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在和谐人生构建中的作用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in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以构建和谐人生为基础,但市场经济社会对人生和谐造成许多冲击,不和谐因素增多。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音乐的功能和作用,大力繁荣音乐艺术,积极推动美育和音乐艺术产业的发展,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乐;构建;和谐人生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4—0140—05
  
  生生不息的辽阔宇宙,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给人类的精神生活以无限丰富的启示。古往今来,追求和谐始终是人们不变的向往;营造和谐,始终是代代努力的方向。在东西方文明中,用音乐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通过个体的和谐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成了无数先哲改造人生、改良社会的理想和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艺术的产生源远流长。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出土的骨笛,至今可以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动听的曲调。骨笛的产生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音乐才能。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的曾侯乙编钟,共有65枚,音域达到5个8度之上,制造工艺精美,反映了那个时期的音乐水平和工艺水平。
  音乐创作、演奏的艺术活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还促使古人在不断积累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的特点进行理论探讨。先秦时期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大乐》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署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成声。……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其中“太一”指的是自然万物和谐有序的运动规律。在此,作者认为:阴阳变化,天地运行,日月交替,四时代兴,万物都在有规律地运动,一切“莫不成当”,无不和谐,宇宙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音乐的和谐就来源于自然的和谐,音乐之声就是对自然之声的模仿与反映。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乐礼》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说法:“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可见,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人,对音乐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如此一致。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有了“和”字,右上部是连结在一起的竹管之形,下部的“口”是把能吹响的竹管汇集在一起,像笙的形状,左上部“禾”表读音。“和”的本义是和谐,是指不同高度的笙管合鸣,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显得和谐。汉字以巧妙的组合把音乐的声音与和谐的内涵连结在一起。
  我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悦耳动听、和谐美妙的音乐具有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教化作用。所以,大力倡导实施音乐育人。最早的“寓教于乐”主要强调的应该是把教化、教育融在音乐之中,通过音乐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因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尚书·尧典》中记载:“帝曰:夔,命当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就是说,舜帝把教育的任务交给典乐官,交代他要通过音乐把长子教育成性情温和、通达稳健的人,使他的性格正直而温良,宽厚而坚毅,刚强而不暴虐,行为简易但不傲慢无礼。朱熹在《(尚书)注》中解释:“真而温”四句话:“凡人直者不至于温,故欲其温;宽者必不至于栗,故欲其栗;所以虑其偏而辅翼之也。刚者必至于虐,故欲其元虐;简者必至于傲,故欲其无傲;所以防其过而戒禁之了。教胄子者欲其如此,而所以教之之具又专于在乐,如(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教国子弟’,盖所以荡涤邪秽,斟酌饱满,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者也。”朱熹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就是要通过音乐教育对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加以诱导和节制,使人的性格不偏不倚,没有不足与过分之处。而音乐就具有感化人心,陶冶性情,使人具有中和之德的教化作用。因为“夫声乐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孔子是一个极爱音乐的人,既有听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切身感受,还极力倡导并施行以乐化人。他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作为人成长中的关键环节,足见其对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同时,他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以音乐在内的“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育学生,身体力行,把音乐的教化功用推而广之。
  崇尚“法天贵真”,效法自然的庄子,对音乐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天运》篇中,他借先人之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乐的向往。庄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描述了“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宇宙之乐:仿佛在无限时间中漫延,在无限空间中回荡,无穷无尽又变幻多样。它不是任何人都可听到的音乐,只有忘却了现实的烦扰,超越了自我情欲,让心灵在天地间大美境界中自由遨游,用心去聆听那风吹林涛,潺潺流水,与自然默契交流的人,才能领略如大自然一般和谐有序的美妙音乐。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把音乐的节奏、韵律与自然融汇在一起,引导人们在音乐丰富多样的审美享受中获得回归自然般的宁静与愉悦。虽然,孔子和庄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要求并不一致,但是都意识到,音乐对于陶冶人的性情、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仿佛殊途同归,走到一起来了。
  同样,在西方文明史中,也不乏同样见解的哲人。柏拉图在诋毁诗歌和悲剧“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拒绝它进入一个政治修明国家里来的同时,抬高音乐的地位,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和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感化、教育作用在不同国家、民族、时代、学派中都得到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二
  
