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2月18日,清华90周年大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
笔者近来为季老立传,流年往事,自然以季老本人的叙述为准,因此,我在“金榜题名”一节,谈到他这次报考清华,写道:“清华的考题,允规允矩,惟国语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却是做梦也梦不到的。清华僻居城外,考场设在城内,考生绝大多数(包括季羡林)都无缘一睹她的芳容,所以只能自作多情,向壁虚构。季羡林熟知古文,又从稗官野史培植了想象,他紧扣‘水木清华’,托辞于梦,寄感于景,虚实交融,才情并茂,倒也‘差堪自慰’,顺利完卷。”
书稿前半部写得,为审慎起见,先把前两章交季老过目。季老阅后,一字未动,仅说关于他的清华几位恩师,应在陈寅恪、朱光潜、吴宓、叶公超之外,再补上郑振铎一笔,这样就比较符合历史的原貌了。
纯粹是偶然,在尔后的一次探视中,我无意中发现,先生于我的文稿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一语旁边,划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委实很小,铅笔划的,不仔细就看不到。这问号是什么意思?是感慨人生如梦?那应该用感叹号。是嫌我发挥离谱?反复推敲,断定没有,文章依据的都是先生的自述。当场心动了一下,想向先生请教,恰好有后客到,随即告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又一日,笔者走访文怀沙先生。文老亲自操作,为我播放一段录像,以为是关于文老本人的,哪知主人公是钱伟长,录像中的文老只是配角,拍的是2001年他偕一位央视女记者前往上海大学采访。从中知道,钱老生于1913年,小季老两岁,1931年进清华,低季老一级。让我吃惊的是,说到那年考清华,钱老竟然讲作文题也是《梦游清华园记》!钱老说得有根有据,他讲题目是陈寅恪出的,作文而外,还有个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掌故,我早就听说过。钱老强调,陈寅恪对胡适之那一类新派人物颇为不屑,所以他这个对子下联的答案就是“胡适之”。钱老说,他一下子就猜中了,但他经过思考,放弃了“胡适之”,而改成更为贴切的“祖冲之”。结果,他的解答受到主考官,尤其是陈寅恪本人的激赏,国文得了100分。
钱老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回忆绝不是信口开河。当然,季老也是以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著称于世,他的回忆,同样有可靠性。但是,一个是1930级,一个是1931级,清华大学连续两年的作文试题,不可能一模一样,钱老与季老,必有一错,这会是谁呢?
蓦地想起先生在我稿件上的那个问号,想必先生已有所省察。因此,9月18日上午,我在与先生交谈中,瞅空把这疑团托出。先生以指弹额,面露苦笑,说:“老有人讲我记性好,这是客套,恭维人的。我自己知道,人老了,记性只会越来越差,这是自然规律。写作《清新俊逸清华园》时,脑子一闪,冒出个‘梦游’的题目,本能地,我把它当作了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并且不寻思则已,越寻思越像。那题目印象太深了,像刀劈斧砍,不由不信。后来看你的稿子,一愣,似乎有点不对头。然而,错在哪里?异在何处?思维兀地中断,只剩下一片空白,无论如何也接不上。唉,老了就是老了,记忆不管用啦。这事要是发生在家里,我会动手核实,如今住在医院,查什么都不方便,既然你发现了疑问,你就帮我把它弄清楚。”
当日下午,我便去了清华档案馆,查了半天,没有结果。经人指点,复去清华图书馆,启用电脑检索,查阅当年的《清华周刊》。终于在1931年的某期上,查到《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试题·民国十九年》。民国十九年,不正是1930年么。打开便是国文,也就是作文题,两则,一、《将来拟入何系,入该系之志愿如何?》二、《新旧文学书中,任择一书加以批评》。至此,命题已水落石出,季先生笔下的《梦游清华园记》,肯定是张冠李戴了,想必是这题目太有名,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刻痕,以至年深日久,别的都淡漠了,消逝了,只剩它一题独存。
季先生是记错了,那么,钱伟长先生呢?我几番去清华图书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33年10月23日出版的那期《清华周刊》上查到1931年和1932年的入学试题。1931年的作文题是:1、本试场记;2、钓鱼;3、青年;4、大学生之责任。附注:任作一题,文言白话均可。1932年的国文题是:1、试对下列之对子:(甲)少小离家老大回;(乙)孙行者。2、梦游清华园记。附注:此题文言白话皆可,但文言不得过300字,白话不得过500字。
钱先生也是记错了!《梦游清华园记》是1932年的试题,轮不到他1931年的考生来作。笔者觉得,错固然是错,却是错得有趣:季羡林和钱伟长这样两位泰斗级的人物,同时滑倒在一篇《梦游清华园记》,这现象,还不值世人玩味吗?
