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可怕念头从何而来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名其妙的痛苦
  一个周五的早晨,咨询室刚开门,一位中年女士就慌慌张张地进来,她焦急的神情就像是向警察报警。“您一定要想办法帮帮我女儿!绝不能让她功亏一篑!”这位姓查的女士语无伦次地说,语速极快。
  查女士告诉我,她的女儿嫣然在上海某著名大学的附属中学读高二,学习成绩稳居年级前20名,是名副其实的尖子生。“从小到大,嫣然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从来不跟我顶嘴,青春期也没有出现过明显的逆反行为。”她说,“或许是性格太内向了吧,最近嫣然有了一些异常表现,晚上在家学习时经常发呆,学习效率低下,半夜还时常惊醒。上次月考,她的成绩出现明显下滑,最拿手的数学莫名其妙地丢了30多分。老师也对她的表现大惑不解,说她可能有心理问题。高二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我可不想眼看着她功亏一篑!”
  为了不打扰女儿的学习,查女士没有直接带女儿来咨询。对此,我给予充分的肯定。我告诉她,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加上青春期反应,出现一些消极情绪是正常的,家长只要科学引导,积极地给孩子减压,大多数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查女士半信半疑,不肯离去。无奈,我只好同意第二天跟嫣然谈一谈。
  第二天我去咨询室上班时,查女士母女已经在门口等候了将近半个小时。“我们有早起的习惯,所以就早早地来了。”查女士自我解嘲。她的笑容有点僵硬,极力掩饰心中的焦虑。为响应妈妈的提醒,嫣然机械地向我问好,然后低下头,不声不响地跟着妈妈走进咨询室,紧挨着妈妈坐到沙发上。听说妈妈要离开一会儿,嫣然有点紧张,但还是听话地朝妈妈点点头,然后像上课听讲那样专注地看着我。
  我笑着问:“听说你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拿过好几次年级第1名,真是太棒了,有什么秘诀吗?”
  嫣然羞涩地笑了一下,摇头表示谦虚,细声细语地回答:“听话就行。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不玩手机、不迷网游、不早恋、认真完成作业,谁都能拿到好分数。”
  “就这么简单?”我故意大惊小怪,“其实也不简单,有几个高中生能抵御手机和游戏的诱惑?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
  嫣然的眼神迷惑起来。她想了又想,几次欲言又止,最后回答:“可能是我不成熟吧?”
  聊到近来的情绪状况,嫣然的面部表情越来越痛苦,倒不是她最近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而是找不到恰当的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提醒:“是不是最近一段时间学习压力太大了?”
  嫣然马上摇头,说:“就是按部就班地学嘛,无非是考试多一些,压力不算大,再说我的成绩又没到奋起直追的程度。同学们都在抱怨压力大,其实是他们怕吃苦。”
  我问:“你跟同学的关系处得怎么样?”
  嫣然回答:“挺正常。大家都在埋头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说别人的闲话。”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和嫣然的谈话还停留在闲聊阶段,我无从判断她情绪变化的原因,更谈不上对她进行指导。正当我准备结束本次咨询时,嫣然忽然说:“昨天晚上我有过一个特别可怕的念头。”
  我连忙问:“什么可怕的念头?”
  嫣然说:“昨晚睡觉前,妈妈给我送来一杯牛奶,逼着我喝下去,因为我不喜欢喝牛奶。妈妈走后,我躺在床上,刚闭上眼,大脑里就闪过一个念头:有一把锋利的美工刀在剥我的皮!从头皮开始,一点一点地往下剥,脸、脖子、肩膀……直到脚趾头,最后剥下一张完整的人皮,而我感觉好凉快、好舒服。”她停下,看我一眼,仿佛在确定是否吓到了我,然后抿住嘴唇,等待我的回应。
  职业经验告诉我,我正在接近某种真相。“谢谢你的信任。你敢把这么恐怖的念头说出来,令我钦佩。现在,你说出了这个念头,有什么感觉?”
  嫣然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我好害怕!不是那种血腥的场景让我害怕,而是那种血腥居然让我感觉舒服!我是不是真的有心理疾病了?”
  我问:“心里有那个幻觉时,你感觉疼痛吗?”