  音乐在艺术门类中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听觉艺术,它对现实的再现不象绘画或诗歌、小说那样有近似的色彩、文字去实现,它依靠乐音在时间上的连续和变化来表现。音乐意象,是一种模糊的联觉意象,这种特殊的意象是靠声音的动力模式与某种景物所固有的力的作用的同构实现的,但声音和画面是可以互通的。十七世纪幻觉派代表人物阿西姆波乐多曾“用钢琴奏出绘画”,瓦格纳、斯格宾、荻斯内等人也都频繁使用。同样,我们说绘画、书法是“流动的音乐”,建筑是 “凝固的音乐”也是说明艺术间的相通。但音乐确有区别其他艺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音乐是通过听觉来实现创造与再创造的,听觉产生的意象不象视觉意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模糊性。正因为音乐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音乐的欣赏或审美具有更大的再创造空间,也决定了音乐审美需要更多的审美经验积累和培养。
  
  第一,音乐艺术以其听觉特征刺激人的感官,促使人的感官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生理平衡。音乐作为最早起源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而产生,抒发着人类的丰富情感,至今已成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的艺术形式。音乐诉诸人们的听觉,以七音十二律无穷变化的有序组合,构成了美妙动听的乐音世界。音乐与文学类的艺术作品相比,由于其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更具有生理上的刺激和反应,不同的乐声会给人不同的生理刺激产生不同的感受。玛克思·德索曾描述了音乐的这种“审美反射”:“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乐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象微风一样轻抚我们,他们作为通向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
  
  第二,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给人以具体生动的审美感受,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功能和个性的协调发展。音乐作为一门长于抒情的艺术,它借助音乐符号,展于人类心灵的奥妙,抒发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期盼和理想,凝聚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并以丰富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类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当人们聆听音乐,感受美妙乐音之时,沐浴在音乐的春风细雨中,仿佛脱离了尘世的烦扰,排除了一切物欲的杂念,心灵明净、清澈,进入宁静、和雅的审美状态中。这时,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在审美经验的逐渐积累中,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个体心理得到和谐发展。赫尔曼·罗兹告诉我们,音乐是音乐家生命体验的再现,其中包蕴了音乐家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我们在欣赏时,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再感悟、再发现、再共鸣,所产生的愉快就已经不再是生理愉快,而是一种人类发现自身、超越自身,达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的愉快,是一种更加复杂和高级的愉快。所以,列宁听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后,热情地赞扬了音乐对人产生的奇妙感染力。确实,音乐通过具有感性美的艺术形式,给人的感官以美的冲击,使个体心理在冲突中宁静、在平静中奋起,从而促进了人的心理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音乐艺术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达尔文曾记述自己的亲身体会:“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自己对绘画和音乐也很感兴趣,但是现在就大不一样了。……到现在,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丧失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一能产生更高级的意识状态和那一部分能力的衰退。……假如我能从头再活一次,我一定要给自己规定这样一个原则:一星期之内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读诗和听音乐。只有这样,我现在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续不断的使用中保持下来。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现代科学证明,人类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一致的。左半脑侧重于逻辑思维,右半脑侧重于形象思维。在教育偏重知识学习,注重对左半脑的开发训练下,音乐活动对右半脑的刺激,有利于激活个体的形象思维,促进人的左右半脑的平衡发展。这就使个体克服了仅具理性知识的片面性而全面发展,使个体对知识的积累更富有成效,并且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三,音乐以其所蕴含的深刻底蕴激发着人不断超越,有利于促进人在更高层次自我实现,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精神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并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一个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出新的需要,永远处在一个欲求、满足,再欲求、再满足的过程中,永远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构中。暂时的满足、圆满、安静、平衡,只不过是动态平衡中的一个阶段,时空的变化都可能激起新的欲望和新的不平衡。正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人的本质就表现在他的意志的奢求、满足、再奢求、再满足,这样一种永恒不断的循环中。”由于人性的这种多变性,决定了人在追求满足中会有太多的不满足,从而产生种种精神上的困惑、压抑、失望和挫折。而音乐也具有这种特征。一方面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理得到调整归于平静,同时也启示和激发人不断奋进,实现新的追求,达到新的平衡。“因为任何一种乐曲中都包涵着一种不断地离开基调向其他调子转换的过程(不仅向属音和三度音等和音音程转换,并且继续向不和谐的七度音和超级音过渡)。然而不管这种偏离走得多远,最终总要回到原来的基调。所有这些偏离都表现了人的意志所进行的各式各样的探索和努力。但这种探索及探索获得的成功又总是通过重新回到和音音程,最后折回到基调的过程体现出来的。只有那些包含了人类的意志和情感中一切秘密的音乐作品才是天才的作品……作曲家揭示了内在世界的本质,用一种理智所无法理解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奥的学问。”当审美主体在欣赏这种音乐的时候,通过同构和共鸣的作用,领悟到生命结构中瞬息间展示出的生命的整体和全过程,成为灵魂同自己的对话,自我本质得以发现,从而体现了人之本性最基本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创造是对自我能力的超越,人每次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能力也增长一分,感情、思维和感觉也丰富一分。之所以当人在消沉失意时,听到贝多芬的《命运》时,会热血沸腾、重振精神,是因为在音乐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牢牢把握到了命运的本质,音乐就是这样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冉冉升起的希望,导引人去跋涉、去攀登、去努力,向目标奋进,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
  
