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让学生学习喜欢的段落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要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就会影响扎实进行语文基本功的教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查资料;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对文章进行分析、引导;教师授课就是教师的“独角戏”。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不当教学行为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观念正在被打破,人们更强调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当教学行为。
1、让学生学习喜欢的段落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
固然,學生在学习文章时,会对某些段落产生特别的喜爱,或产生独特的情感,甚至有一些个性化的理解,确实能体现学生理解文章的独特感受。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过分地甚至公式化地使用却恰恰使它走向了反面。如一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棵松?一个学生说:“三棵松我都很喜欢。”教师似乎不满意:“那你最喜欢哪一棵呢?”学生憋了一阵,无奈地说:“我最喜欢迎客松。”教师才满意地表扬一番。可见,这位老师的教学,恰恰不是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说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对三棵松的喜爱,是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黄山的三棵奇松各有特色,都是令人赞不绝口的,都是令人喜爱的。而老师在教学中偏偏要把学生的思维拉向自己的需要。这种做法,看似尊重学生的情感,实则是划好了框子,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符的。
2、要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就会影响扎实进行语文基本功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创设了许多令人心动的情境。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为他们精心设置的情境之中,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很多老师往往只重视了课堂情景的设置,却忽略了语文基本功即字词语句段篇的训练,在强调语文人文性的时候,忘记了语文的工具性。一次,在《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录音、录像等手段展现了庐山云雾非常美丽的声音和画面,但对文中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以及“腾云驾雾”、“一泻千里”、“流连忘返”等等一些词语却未能作精心的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观看美丽的录像时十分的投入,而在阅读文中的语言文字时又变得寡然无味,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在上语文课。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得到落实,应该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它作为单列的一个训练项目。
3、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查资料。
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明了方向。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进入家庭,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联系课堂学习,上网查查资料,无疑是有很多好处的。但是,查资料也不是万能的法宝。查什么,怎么查,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情况往往是,学生拿着打印的材料,罗列了一大堆东西,有的照本宣科、长篇大论,有的似懂非懂、结结巴巴,也有的地北天南、离题万里。总之,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钻研后交流材料的并不是很多。这样的查资料的方法,学生是否真的有所收获,是否真的获得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怀疑。而且,有的教师几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让学生查资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部分学生兴趣全无,更是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知识的拓展不单是查资料这一种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利用网络查资料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如何适当科学地运用网络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4、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对文章进行分析、引导。
由于对传统语文教学包办过多、分析过细的批判,老师们在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唯恐避之不及,包括一些文章的精髓部分,也只能任由学生去瞎子摸象,东揣西摩,不得要领,教师却不肯及时地引导、点拨。有的课上,学生猜了半天,老师的意图还没有猜透,老师愣是等着学生的“答案”,显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无为和无奈。一位教师上完《小镇的早晨》后,有人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如此美丽,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理解时,这位老师觉得,学生没有一个人提出文章结构的问题,我讲出来,是不是算是“告诉”学生了。如此来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实际上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5、教师授课就是教师的“独角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完全按照既定课堂教学表演的脚本——教学设计——依次展开活动,所谓活动,也主要是陈述、告知与宣讲。其关注重心在于教学能否按照计划严格执行下去,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无视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当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理解性偏差时,教师基本没有注意到,更不用说及时有效的反馈、引导和纠正了。
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常规性言语过多,大约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上述案例中语文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则要高于80%。尽管课堂讲授活动所占时间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课的确需要较多时间讲授,但这一比例仍然有些失常。在语文教师80%多的课堂讲授时间里,宣讲、陈述、告知活动占据了主流,提问、反馈、引导、解释等活动所占比例很少。学生与老师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几乎没有。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新的理念在深人人心,但是,如果没有对新理念内涵的真正意义上的把握,真正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所承担的任务,真正地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只注意到一些表面的内容,追求一些表面的形式,得到的结果有时会与我们的出发点相反。一方面高举着新课程的旗号,另一方面变相地干着体现传统教学弊端的事,应该说,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出现的。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不当教学行为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观念正在被打破,人们更强调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当教学行为。