  嫣然使劲摇头:“不,一点都不疼,只是感觉舒服、痛快。有那个可怕念头时,我虽然闭着眼,却分明是醒着,所以我的感觉很清晰。”
  我适时地结束了第一次咨询。我和嫣然约定,明天这个时候再来,我们一起来揭开那个可怕念头的真相。
  她的愤怒针对谁?
  对嫣然的第一次咨询,我得到了三个有价值的信息:第一,她是一个非常听话又性格内向的孩子;第二,查女士对女儿期望很高,家教很严;第三,嫣然内心压抑着强烈的愤怒,她幻想用一把美工刀剥自己的皮,其实是在攻击伤害自己的人,只不过这种攻击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潜意识支配的,我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幻想这种头脑里的活动,都一定会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获得好处,即使某种活动表面看起来没有一点好处,否则潜意识就不会推动我们去那样做。嫣然那个可怕的念头,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白日梦”。白日梦和梦一样,尽管不是真实的,但都是在满足内心某种真实的愿望,只是这种愿望常常难以被轻易理解,而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她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她的白日梦究竟想要满足的愿望是什么。确切地说,就是找出她的愤怒所针对的人是谁。
  我首先想到的是查女士。通常,如果某位家长在家里非常强势,说一不二,那么家里弱势的一方,比如孩子,就会隐藏自己的愤怒,因为一旦他暴露自己的愤怒,就会招来比忍耐愤怒更加痛苦的打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弱势的一方就会选择隔离自己的愤怒,甚至相信对方之所以伤害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好、不乖、不可爱,把向外的攻击变成向内的攻击。这样做有一个好处,他无须再面对悲惨却又无能为力的残酷现实了,心理上的痛苦就会减轻许多。
  第二次咨询过程中,我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猜测,马上被嫣然否定了。她说:“妈妈对我非常好,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只是有点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了。爸爸对我也很好,他就是有点忙,陪我的时间少一点。”   我很高兴自己的猜测是错误的。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嫣然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有愤怒情绪,让咨询再一次陷入僵局。通过她的白日梦,我分明看到她心中隐藏着强烈的愤怒。即使不是心理医生,谁都能从活剥人皮这种血腥、残忍的刑罚中联想到恨、愤怒、攻击之类的负面情绪。嫣然之所以不愿承认,不是在故意装傻,而是她无法让自己面对压抑已久的愤怒。这也不难解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世界上看上去截然相反的东西常常就是同一个东西。不管是攻击自己,还是攻击别人,一样都是攻击,背后的愤怒情绪也是一样的。
  那么,嫣然是怎样压抑愤怒情绪的呢?很简单,就是把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然后否定自己的对抗情绪。比如,她说查女士“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只是有点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了”,说明她内心对妈妈过于看重学习成绩是不满的,但是,她马上给妈妈的表现找到了理由,比如“家长都这样”“看重学习成绩是一种关注,是一种爱”等,进而把妈妈的行为合理化,同时让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变成不应该有的情绪,甚至谴责自己的不懂事。她对爸爸工作忙,没时间陪她也是有不满的,但谁能说工作忙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
  心理学认为,否认与隔离,是每个人都会使用的自我防御方式。为了保护脆弱的自尊,我们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自己不去面对使自己痛苦的真相。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嫣然总是把愤怒集中在对自己的不满上,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她一个人的责任。
  嫣然的回答是:“我的确是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比如我的成绩会出现波动,总也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比如她要求我这次月考的总成绩进年级前10名,我却只考了年级第16名,数学莫名其妙地忘了做最后两道大题。比如妈妈让我报名参加奥数竞赛,我却给忘了。再比如我总是忘吃妈妈给我买的补脑药……我是一个丢三落四的女孩。”她又美化了妈妈一番,然后总结道:“有这样的好妈妈,我已经很满足了。”
  但是在我看来,嫣然对妈妈心存大大的不满。她犯的那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在心理学上叫“被动攻击”,也叫“隐形攻击”。如果撇开嫣然扰乱视线的后悔和懊恼,就会发现她的这些小错误起到的现实效果,与那种强有力的有意攻击是一样的:妈妈总是要面对各种麻烦,经常失落,没办法轻松地生活。只不过这样的攻击方式,要比气冲冲地发火安全得多——妈妈只会责怪她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而不会责备她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我试图帮助嫣然正视自己的生活现实,也正视自己的愤怒,我也希望她能够理解,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是不会在生活中总是不小心犯下那么多没道理的错误,但她不予配合,她总是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是幸福快乐的,似乎不快乐是不对的。不仅如此,她还因此发展出了一套奇怪的逻辑:只要我足够隐忍,不去看那些不快乐,我就应该是快乐的。
  咨询进行到这里,我感觉遇到了对手。嫣然究竟是从哪里学会隐藏愤怒情绪的呢?她的忍耐力之强好像经受过长期的训练似的。
  不为人知的折磨
  第四次咨询,我改变策略,引导嫣然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终于发现了有价值的线索。
  当我问嫣然为什么从小学习成绩一直那么好时,她脱口而出:“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好给我调换座位。”
  我问:“为什么要调换座位?想坐到前排吗?”
