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首先认为所有的科学研究结果都有“原罪”。只有可证伪的研究结果才能称为科学结论,因而应继续对韩春雨的研究结果证伪或证明下去,直到无可反驳之后,才能证明其是一项。
韩春雨的一句话——“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引发了严重后果,不仅13位中国科学家实名发声,要求启动对韩春雨的学术调查,而且也反映了从“吃瓜群众”到专业人员,再到官员对于科学的误解。
直到现在,韩春雨在回应13位科学家实名宣布无法重复其NgAgo可有效编辑基因的结果时依然认为,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这说明,韩春雨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实验有问题,而是别人的实验有问题。
一项研究和发现不仅要“自证清白”,还要“他证清白”,这是科学研究天然的性质。但是,相当多的人认为,应当对研究结果和涉及的研究人员应用“无罪推定”的法律原则。体现在支持韩春雨的人的话语上便是,“结果重复不出来并不能说明是韩春雨造假。”
这个说法笔者是同意的,但是,结果重复不出来未必是造假,却有可能是结果不正确,无论这种不正确是源自实验错误、观察错误,还是计算错误,但前提是无心,而非有意。只要有错和解释不通,就不是科学,而是非科学,因为科学是可证伪的。因此,“无罪推定”原则只适用于生活,而不适用于科学。
恰恰相反,在科学领域就是要奉行“有罪推定”原则,当然这仅是针对科学研究的结果,而非针对科学家,而且,在学术不端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不应对研究人员“有罪推定”。对科研结果的“有罪推定”与基督教的“原罪理論”相似。
《圣经》中称: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人的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行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罪”在希伯来文中的含义是“矢不中的”,即射箭不中靶标。
从理性上看,“矢不中的”的意义非常适用于科学研究,每项科学研究结果都是“箭”,这支“箭”是否射中了“靶心”,即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是需要质疑的。也就是说,每项研究结果出来后,都需要反复的自证和他证,如果能获得重复性验证,才能认为这支“箭”射中了目标。
卡尔·波普尔在其《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提出了理解科学的理性方式,也就是首先认为所有的科学研究结果都有“原罪”,然后是怀疑和证伪。因为任何研究结果和知识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假说,需要重复验证。
只有可证伪的研究结果才能称为科学结论,反过来说也一样:科学就是那些能够被证伪的理论;那些排除了错误理论之后剩下的学说,才构成科学的内容。反之,如果一项研究结果不具有可检验性,则是非科学。不过,即使那些被排除的理论也具有科学上的意义,因为它们的被证伪可以让后来的科学研究找到正确的方向。
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波普尔说,“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韩春雨的科学研究结果——NgAgo编辑基因有效,如同其他研究结果一样,必然一出现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挑战和质疑,在现阶段只有韩春雨自己能证实,但包括13位科学家在内的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对其结果都不能重复。因而应继续对韩春雨的研究结果证伪或证明下去,直到无可反驳之后,才能证明其是一项科学结果。
尽管一些专业人员认为,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上,但后来的研究人员遵循了理解和认定科学的第一要素——质疑,因而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复,这是专业人员在采用韩春雨的这项研究结果(技术)时必须要做的工作,以验证其是否有效才能决定是否采用。
有人提出不应对韩春雨“有罪推定”,这样的说法除了不了解“有罪推定”是对事不对人外,还因为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因此,对韩春雨的研究结果持续质疑和证伪下去,直到获得最接近真理的结论,这也是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
韩春雨的一句话——“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引发了严重后果,不仅13位中国科学家实名发声,要求启动对韩春雨的学术调查,而且也反映了从“吃瓜群众”到专业人员,再到官员对于科学的误解。
直到现在,韩春雨在回应13位科学家实名宣布无法重复其NgAgo可有效编辑基因的结果时依然认为,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这说明,韩春雨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实验有问题,而是别人的实验有问题。
一项研究和发现不仅要“自证清白”,还要“他证清白”,这是科学研究天然的性质。但是,相当多的人认为,应当对研究结果和涉及的研究人员应用“无罪推定”的法律原则。体现在支持韩春雨的人的话语上便是,“结果重复不出来并不能说明是韩春雨造假。”
这个说法笔者是同意的,但是,结果重复不出来未必是造假,却有可能是结果不正确,无论这种不正确是源自实验错误、观察错误,还是计算错误,但前提是无心,而非有意。只要有错和解释不通,就不是科学,而是非科学,因为科学是可证伪的。因此,“无罪推定”原则只适用于生活,而不适用于科学。
恰恰相反,在科学领域就是要奉行“有罪推定”原则,当然这仅是针对科学研究的结果,而非针对科学家,而且,在学术不端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不应对研究人员“有罪推定”。对科研结果的“有罪推定”与基督教的“原罪理論”相似。
《圣经》中称: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人的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行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罪”在希伯来文中的含义是“矢不中的”,即射箭不中靶标。
从理性上看,“矢不中的”的意义非常适用于科学研究,每项科学研究结果都是“箭”,这支“箭”是否射中了“靶心”,即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是需要质疑的。也就是说,每项研究结果出来后,都需要反复的自证和他证,如果能获得重复性验证,才能认为这支“箭”射中了目标。
卡尔·波普尔在其《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提出了理解科学的理性方式,也就是首先认为所有的科学研究结果都有“原罪”,然后是怀疑和证伪。因为任何研究结果和知识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假说,需要重复验证。
只有可证伪的研究结果才能称为科学结论,反过来说也一样:科学就是那些能够被证伪的理论;那些排除了错误理论之后剩下的学说,才构成科学的内容。反之,如果一项研究结果不具有可检验性,则是非科学。不过,即使那些被排除的理论也具有科学上的意义,因为它们的被证伪可以让后来的科学研究找到正确的方向。
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波普尔说,“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韩春雨的科学研究结果——NgAgo编辑基因有效,如同其他研究结果一样,必然一出现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挑战和质疑,在现阶段只有韩春雨自己能证实,但包括13位科学家在内的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对其结果都不能重复。因而应继续对韩春雨的研究结果证伪或证明下去,直到无可反驳之后,才能证明其是一项科学结果。
尽管一些专业人员认为,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上,但后来的研究人员遵循了理解和认定科学的第一要素——质疑,因而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复,这是专业人员在采用韩春雨的这项研究结果(技术)时必须要做的工作,以验证其是否有效才能决定是否采用。
有人提出不应对韩春雨“有罪推定”,这样的说法除了不了解“有罪推定”是对事不对人外,还因为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因此,对韩春雨的研究结果持续质疑和证伪下去,直到获得最接近真理的结论,这也是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