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在市场经济对人才思想品德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倡导具有鲜明特征的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使命。本文就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德育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大多存在重技术教育、轻思想品德教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德育教育占的地位越来越大。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中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品德修养。
一、高校思想品德面临新挑战
1.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影响表现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等等。这些给青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以满足个人私欲。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
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思想及理念;同时西方的一些不健康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也随之而入。因此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便成了新时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3.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娇惯、溺爱造成现在的孩子怕苦、怕累、团结协作意识不强、集体意识淡化。此时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想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综合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体育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1.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完善起来。而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因此体育课所要完成任务,绝非单一的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育,而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全面教育,锻炼体格,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吃苦耐劳、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因此,体育教学为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平台,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2.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到组织都需要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并具有强烈的集体性。教学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长期参加组织严密的体育活动,并按照老师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会增强组织观念及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好习惯。另外,体育教学中通过竞赛及游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同时培养学生互帮互学、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團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形式出现,通过比赛及时了解学生基本技术、战术、技能等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尊重裁判、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并通过比赛培养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4.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体育课常规是体育课上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规格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是对学生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组织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得良好行为效果。
三、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教师的表率作用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教师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乃至着装无一不影响学生,对于学生都有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精神饱满地认真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爱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炽热的情感。师生之间架上情感的桥梁,学生才能信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障碍。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言行作表率。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在教育中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崇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以及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斗拼搏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多参与游戏和竞赛项目,例如球类项目、田径比赛及团体项目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得到舆论的批评和指责。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协作。
3.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规范性
规范性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指示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的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活动的空间广阔,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竞赛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例如接力跑游戏,规则是不允许抢跑、在接力区交接棒,学生练习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则进行比赛。如果规则不能严格执行,学生就会出现惰性,导致整堂课的失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给予表扬,错误的提出批评。学生能按规则进行比赛,其守纪律的行为也得以培养。
4.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竞争性和竞赛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进取精神,而这些素质都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形成与发展。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在比赛中其对抗和竞争表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上球类课时采用竞赛形式要求有整体配合、团结协作意识。耐力跑时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学生不仅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练习变成一场意志力较量。
5.利用评比法
适时组织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学习的评比形式,可激励学生在练习中守纪律、团结协作、勇敢顽强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学生好胜心强,评比时要目的明确、简单扼要、有促进性、激励性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将德育教育寓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应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德育教育,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翎,徐小荷.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200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德育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大多存在重技术教育、轻思想品德教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德育教育占的地位越来越大。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中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品德修养。
一、高校思想品德面临新挑战
1.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影响表现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等等。这些给青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以满足个人私欲。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
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思想及理念;同时西方的一些不健康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也随之而入。因此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便成了新时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3.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娇惯、溺爱造成现在的孩子怕苦、怕累、团结协作意识不强、集体意识淡化。此时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想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综合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体育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1.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完善起来。而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因此体育课所要完成任务,绝非单一的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育,而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全面教育,锻炼体格,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吃苦耐劳、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因此,体育教学为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平台,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2.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到组织都需要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并具有强烈的集体性。教学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长期参加组织严密的体育活动,并按照老师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会增强组织观念及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好习惯。另外,体育教学中通过竞赛及游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同时培养学生互帮互学、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團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形式出现,通过比赛及时了解学生基本技术、战术、技能等情况,同时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尊重裁判、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并通过比赛培养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4.体育教学具有规范性。体育课常规是体育课上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规格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是对学生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组织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得良好行为效果。
三、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教师的表率作用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教师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乃至着装无一不影响学生,对于学生都有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精神饱满地认真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爱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炽热的情感。师生之间架上情感的桥梁,学生才能信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障碍。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言行作表率。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在教育中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崇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以及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斗拼搏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多参与游戏和竞赛项目,例如球类项目、田径比赛及团体项目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得到舆论的批评和指责。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协作。
3.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规范性
规范性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指示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的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活动的空间广阔,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竞赛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例如接力跑游戏,规则是不允许抢跑、在接力区交接棒,学生练习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则进行比赛。如果规则不能严格执行,学生就会出现惰性,导致整堂课的失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给予表扬,错误的提出批评。学生能按规则进行比赛,其守纪律的行为也得以培养。
4.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竞争性和竞赛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进取精神,而这些素质都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形成与发展。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在比赛中其对抗和竞争表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上球类课时采用竞赛形式要求有整体配合、团结协作意识。耐力跑时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学生不仅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练习变成一场意志力较量。
5.利用评比法
适时组织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学习的评比形式,可激励学生在练习中守纪律、团结协作、勇敢顽强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学生好胜心强,评比时要目的明确、简单扼要、有促进性、激励性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将德育教育寓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应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德育教育,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翎,徐小荷.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