  第四,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去恶扬善,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人类活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生存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成为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音乐的符号抽象又多义,音乐的形象需要通过想象去感悟,音乐作为人类共通的语言,能够超越时空,使人与人之间实现审美情感的自由交流,从而增进沟通与理解,形成和谐共处的良好人际关系。
  审美情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普遍追求。阎国忠认为,“审美情感作为自由的表现美的反映具有这样的特征:一,它是一种虽然以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为基础,但已经超出这种需要的满足的愉快情感;二,它是一种同周围世界形形色色的合规律的感性物质的形式相连的愉快情感;三,它是一种同他人、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愉快情感。总之,审美情感是一种由于直观到人的自 由的实现而产生的愉快的情感。”优美的音乐形象传达出的情感,满足了审美情感的特征要求。它崇尚欢乐与友爱,摈弃冷漠与仇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蕴含着人类共同追求的审美情感,又具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并且以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加以表现。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即使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也能够获得同样的审美感受,从而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和理解。《乐记·乐象》篇中赞美音乐:“清明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音乐的广袤、博大,荡涤尘垢,向往真善美,在音乐滋养中的人们,不自觉地会得到音乐的启示,远离假恶丑,远离是非,拒绝战争,从而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
  
  第五,音乐内容大都源于自然,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毫无疑问,音乐是音乐家灵魂的产物,饱蘸了音乐家的情感,许多作品都是音乐家生活经历、感情体验的直接再现,但每部作品中都不可能完全与自然界的一景一物联系断绝,许多作品表现和反映的就是自然界的美丽和迷人。当我们欣赏音乐时,自然界的一景一物若隐若现,是大自然给我们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从而增强人类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和回归感,自觉地保护大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工业和科技迅猛发展,物质财富大幅增加,但同时,人们内心涌动着更加汹涌的欲望波澜。收入不均、贫富分化、工人失业、农民失地、社会心理失衡,社会管理和控制机制失控在少数人群和局部地区存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面临着诸多不和谐。反思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代价,用什么方式熨平人们心中的杂乱情感,在扩大认同中求同存异,在增进理解中扩大包容?音乐等艺术形式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大力倡导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积极施行“寓教于乐”,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调节、疏导人们的情绪,化躁动为平和,变冲动为理性,促进人的心理平衡。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高地估计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社会作用。导致人内心的不平衡、不和谐有复杂的因素,更多地源于人的需要不能满足或满足得不全面。要解决这问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精神产品,提供更多满足的条件和机会,应该是主要的方面,也是更直接的方面。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感人、化人是间接的,不可能立竿见影,而且还存在因人而异、因文化素养、艺术基础、民族、区域而异等众多差异,但音乐艺术的确又有其他满足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正如前面分析过的那样,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满足都只可能是有限的,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和永恒的,正因为如此,从认识上解决这种对立冲突性,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自己,正确看待别人,正确处理与社会的种种关系,正确对待荣辱得失,理性看待进退升迁。精神上通达,心理上平和,就能看云卷去舒、花开花落而泰然处之。而心理承受能力、精神境界的培养固然跟人的阅历、经历和文化素养相关,但音乐等艺术的审美教育是培养良好心理承受能力,超脱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审美的态度必须通过审美的方式完成,审美中不涉及利害关系的审美态度正是构建和谐人生的重要基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心理态度是弥合精神分裂、消除内心冲突的最好药剂,可以说,音乐等艺术是滋润心灵的润滑剂,是化解内心冲突的舒缓器,是宣泄心灵痛苦和压力的排洪阀。故此,应大力繁荣音乐艺术,大力推动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为塑造和谐人生铺路搭桥。
  