  嫣然说:“不是的,坐第几排无所谓,我只是想离开同桌,那个叫江丽敏的女生。”她告诉我,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江丽敏就是她的同桌,一直延续到小学毕业。江丽敏是个留级生,比嫣然大两岁,因为身体壮、力气大,是班里的小霸王,连男生都怕她。对班里许多女生来说,上课老师说了算,下课则是江丽敏说了算。女生们带的零食,都要进贡给江丽敏,如果哪名女生胆敢不进贡,江丽敏会不高兴,接下来江丽敏会号召别的女生一起排挤冒犯者。说是号召,其实是强制。
  “我是江丽敏的同桌,自然深受其害。”嫣然说,“我从来不敢违背江丽敏的旨意,她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经常替她做作业,还要模仿她的笔迹,故意写得潦草一些。考试的时候我通常要写两张试卷,一张是自己的,另一张是江丽敏,更可气的是,她居然要求我用她的笔迹在试卷上写她的名字。她不是懒,而是很享受支配人的快感。不过,这倒是让我对写作业和考试越来越在行。”嫣然又在合理化不合理的事,同时隔离自己的愤怒。
  我愤怒地问:“为什么不告诉老师?”
  嫣然说:“因为江丽敏的妈妈就是老师,只不过不教我们班。在小学生看来,老师就是上帝,谁敢得罪?”
  我又问:“为什么不告诉家长?”
  嫣然沉默了一下,眼睛里有了泪光:“说了,可是妈妈说,要团结同学,互相帮助,不要矫情,等等,总之是不替我出头。在江丽敏的阴影之下我生活了整整六年,直到小学毕业,我才摆脱了她。这六年里,我一直指望老师给我调换座位,而老师给学生调座位的唯一条件是考班里前10名。”
  我插话:“你不是一直是前10名吗?”
  嫣然苦笑道:“是啊,我经常拿第1名,从来没有出过前10名,不过,可能是江丽敏的妈妈做了班主任的工作吧,想让我在学习上帮助江丽敏。”
  “岂有此理!”我着实愤怒了。
  嫣然反过来安慰我:“没什么,反正已经过去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江丽敏。”
  我说:“不,事情没有过去。江丽敏对你的折磨把你训练成了一个忽视自己愤怒的人,她一直在你的心里。你幻想伤害自己,其实是在报复她。”
  嫣然愣愣地盯住我,足足一分钟说不出话。最后,她艰难地吐出一句:“我其实经常梦到江丽敏,她还是那么强势。”说完,她把脸埋在双膝之间,大声地哭了起来。而我却笑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接下来的心理辅导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对嫣然的心理辅导持续了三个月,从情感体验到情绪管理,我对嫣然进行了系统指导。她的改变很明显,人也快乐了许多。其间,查女士向我抱怨,说嫣然最近学得不听话了,经常反抗她,比如坚决不喝牛奶。
  我大喜,反问查女士:“难道这不正常吗?不会生气和拒绝的女孩子,与女奴何异?”
