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追求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试做例题,结果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能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用不同方法解答。这样在试做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机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需要。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词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词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一量它的厚度。这下学生都呆住了——它的厚度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立即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愿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数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被有效激发出来。
三、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教师要深悟“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发现知识形成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足够活动的时间,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实践求发展”。
例如:教学“体积的认识”时,由于体积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意义,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方形石块放入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里,观察水面的变化,并提问:石头放入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使学生明确石头占有一定空间。还可以让学生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石块大小不同,它们所占的空间就不同。做完这个实验后,还可以让学生用透明的玻璃杯装细沙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玻璃杯装满细沙,再倒出来,放进一块木块,再把原来的细沙装回去,学生会发现原来的细沙装不下了,而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从而知道:木块有多大,占据杯子的空间就有多大。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交流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更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推进剂,通过质疑问难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方向及主动参与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通过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结论,然后我按平时习惯鼓励学生质疑:“还有疑问吗?”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回答:“老师,为什么我的平行四边形怎么拉也不变形?挺稳定的。”原来他手里拿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纸板模型。“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我表扬道,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纸板模型与我的框架模型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激烈争论得出:框架结构的平行四边形才具有不稳定性。这一例子说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的困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实行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蕴藏极大学习潜能,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期待不一样,因此,教师有必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自主合作学习组和教师辅导学习组。各组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完全相同,课堂上允许他们以各自适宜的速度与进程推进自己的学习,并激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推进。自主合作学习组的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了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更好地补差。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的学习目标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高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进行达标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引导和要求学生。在学生各自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
总之,探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式,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把自主探究引入课堂,认真地挖掘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只有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探究的种子,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习得方法、丰富体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试做例题,结果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能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用不同方法解答。这样在试做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机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需要。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词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词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一量它的厚度。这下学生都呆住了——它的厚度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立即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愿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数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被有效激发出来。
三、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教师要深悟“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发现知识形成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足够活动的时间,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实践求发展”。
例如:教学“体积的认识”时,由于体积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意义,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方形石块放入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里,观察水面的变化,并提问:石头放入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使学生明确石头占有一定空间。还可以让学生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石块大小不同,它们所占的空间就不同。做完这个实验后,还可以让学生用透明的玻璃杯装细沙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玻璃杯装满细沙,再倒出来,放进一块木块,再把原来的细沙装回去,学生会发现原来的细沙装不下了,而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从而知道:木块有多大,占据杯子的空间就有多大。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交流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更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推进剂,通过质疑问难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方向及主动参与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通过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结论,然后我按平时习惯鼓励学生质疑:“还有疑问吗?”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回答:“老师,为什么我的平行四边形怎么拉也不变形?挺稳定的。”原来他手里拿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纸板模型。“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我表扬道,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纸板模型与我的框架模型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激烈争论得出:框架结构的平行四边形才具有不稳定性。这一例子说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的困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实行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蕴藏极大学习潜能,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期待不一样,因此,教师有必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自主合作学习组和教师辅导学习组。各组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完全相同,课堂上允许他们以各自适宜的速度与进程推进自己的学习,并激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推进。自主合作学习组的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了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更好地补差。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的学习目标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高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进行达标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引导和要求学生。在学生各自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
总之,探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式,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把自主探究引入课堂,认真地挖掘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只有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探究的种子,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习得方法、丰富体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