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简化处理;深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7-0152-01
1.简化处理
教材中有些单元内容安排的是整个阶段连续的活动,时间比较久,如果按照教材来教学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学期时间才能呈现这样一个完整的活动,我觉得有必要进行简化处理,才能顺利完成其余的教学任务。
案例一: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共有7课时,讲述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到最后开花结果这样长达数月的过程,我认为从第一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到第四课《种子变成了幼苗》,可以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详细教学,而从第五课《茎越长越高》开始到《开花了,结果了》和《我们的大丰收》,就应该简化处理,结合校园里、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植物,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生长变化情况,有条件的可以拍下照片,到学期末全班开成果展示会,并进行评价、奖励,这样,虽然简化了教材,但是学生依然饶有兴趣地继续在家里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案例二: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从第一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到第五课《蚕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出,经过生长变化成蛹、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桑蚕完成它的一生需要40-60天,这部分内容虽然是让学生亲历养蚕,但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動物具有生命周期,因此,我觉得这部分内容也需要简化处理。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在家里养蚕的任务,并提出具体的要求:一是养蚕的注意事项(蚕房的清洁、桑叶的选择、温度、湿度的控制等)。二是仔细观察。三是认真记录(包括文字记录和图片记录)。养蚕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用手抄报的形式来展示蚕的一生。这样,虽然教材内容简化了,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深化处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案例一: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教材说到悦耳动听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嘈杂刺耳的声音使人心烦意乱,也就是说乐音是有益的,噪音是有害的,这里,我觉得需要补充给学生这些知识:有时候乐音是有害的,比如,用耳塞长时间听音乐会对我们的听觉器官造成伤害;而噪音有时候是有益的,能变废为宝,比如,可以利用噪音来发电、利用噪音除草、除尘等。保护我们的听力不仅是教材中说的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受到过高过强声音的侵害,还需要补充一些与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紧密相关的现象来加以强调:比如,揪同学耳朵、拿着小号对着同学的耳朵大声吹、用力挖耳屎、扇耳光等等,都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伤害,补充了这些内容,会让学生更加清楚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听力。
案例二:教材中有些内容容易引起学生误解,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挖掘,深入地讲解。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材中提到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它浮在水面上,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确实是把橡皮泥由实心的形状改变成空心的或者是船形的,就浮起来了。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概念:即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就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了,很难再理解是因为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不一样,才造成橡皮泥沉浮状况不一样。因此一开始就要引入“排开的水量”这个概念,在观察各种实心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我设计为把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放入装有200毫升的量杯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我在200毫升处用记号笔画上线,并且尽量用大一点的橡皮泥),让学生仔细观察两方面:一是橡皮泥是沉还是浮?二是量杯中的水位有没有变化?然后老师在新的水位上又画上一条记号线,指出第一条记号线与第二条记号线之间的水量就是这个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接着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并让学生上台动手操作给全班同学看,老师需要强调全班学生仔细观察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量杯中水位的变化(如果没有这样强调,学生的兴奋点是观察橡皮泥有没有浮起来),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橡皮泥浮的时候水位高,沉的时候水位低,也就是橡皮泥的沉浮不是取决于它的形状,而是与它排开的水量有关。紧接着进行分组实验“测量各种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学生经过实验、测量、记录、汇报,更加理解了橡皮泥的沉浮不是取决于它的形状,而是与它排开的水量有关。
教材的简化处理与深化处理看似矛盾,却各有道理,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全面理解教材内容,领悟教材的编写特点,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教学资源,不要迷信教材,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好资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动力,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J].人民教育,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