笔者近来为季老立传,流年往事,自然以季老本人的叙述为准,因此,我在“金榜题名”一节,谈到他这次报考清华,写道:“清华的考题,允规允矩,惟国语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却是做梦也梦不到的。清华僻居城外,考场设在城内,考生绝大多数(包括季羡林)都无缘一睹她的芳容,所以只能自作多情,向壁虚构。季羡林熟知古文,又从稗官野史培植了想象,他紧扣‘水木清华’,托辞于梦,寄感于景,虚实交融,才情并茂,倒也‘差堪自慰’,顺利完卷。”
书稿前半部写得,为审慎起见,先把前两章交季老过目。季老阅后,一字未动,仅说关于他的清华几位恩师,应在陈寅恪、朱光潜、吴宓、叶公超之外,再补上郑振铎一笔,这样就比较符合历史的原貌了。
纯粹是偶然,在尔后的一次探视中,我无意中发现,先生于我的文稿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一语旁边,划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委实很小,铅笔划的,不仔细就看不到。这问号是什么意思?是感慨人生如梦?那应该用感叹号。是嫌我发挥离谱?反复推敲,断定没有,文章依据的都是先生的自述。当场心动了一下,想向先生请教,恰好有后客到,随即告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又一日,笔者走访文怀沙先生。文老亲自操作,为我播放一段录像,以为是关于文老本人的,哪知主人公是钱伟长,录像中的文老只是配角,拍的是2001年他偕一位央视女记者前往上海大学采访。从中知道,钱老生于1913年,小季老两岁,1931年进清华,低季老一级。让我吃惊的是,说到那年考清华,钱老竟然讲作文题也是《梦游清华园记》!钱老说得有根有据,他讲题目是陈寅恪出的,作文而外,还有个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掌故,我早就听说过。钱老强调,陈寅恪对胡适之那一类新派人物颇为不屑,所以他这个对子下联的答案就是“胡适之”。钱老说,他一下子就猜中了,但他经过思考,放弃了“胡适之”,而改成更为贴切的“祖冲之”。结果,他的解答受到主考官,尤其是陈寅恪本人的激赏,国文得了100分。
钱老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回忆绝不是信口开河。当然,季老也是以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著称于世,他的回忆,同样有可靠性。但是,一个是1930级,一个是1931级,清华大学连续两年的作文试题,不可能一模一样,钱老与季老,必有一错,这会是谁呢?
蓦地想起先生在我稿件上的那个问号,想必先生已有所省察。因此,9月18日上午,我在与先生交谈中,瞅空把这疑团托出。先生以指弹额,面露苦笑,说:“老有人讲我记性好,这是客套,恭维人的。我自己知道,人老了,记性只会越来越差,这是自然规律。写作《清新俊逸清华园》时,脑子一闪,冒出个‘梦游’的题目,本能地,我把它当作了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并且不寻思则已,越寻思越像。那题目印象太深了,像刀劈斧砍,不由不信。后来看你的稿子,一愣,似乎有点不对头。然而,错在哪里?异在何处?思维兀地中断,只剩下一片空白,无论如何也接不上。唉,老了就是老了,记忆不管用啦。这事要是发生在家里,我会动手核实,如今住在医院,查什么都不方便,既然你发现了疑问,你就帮我把它弄清楚。”
当日下午,我便去了清华档案馆,查了半天,没有结果。经人指点,复去清华图书馆,启用电脑检索,查阅当年的《清华周刊》。终于在1931年的某期上,查到《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试题·民国十九年》。民国十九年,不正是1930年么。打开便是国文,也就是作文题,两则,一、《将来拟入何系,入该系之志愿如何?》二、《新旧文学书中,任择一书加以批评》。至此,命题已水落石出,季先生笔下的《梦游清华园记》,肯定是张冠李戴了,想必是这题目太有名,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刻痕,以至年深日久,别的都淡漠了,消逝了,只剩它一题独存。
季先生是记错了,那么,钱伟长先生呢?我几番去清华图书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33年10月23日出版的那期《清华周刊》上查到1931年和1932年的入学试题。1931年的作文题是:1、本试场记;2、钓鱼;3、青年;4、大学生之责任。附注:任作一题,文言白话均可。1932年的国文题是:1、试对下列之对子:(甲)少小离家老大回;(乙)孙行者。2、梦游清华园记。附注:此题文言白话皆可,但文言不得过300字,白话不得过500字。
钱先生也是记错了!《梦游清华园记》是1932年的试题,轮不到他1931年的考生来作。笔者觉得,错固然是错,却是错得有趣:季羡林和钱伟长这样两位泰斗级的人物,同时滑倒在一篇《梦游清华园记》,这现象,还不值世人玩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