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背一座学校过雪山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个率真而充满梦想的上海老人。为了西藏墨脱的孩子们,他改变了晚年的生活志向,重新开始了一种意气风发的日子。因为他的多方奔走,一所耗资86万元的希望小学在一个落后封闭的原始村落建立起来,可他却不愿别人张扬他的故事,“我只是想在晚年做一点事情而已,有什么好写的……”
  
  2009年4月,西藏墨脱县背崩乡希望小学的老校长仁青罗布退休了。他与孩子打了33年的交道,但最让他难忘的却是一位远在上海的老人。
  墨脱是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一年封山期长达8个月,几乎与世隔绝。仁青罗布一直盼着公路能尽快修到自己的家乡,可他没有盼来筑路队,却盼来了上海印钞厂离休干部陈正。那一年,是1998年。那一年,陈正78岁。
  背崩乡希望小学是陈正联合单位及同事捐助60万元修建的。11年过去了,如今的这所学校已经成为拥有340名学生,22名老师的完全小学,背崩乡也因此成了墨脱县8个乡中惟一一个完成“普六”教育的乡,也是全县考入内地西藏班学生最多的一所小学。
  “没有陈正老先生和上海印钞厂的支持,我们学校的变化不会这么快。”仁青罗布说。
  
  到西藏寻找“好玩的山”
  
  陈正常说,他和西藏有缘。
  1982年,陈正从上海印钞厂副厂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成了一名享受局级待遇的离休干部。那时,他刚过六十,精力充沛,想好好安排一下自己晚年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由西安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山100座》,书上的山川风景,让他心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陈正晚年最大的心愿,他决定利用退休后的空余时间,去云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还为自己制订了一个旅游计划有生之年,爬100座山,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从此以后,陈正几乎每年都要离开上海几次,去爬几座山。每一次出行,他总是悄悄的,孤身一人,背起行囊就不见了人影。他不让家里人为他送行,也不告知归来的日子。年复一年,家人也都渐渐习惯了他的这种飘忽不定的生活方式。
  1993年,已经爬过77座山的陈正,决定向西藏挺进。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次西藏之行,竟改变了他以后的生活轨迹。
  第一次进藏,陈正就被当地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可他不仅想看看拉萨,还想到更多的地方去看看,寻找一般人没有去过的“好玩的山”。当地老百姓告诉他,墨脱的山好,而且翻过多雄拉山,还可以看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大峡谷呢!陈正决定到墨脱去。
  可是,当他来到多雄拉山脚下准备上山时,却被驻扎在那里的兵站转运站的站长挡住了去路。“山上有野兽,不能去。”站长说。陈正不死心,说可以找个当地人陪他上去。但站长还是一口回绝:“即便不碰到野兽,也会在露宿时冻死,谁会陪你?不行!”
  带着深深的遗憾,陈正踏上了返程的路。途中经过离墨脱最近的一个集镇——林芝县八一镇时,陈正找到了墨脱县驻入一镇办事处,想多打听一点关于墨脱的情况。办事处的同志告诉他,对面的小学里就有一个墨脱班,都是从墨脱过来读书的孩子,他们最清楚那里的情况了。陈正喜出望外,走进了学校。
  墨脱班的学生还真不少,有100多人,分别读不同的年级。虽然他们只是10岁左右的孩子,但看上去都显得饱经风霜。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陈正,他们的家乡墨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因为高山阻隔,那里也很原始,不通公路,贫困落后,连生活物资都十分短缺,上学就更难了。陈正了解到,墨脱县的孩子一般只能念到小学三年级,要想继续“深造”,就必须翻过多雄拉山,来八一镇住读。但是,这座山实在难翻,孩子们一旦出来,往往都要在八一镇住上两、三年,不能回家,一切都要自理。
  在八一镇的所见所闻,让陈正感到心里很沉重,他开始想,应该为墨脱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为了墨脱渴望上学的孩子
  