1、让学生学习喜欢的段落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
固然,學生在学习文章时,会对某些段落产生特别的喜爱,或产生独特的情感,甚至有一些个性化的理解,确实能体现学生理解文章的独特感受。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过分地甚至公式化地使用却恰恰使它走向了反面。如一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棵松?一个学生说:“三棵松我都很喜欢。”教师似乎不满意:“那你最喜欢哪一棵呢?”学生憋了一阵,无奈地说:“我最喜欢迎客松。”教师才满意地表扬一番。可见,这位老师的教学,恰恰不是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说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对三棵松的喜爱,是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黄山的三棵奇松各有特色,都是令人赞不绝口的,都是令人喜爱的。而老师在教学中偏偏要把学生的思维拉向自己的需要。这种做法,看似尊重学生的情感,实则是划好了框子,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符的。
2、要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就会影响扎实进行语文基本功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创设了许多令人心动的情境。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为他们精心设置的情境之中,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很多老师往往只重视了课堂情景的设置,却忽略了语文基本功即字词语句段篇的训练,在强调语文人文性的时候,忘记了语文的工具性。一次,在《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录音、录像等手段展现了庐山云雾非常美丽的声音和画面,但对文中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以及“腾云驾雾”、“一泻千里”、“流连忘返”等等一些词语却未能作精心的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观看美丽的录像时十分的投入,而在阅读文中的语言文字时又变得寡然无味,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在上语文课。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得到落实,应该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它作为单列的一个训练项目。
3、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查资料。
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明了方向。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进入家庭,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联系课堂学习,上网查查资料,无疑是有很多好处的。但是,查资料也不是万能的法宝。查什么,怎么查,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情况往往是,学生拿着打印的材料,罗列了一大堆东西,有的照本宣科、长篇大论,有的似懂非懂、结结巴巴,也有的地北天南、离题万里。总之,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钻研后交流材料的并不是很多。这样的查资料的方法,学生是否真的有所收获,是否真的获得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怀疑。而且,有的教师几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让学生查资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部分学生兴趣全无,更是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知识的拓展不单是查资料这一种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利用网络查资料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如何适当科学地运用网络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4、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对文章进行分析、引导。
由于对传统语文教学包办过多、分析过细的批判,老师们在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唯恐避之不及,包括一些文章的精髓部分,也只能任由学生去瞎子摸象,东揣西摩,不得要领,教师却不肯及时地引导、点拨。有的课上,学生猜了半天,老师的意图还没有猜透,老师愣是等着学生的“答案”,显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无为和无奈。一位教师上完《小镇的早晨》后,有人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如此美丽,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理解时,这位老师觉得,学生没有一个人提出文章结构的问题,我讲出来,是不是算是“告诉”学生了。如此来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实际上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5、教师授课就是教师的“独角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完全按照既定课堂教学表演的脚本——教学设计——依次展开活动,所谓活动,也主要是陈述、告知与宣讲。其关注重心在于教学能否按照计划严格执行下去,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无视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当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理解性偏差时,教师基本没有注意到,更不用说及时有效的反馈、引导和纠正了。
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常规性言语过多,大约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上述案例中语文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则要高于80%。尽管课堂讲授活动所占时间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课的确需要较多时间讲授,但这一比例仍然有些失常。在语文教师80%多的课堂讲授时间里,宣讲、陈述、告知活动占据了主流,提问、反馈、引导、解释等活动所占比例很少。学生与老师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几乎没有。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新的理念在深人人心,但是,如果没有对新理念内涵的真正意义上的把握,真正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所承担的任务,真正地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只注意到一些表面的内容,追求一些表面的形式,得到的结果有时会与我们的出发点相反。一方面高举着新课程的旗号,另一方面变相地干着体现传统教学弊端的事,应该说,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