  首先,要紧扣主旋律,大力繁荣音乐艺术。音乐也有高雅与粗俗、昂扬与消沉、积极与消极之分,育人、化人的音乐艺术必须是高雅、积极、昂扬向上的,能发挥启迪人、鼓舞人、影响人的作用。要具有这种作用,必须创作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人民大众喜爱的、有强烈震撼力、穿透力、感染力的音乐艺术作品;必须培养一大批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家。从目前情况看,促进音乐家成长和激发音乐创作的制度安排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要进一步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研究解决制约音乐艺术繁荣的体制、机制问题,从制度安排上营造有利于音乐艺术家成长的内部、外部环境,为音乐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条件。音乐艺术创作是一种充满个性和激情的艺术创造,没有艺术家的深切体验和独特发现就不会有音乐作品,对音乐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要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保障支持;少一些命题作文,多一些鼓励和个性的尊重。在坚持百花齐放的原则下,充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尊重音乐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让广大音乐艺术家在自由的创作环境和自由的创作心境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音乐作品。
  
  其次,要紧紧抓住情感培养这一关键,大力推动审美教育在全社会的普及。审美教育是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重要途径,蔡元培等先辈欲以美育救国的理想虽然过分拔高了美育的作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有许多理想化色彩,但注重美育,注重通过美育培养每个社会成员丰富的感情、健全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推动民族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尤其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不是急功近利,以涓涓细流达到水滴石穿之功,造就一个伟大民族伟大的情感和丰实的个性,确实意义非同一般。在全民中推行审美教育,关键要强化以美育人、塑人、化人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精神,在全民内心深处自觉地形成需要美,需要美育的强烈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环境中主动寻找美、爱护美、创造美;才能最大限度地调节人们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要以音乐普及化为目标,大力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许多高雅音乐是很难市场化也不应该市场化的,相反,国家必须全力支持,重点倾斜,甚至重点攻坚,推动高雅音乐的创作和繁荣。但是,如果高雅音乐进入不了世俗,只是阳春白雪,一般老百姓不懂、不爱、不接受,那这样的音乐其生命力也必须受到质疑。音乐的普及仅靠政府行为力量必然是有限的,要使音乐从音乐家那里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穷街陋巷,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演唱会,然后制作大量的唱片,使过去只能是少数人欣赏的东西变为全民可以欣赏的东西,音乐的力量和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花独放红一点,万紫千红才是春,方兴未艾的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促进音乐创作的繁荣,推动音乐艺术春天的到来,促进音乐艺术与人与社会更加紧密相联,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 燕 妮
其他文献
通过小事,使彼此之间从对方的举动中体会到感情和温暖,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友谊.
12月28日,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东盟标准工作委员会在南宁宣告成立。中国和东盟近年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3月12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在京举办全国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培训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厅主管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处室负责人、省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及农机试验鉴定
2019年1月21日,德邦大为2018年年度总结表彰暨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德邦大为董事长刘汉武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德邦大为2018年的经营总体业绩得到了成倍的提升,主打产品精密免耕播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发布的2019年8月份中国农机市场景气指数(AMI)为45.1%,环比提升6.3个百分点,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个一级指数全部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效益指数
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优良的大学教师,其职业素质结构犹如一个完美的立方体: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是"长"、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是"宽"、创新能力则是"高"。大学教师的整体素
档案工作是我国教育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针对党校档案管理的特点和其重要性,本文就当前各党校的档案管理状况,阐述了对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便充分的发挥
2005年是“护国运动”90周年纪念,作为护国运动的发生地,云南人民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护国运动90周年,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邀请云南省知名专家学者于2005年12月26日召开
本文全面的概述了初等变换的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
档案鉴定理论是备受档案界关注的特色理论之一,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文章从:与来源原则的结合、史学影响的消退、职能鉴定论的回归、鉴定标准的实用化、效益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