  回到上海以后,每每看到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们,陈正就会忍不住想到墨脱。当时,孔繁森的事迹正广泛流传,孔繁森关心失学儿童,领养孤儿的故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我也可以去西藏办一所希望小学!哪怕先办几个班。以后再慢慢扩大……”他兴奋起来,似乎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
  “你捐款捐物办希望小学,我们支持,但进藏办学是你这个七十多岁的人可以办的吗?”家里人没有一个支持陈正的。然而,倔强的陈正默默开始了自己的准备行动。
  1996年5月,陈正第二次进藏。这一次,他走了整整一个月,才来到林芝县。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与当地人讨论后,他才发现要在墨脱筹建学校,困难比原来预料的要大得多。从林芝进墨脱没有公路,必须花4天时间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还要穿过泥石流多发的乱石滩和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一包水泥,在上海只卖几十元,而将它背进墨脱,要卖1000元。因此,同样建一所希望小学,在别处只需几万元,而这里的预算是86万元。
  陈正原想一个人悄悄地做一点事情,用自己的两万元积蓄先建一个村办小学,然后再在亲友中募集资金逐步扩大建校规模。这个想法看来是行不通了。于是,他一个电话打到了上海,将这里的情况向上海印钞厂党委一一汇报,并希望厂里能帮他解决办学所需要的资金。
  上海印钞厂党委书记陆冠华接到电话,心里也不由得沉了一下,因为这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想到已经先行一步的陈正和墨脱渴望知识的孩子,陆书记还是立即做出了决定:这个希望小学一定要办!他代表党委在电话里对陈正说“你大胆签字吧,厂里全力支持您。”短短几天时间,全厂2500多名职工捐款35万元,厂里出资25万元。与此同时,当地教委出资10万元,墨脱县以“以工代资”方式出资16万元。
  最终,上海印钞厂与西藏有关方面达成了在墨脱捐资助学的协议。协议决定将学校建在全县失学儿童最多的背崩乡。背崩乡有2100人,学龄儿童360余人,入学率仅为20%,如果学校建成,就有将近一半的孩子能走进课堂。
  1997年2月5日,上海印钞厂与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在捐资助学协议上正式签字。
  
  在八一镇度过难忘的冬天
  
  协议签订,资金到位,可陈正深知,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开始为再次赴藏做准备到上海回民中学插班学藏语,每天早起勤练登山操,晚上甚至支起帐篷睡在天井里……他还预交了一年的党费,然后去嘉定附近祭扫了父母的坟墓……
  1997年9月,陈正出发了,他决定亲自到墨脱去,亲眼看着希望小学建造起来。此时的墨脱已经大雪封山,但陈正执意要试试。林芝地委领导实在没法阻拦他,只好派出干部和最好的向导为他带路。但第一次进山还是失败了。过了10天,陈正一行再次出发。白雪皑皑,每一步都走得不轻松,几个人一直走到雪深齐胸,向导死死拉住了陈正:“再走下去,遇到雪崩,就没命了。”
  陈正就这样留在了林芝,留在了八一镇。要去墨脱,只有等到来年开春了。 上海印钞厂领导了解情况后,打电话催陈正回沪过年。“资金已经到位,学校也在建造之中,您可以安心了。”但陈正还是在八一镇悄悄住下了,因为他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墨脱人主要讲门巴语,在上海学的藏语不管用,这个冬天要留在这里学门巴语。
  陈正在八一镇的墨脱班找到了几位小老师,跟着他们学门巴语。每到周末,他一走进墨脱班宿舍,孩子们就一起涌到他的身边,常常是陈正说一个汉语的词,孩子们就争着告诉他门巴语怎么讲。门巴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学起来并不轻松。孩子们重复好几遍,陈正才能记住。更多的时候,他们就在一起聊天,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什么都说。那段日子,陈正更多地了解了墨脱的孩子,了解了他们读书的不易。
  墨脱的孩子,有的过了6岁,父母就会将他们放在背篓里,翻山越岭,背到八一镇来上学。墨脱的孩子越来越多,八一镇的学校只得为他们专门开一个班。这些孩子在八一镇一住就是几年,到了暑假也回不去,只有少数父母来八一镇陪陪孩子。
  也有个别大一点儿的孩子一放暑假,就约好一起翻山越岭赶回墨脱。一次,陈正和一个男孩说到了那条进墨脱的必经之路。“猜猜我走几天?我一天就赶回家了。”男孩自豪地说。然后他解释给陈正听:他们几个同学白天拼命赶路,晚上也不休息,打着手电走,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就在山洞里打个瞌睡,起来再赶路!这样一天一夜就赶到家了……
  墨脱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诚恳、质朴和顽强的性格,深深感染了陈正。他和他们无话不谈,成了忘年之交。这种友谊从此便一直陪伴着陈正,即使身在上海,他的心依然留在墨脱。
  