  查女士也笑了,说:“对,这才正常。我以后换成豆浆就是了。”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联词:同桌,点头,发生,相当于,每天,生气,引起,操场  阿轩是我的同桌,他家離学校很近,就在操场的墙外边。他每天见到老师和同学,都会微笑着点头问好。他乐于助人,和同学们的关系很好。那天自习课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那天,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为了赶时间,我就走捷径,拿起他的作业本抄了起来。他见了十分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样做的性质相当于偷东西啊!”他见我十分尴尬,又婉转地说:“这道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就是孩子的榜样和标杆。通过与爸爸相处,孩子能观察到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也能见识到男性的责任、勇气,这都是妈妈替代不了的。  下面这7件事,必须由爸爸来做!  1.爱妻子。爸爸对待妈妈的态度,就是将来孩子对待配偶的态度。当男孩将来跟妻子发生矛盾时,虽然并没有要动手的想法,却也往往不由自主地举起拳头、大吼大叫,因为当初爸爸就是这么对妈妈的。男孩在潜意识里会认为,这就是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小强学打篮球,到小学五年级,他的身高已达到1.76米,进了校篮球队,司职前锋。然而,在进入校队后的近半年里,小强经常在篮球比赛或训练中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到他的篮球训练,也影响到他的学习,导致他的考试成绩忽高忽低,极不稳定——心平气和时,他能保持班级前10名;若是考前动怒或与同学发生了不愉快,他就会自暴自弃,卷面又乱又脏,甚至题都做不完,考试成绩自然
美 国伊利诺伊州儿童发育问题专家罗伯特·弗兰克分别进行了两项研究,将孩子主要由居家父亲照看的家庭与母亲在家照顾孩子、父亲外出工作的家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即使每个星期工作时间超过40个小时,妇女仍能与她们的孩子形成密切的关系。弗兰克认为,这种不平衡状况主要是通常的性别角色模式和传统上美国家庭中女性总是承担更多家务这两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弗兰克的研究显示,当男性在家照看孩子时,夫妻之间会更平均
英 国北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小学中人缘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上過正规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强。  从事这项研究的菲利普·欧文和约翰·莱奇福特博士对沃里克郡一所小学的187名孩子进行了调查。他们先将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分为4种类型:第一是幼儿园,那里有较为正规的课程安排,老师既授课又安排大量的游戏;第二是游戏小组,通过特意安排的游戏,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与合作;第三是托
2010年年末,江西省鹰潭市卫生部门对在“告别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活动中的优秀分子进行了表彰。童威禾光荣地被评为“优秀保洁员”,并受到嘉奖。童威禾曾经是个很不讲卫生的邋遢男孩,他是如何在母亲一系列的健康教育下,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的呢?  母亲的苦恼,邋遢儿子劣迹斑斑  甘晓蔚与丈夫童善潮结婚后,由于不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不得不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婚后第二年,甘晓蔚生下了儿子童威禾。童威禾断奶后,就一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不理解,认为孩子很怪异,是“问题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都有其合理的动机,只有找到原因和动机,才能见怪不怪,只有见怪不怪,才能见招拆招,针对孩子的内心需求施以正确的教育。那么,孩子怪异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合理动机?本期,我们邀请儿童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段锦玉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缺乏母爱后患多  李锡平(3
许多家长碰到过孩子吃饭难的问题,日本妈妈美惠子也不例外。美惠子的儿子大田4岁前经常不好好吃饭,有时一顿饭只吃掉一个寿司卷。大田7岁时,美惠子采取了一项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大田迅速养成了良好的就餐习惯。美惠子的诀窍是仪式感。  有一天,她郑重地把大田叫到面前,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大田出生之前,美惠子曾经在一个贫困的地方做过一年老师。班里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叫小福。有一天,学校发给
父母爱孩子无可厚非,但教育孩子太用心、太细心、太小心了,也未必是好事。这是因为:  教育孩子越是用心,孩子的心理压力越大。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不说,在学习上也非常用心。比如,为孩子削铅笔,检查作业,天天过问学习上的事,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来陪读。“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你操心”,这句话表达了父母的高期望值。结果,学习成了孩子唯一的生活目标。这样的孩子,心理压力相当大。比较
“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三年前刚上高中,庞众望就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三年后,他用684分的高考成绩夺得了沧州市理科第一名,并被清华大学录取,为自己的成长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可谁也不知道在这份答卷背后,18岁的庞众望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又是怎样把苦难变成坚强的性格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厄运连连残母举债救治儿  庞众望的家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沟店铺乡庞庄村,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