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ksta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澤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批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而课堂质疑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常常被轻视和忽略,因此多数的课堂提问因缺乏科学的设计而显得苍白空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质疑,使之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
  一、营造课堂质疑的环境
  创造性的质疑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它需要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学习气氛,即营造课堂质疑的环境。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全身心投入建设。
  1.要有创造意识
  (1)教师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创造的动力。物理教师的好奇心是对教学和实验中意想不到的现象、新颖的思想和方法表现出惊奇和兴趣,与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共鸣。倘若教师对那些令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现象都漠然视之,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受到抑制。
  (2)教师要有质疑的习惯。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还是发明创造的钥匙。在教学中善于激疑,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不仅可以达到启发思路、发展智力的目的,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3)教师要有探究问题的习惯。探究的习惯是对一些现象不满足一般的解释,而是喜欢刨根问底,以求对现象的深入思考,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结论,这是思维深刻性的表现。教师的探究习惯不仅是自身提高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探究心理的认同和影响,使学生在探究时乐此不疲。
  (4)教师要有求异的习惯。求异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在问题多思不得其解时,可以转换角度寻找新的途径,在多解的问题中可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以求新。教师的求异思维可以刺激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评价。教师不以记忆和模仿作为评价的标准,而要重视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过程,重视创造性活动的萌芽,鼓励创造性的发现,不批评创造过程的错误和失败。
  2.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让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名人说的,书上写的,甚至老师讲的,在学生心中都是权威。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相信权威是正确的,就必然造成迷信和盲从,缺少创造的勇气。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意识,鼓励学生遇事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勇于发表。
  (2)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富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思维和行动独立,想象自由、主意多正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因为好奇心是创造的前提,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标新立异是学生自信和勇于创造的体现。
  (3)让学生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积极探索,永不满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展的事物中有所发现,逐渐树立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韧性,不断深入地探究下去。
  3.要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
  首先,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以待,这便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氛围。其次,要让学生在班集体里感到安全、轻松,并愿意向你倾诉心声。因此要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班级,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由,可以放心地听说读写,可以自由地畅想创新,甚至可以冒险。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和交流,相互理解和宽容。这样整个班集体的创造性和个体的创造性就会相互激励,共同增强。
  二、质疑的常用方法
  有了以上的课堂环境,创造性地课堂质疑才有实现的可能。不仅如此,质疑问难还是教学中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艺术,要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一般来说,教师进行质疑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悬念设疑法
  激起悬念,犹如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中途打结,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设疑问难设置悬念,让学生对事物的成因充满好奇,使学生带着心理上的期待情境进行学习,以增强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先演示“铁球碰鼻”的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离平衡位置,从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当铁球荡过去又荡回来时,十分靠近他自己的鼻子,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向老师鼻子时,老师一点也不怕呢?其中有什么规律吗?这样用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新课知识充满兴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比较设疑法
  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利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设疑。比如在学习高一物理《波的图像》一节时,学生发现波形图像和简谐运动的图像十分相似,很容易造成混淆。此时,教师要及时设问:“波的图像与简谐运动的图像到底有何异同点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把问题引向广度和深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3.引趣设疑法
  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兴趣是鼓舞人们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当人们对事物有强烈兴趣时,不管多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去开拓思路,坚忍不拔地解决当前的问题。但设疑引趣也有技巧,一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二是提出的同题要使学生从旧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时,教师可以举一些有趣的例子:用枪水平地瞄准树上的一只猴子,当枪声响时,猴子松手从树上掉下,请问子弹能射中猴子吗?激发学生研究平抛问题的兴趣,主动探索。   4.递进设疑法
  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使学生生疑,然后再用递进的方法设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比如在讲授初二物理《浮力》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会沉在水底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逐步提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在知道了能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后再提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然后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了。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还能使整个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学生情绪饱满而轻松。
  5.逻辑设疑法
  逻辑设疑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不仅使他们充分运用概念和逻辑判断、逻辑推理等手段获得新的知识,还使他们能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比如在讲授《简谐运动》一节时,为了分析弹簧振子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可采用逻辑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教师可先问位移怎样变化(由实验观察得出),再问回复力怎样变化(根据F=-kx由位移变化分析出),接着问加速度怎样变化(根据F=ma得出),最后问速度怎样变化(由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这样循着逻辑顺序设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思考的严密性,对于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6.诱导设疑法
  诱导设疑法,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他们的才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这种设疑法的关键在于“诱”,核心在于“导”,就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停滞、闭塞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疏通思路,使思维活动顺利发展。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时,教师经常会使用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物体在两个彼此平衡的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把其中一个力逐渐减小到零,保持另一个力不变,这个物体加速度和速度的绝对值如何变化?如果再把这个力逐渐恢复,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绝对值又将怎样变化?不少学生对第二问题感到困难,于是我就用以下的问题引导:(1)加速度减小或增大的条件分别是什么?(2)速度减小或增大的条件又分别是什么?(3)加速度减小(增大)时速度是否一定减小(增大)?这些问题为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搭了“桥”,铺了“路”。
  7.深入設疑法
  深入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般的问题中,往深一层思考:在平凡的问题中提高认识,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有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些同题只问怎么样,不问为什么这样?有些教师在提问时,也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解答,这样,就有肤浅之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此,在一般性的问题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设疑,探索疑难,求得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我认为,深入质疑,能促进思维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同题的能力,使获得知识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8.争论设疑法
  争论设疑法,就是通过设疑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把释疑权交给学生。比如学生在学习功和功率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同学一起上电梯,一位同学站在电梯上不动,让电梯把他送上二楼。另一位同学在梯上还匀速往上走,同样也到二楼,请问电梯对这两个同学做的功和功率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谁大谁小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电梯把他们举起相同高度,做功一样;有的说第二位同学先到达二楼功率一定小,还有……通过争论,学生不但可以加深对物体做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还可以锻炼思维的严密性,开发智力,对能力的培养很有利。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开发《反应器操作与设计》课程空间网络资源平台,改革了传统课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仿真训练的局限,旨在实现学练结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反应器操作与设计》 空间网络资源平台 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教学的需要。近年来,建设了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平台满足学生求知的个性化需求,众多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完善
摘 要: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是高校会计、电商、工管等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其前导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各高校通常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者教学内容上将实例教学作为重点,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在实验课教学上采用“项目驱动法”,将学生分组分配不同的实验项目,让每组学生带着自己的实验项目上机操作,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
摘 要: 我们在推行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的薄弱、时间的限制、教材的局限等困难。结合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作者认为在解决新课程学习困难的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多媒体,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 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  高中历史新课程似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
摘 要: Excel是办公自动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款软件,它能够方便地处理表格和进行图形分析,它的函数功能也非常强大,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种类很多,利用其提供的丰富函数可完成复杂的求解过程,使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更加快捷、高效。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Excel中四种函数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 Excel 函数 应用技巧  Microsoft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
该文给出了用计算机自动绘制点电荷组电力线图的方法,并概述了程序实现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如始点的选取、累积误差与步长、终点判别、电力线密度的选择等问题,最后列出一些计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养成良好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采取下列策略:  1.开展对话式教学  1.1努力培养对话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对话意识的培养在于平时点点滴滴潜
摘 要: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作者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谈谈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教学情境
该文提出“微机土建设计绘图软件系列”的设想,以求解决土建结构专业(除框架排架以外)随机性很大的大量施工图绘制工作。文中着重介绍“桩基础菜单”,即把各类型的对称基础、非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