  看着学校一砖一瓦垒砌起来
  
  1998年6月,多雄拉山的冰雪渐渐消融。陈正终于再次等来了出发的日子。林芝地委领导早已被他的精神所感染,索性不再劝阻,而是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民工相陪,再加上通讯员和医生,护送他进山。
  其实,地委领导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墨脱这条路,被称作是“魔鬼的肠子,妖怪的舌头”。即便是藏胞,也将这条路视为畏途,可当时已经78岁的陈正,要走的就是这条路!
  一路艰辛不用多说,陈正抵达墨脱的那天下午的情景,仁青罗布校长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天太阳不是一般的晒。好多人准备背他,他不让背,自己走路下来。”墨脱县一位副县长感叹着说“在墨脱,很少听说有60岁以上的人翻越多雄拉山,而陈老是一位内地人,又是78岁的高龄,能翻越这座雪山,绝对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
  由于千山万水的阻隔,背崩乡完全像是个原始村落。在一封家书中,陈正记录了走进背崩的那段旅程:“第四天,过路尼桥,马尼翁桥和解放大桥,向右一拐,豁然开朗:山顶,背崩瀑布奔腾而下,下面阡陌纵横,层层梯田,田间小径很好走,山边芭蕉掩映。”
  陈正到了背崩乡,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建设中的希望小学。小学建在半山腰,背靠巍巍青山,面朝滚滚的雅鲁藏布江。此时三排石头水泥砌成的校舍,已经初具规模。
  此后三个月,陈正开始了整天忙忙碌碌的日子,一有空就要去看看工程的进度,并再三叮嘱包工队长,千万要讲究质量,不可偷工减料。他发现学校的一些附属设施不完善,立即要求工程负责人改正,并为此徒步入,九个小时去找县长。到后来,工程负责人看到陈正就心里发慌,可陈正却说:“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陈正在背崩期间,仁青罗布校长一直陪伴左右。这位门巴汉子,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墨脱,他心里明白,要改变墨脱落后的现状,就要办学。墨脱孩子每年使用的课本和练习簿,都是他带着学生来回八九天从山外背回来。现在背崩乡将建起一所像模像样的学校,仁青罗布心中的喜悦真是难以形容,他言语不多,但对陈正的尊敬溢于言表。陈正离开墨脱的时候,仁青罗布一直将他送到山外。
  1998年9月1日,上海印钞厂援建背崩乡希望工程竣工典礼隆重举行。80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容纳200多名学生。陈正老人亲自为学校揭牌。此时此刻,他离开上海已经整整一年了。
  
  一个“有点梦想不服老的普通人”
  
