质疑的基础。
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1],兴趣是个体力求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人对事物的真正关心,而不是表面的关心,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事物,因此兴趣对质疑或探究具有无法替代的促进作用。山西年仅16岁却已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7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牛培行,利用20多年造出26个机器人的农民吴玉禄等,其创造实践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幼时的爱因斯坦,对于父亲给他的罗盘中“指针总是指向北边的原因”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后来回忆说,正是这种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使他获取了全新的体验。
可见,“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在责任感驱使下而学习,其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往往未能发挥到最佳。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过:“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就意味着他的教学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质疑性课堂需要教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兴趣引领,而兴趣的诱因,教师或利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或利用实验等等不可千篇一律,但要切实形成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2.自主与合作——质疑的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传统的“授哺式”课堂中,学生没有亲身质疑、探究问题的过程,从而导致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准确,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毅力得不到锻炼等结果。此外,传统课堂几乎没有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无法形成同学资源互补的优势,团队意识亦得不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长远的发展。
质疑性课堂要求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提出的研究课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教材、互联网、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进行小组内的研读、质疑和探究,亲自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究直至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同时,对于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基础上仍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有探究的过程记录,以备进行小组间交流展示时应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实施将极大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主动性。
3.展示与交流——质疑的共享和提升。
英国文豪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于基本知识已经基本理解,通过对质疑和探究过程的展示,既可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展示探究愉悦体验而增强信心的目的。同时,质疑的深度和探究方法的共享,亦会为其他学生所学习和借鉴,从而仿效之并从事新的质疑和探究。此外,教师亦为质疑和释疑的参与者,既要组织好学生间的释疑,又要针对内容提出补充性疑问供学生思考,同时,对于学生的奇谈怪问,不能以不在考试范围内为借口而否决,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而是知则明确作答,及时将思维拉回课堂,不知则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解决。
可见,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既有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学习视野的开阔,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提高。同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题、善于发现释疑中漏洞的意识,以及“只有经受住考验的释疑才是最完美的解释”的意识。
4.检测——质疑的成果。
作为一种课堂模式,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课堂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如何有效的设计课堂检测形式和内容,却是需要探索的问题。检测以10分钟为宜,时间过少则不能实现较为完整的知识检测,时间过长则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检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可以结合与旧知识的联系出题。检测形式可以让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纸上书写,完毕后以板演同学为例进行学生纠错、不放过任何细节,之后请纸上书写的同学相互评判,并指导和监督其掌握。
检测阶段将直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由于检测习题考察角度不同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等因素,学生往往要进行新的质疑和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知识多角度的理解及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二、质疑性课堂的主要优势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质疑性课堂突出了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研究得出结论的转变,其显著优势如下:
1.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质疑性课堂的诸多环节使学生实践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研究中研究的初步方向订立后,研究者要通过查资料分析该研究的进展情况以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在资料的查询整理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中接受专家的质疑,然后根据质疑情况调整和完善研究思路,最后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形成研究报告和成果。而学生在学习课题明确后,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和质疑,而后利用教辅书和网络等进行释疑,其间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对于需要实验探究的,可以到实验室实施,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及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检验,进一步开阔视野并完善研究成果。让学生尝试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2.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质疑性课堂的各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预习课上教师将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和该课题的兴趣点告诉学生,时间不超过5分钟,然后各小组的学生开始研读、质疑、探究,必要时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对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对教辅书的习题进行自我检测和质疑,又会产生新的探究,最后,对于自己的探究形成结论性报告,包括给定课题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并将疑问通知老师,让老师有时间准备释疑或进行探究实验仪器的准备。展示课上各小组轮流选代表做研究报告,说明研究内容和疑问并请其他组或教师协助释疑,其间允许争辩,亦可以进行课堂实验演示。然后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完善课题内容。最后通过检测阶段了解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的情况。
可见,以上课堂各环节教师除了作为课堂组织者的特殊身份出现外,更多的是以与学生同等身份的质疑和释疑的参与者出现,其他的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亲自实践,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能有效培养学生和教师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
多年的授课模式已经使学生形成了只愿听不愿做,只愿接受不愿探索的惰性,教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至于某些现象的原委很少提出疑问。例如:你告诉他们氯气有毒,很少有人会提出有关“毒性机理”的问题,更多的只是死死的记住“氯气有毒”;实验验证含醛基物质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时,许多人只注意到最终的红色沉淀,却不能对实验过程中的绿色变黄色然后变红色提出疑问。在学习了“葡萄糖”后,也只有一个学生提出“糖为什么会甜”的疑问。可见,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惰性,而质疑性课堂将有效地培养他们积极质疑并探究结论的意识,在质疑思维和探究过程中会有创新的萌芽。
同时,质疑性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无疑为教师提供了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平台,对于学生的超常规思维,教师要去探索和实验并形成结论,这无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经过近期的实践,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部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意识有所增强,课堂基本形成了质疑、释疑和争辩的局面,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百度一下”及自主实验的要求明显增加。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质疑性课堂模式将以其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亮点,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学改革者的重视。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模式,尚需在实践中进行配套措施和制度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每一位教育改革者的心声,愿质疑性课堂模式能培养出更多在科学的阶梯中善钻研、肯思考、乐质疑、巧创新的学生,为国家科学技术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迎译,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珍藏版),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