  此后几年,陈正又几次进藏。那时,老伴儿还在,他总是想方设法瞒着老伴儿偷偷跑到西藏。“我骗老太婆说去西安,到西安后,向她报了平安,然后直接到新疆,在新疆给她打电话说已经到新疆了,她也无可奈何,后来我在西藏给她打电话,她一听就急了,要到西藏找我,我吓唬她,有高血压病的人不能到西藏,要是来就没命了。”
  2001年,陈正到新疆略纳斯湖,为布尔津一所民族小学捐款两万元,作为学生学费。然后他辗转从柴达木盆地进藏,再次到达林芝。
  在林芝,陈正和骑自行车游历西部的网友“信天谨游”不期而遇。当时“信天谨游”从墨脱县城出来时,多雄拉山已经大雪封山,他只好坐直升机逃了出来,一身泥土,晚上住在林芝地区迎宾馆,同屋的刚好就是来自上海的旅游者陈正。
  在《探险:一位网友的西行笔记》中,“信天谨游”记录了与陈正巧遇的故事。两人相见恨晚,分享了很多旅行的经历。“您岁数大了,出来是很危险的。”信天谨游对陈正说。“这我知道,但生命在于运动呀,四处走走好,再说我也这么大岁数了,也无所谓。”陈正回答。“我们单位在墨脱县背崩乡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我这次来看看。”陈正淡淡地说。
  后来,“信天谨游”才知道陈正为墨脱孩子建希望小学的故事,深深敬佩。受到陈正的感染,“信天谨游”也开始了在西部助学的旅程。
  2006年,陈正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英语,他称自己是“八十五岁学吹打”,希望在这里学好英语,将来再到墨脱背崩乡建一所中学,自己就可以给那里的孩子上英语课了。
  2008年8月,仁青罗布校长到上海参加背崩乡希望小学建校10周年庆祝活动,再次见到陈正老人。得知老人88岁了还在读大学,仁青罗布又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敬佩。
  2009年9月21日,本刊记者拨通了远在上海的陈正老人的电话。“我在上学,还没毕业。我上的是外国语大学,每个礼拜两天课。”陈正老人在电话里高兴地对记者讲着他的近况,“我告诉你,大前年我还到喜马拉雅山大本营,我一个人去的。我就考验一下自己还有多大能耐。”老人说话不紧不慢,口齿清晰,语言低调而简洁。“我是爬山爬惯了的,已经爬了99座山,100座快到了。台湾那个阿里山,我过去没有可能去爬,现在可能了,我准备去爬阿里山。”
  陈正老人自称是一个“有点梦想不服老的普通人”,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还想到南美的委内瑞拉去。“这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想法,去翻译一本书《绿色的宫殿》——Green mension(陈正老人的英语发音很准),然后玩一下,就回来。”
  这位89岁的老人依然在享受着被梦想推着跑的感觉。
其他文献
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何炳武研究员任主编、李巍副研究员任副主编的《中国书法思想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以及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近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陕西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新西部杂志社协办的《中国书法思想史》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吴三大、戴希斌、李志慧、赵熊,王定成,李杰民、薛养贤、吴振锋等专家学者。研讨会上,诸
期刊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  10月18日,在举国上下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蔺店中学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渭南市、临渭区的有关领导、社会同仁和历届校友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蔺店中学建校50华诞。  50年的风雨沧桑,50年的奋斗创业,蔺店中学走过的每一步,都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从建校之初的艰辛创业,到“文革”之后的奋起,从乘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励精图治,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到步
期刊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陕西省旬阳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围绕“四抓”做文章,精心组织,科学安排,认真实施,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抓组织领导,推动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委统一部署,旬阳县人大机关成立了由常委会党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各位党组成员为副组长、机关各工作机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对学习实践活动负总责;从机关各委室
期刊
轩辕酒产自民族圣地华夏龙脉——黄陵,起源于公元前(4826年)华夏开国第一帝——轩辕黄帝时期,距今已有五千余年。据轩辕黄帝撰书《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记载:取生长在高下得宜,上受天阳,下受水阴,而能得“天地之和”的五谷蒸煮发酵,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轩辕酒以华夏始祖文明产物的身份和幽雅细腻、舒怡绝妙的口感流传至今。因其酿造工艺独特复杂,所需原料稀缺,每年只产数千瓶,自
期刊
桥山镇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乡结合部,总面积230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为黄陵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中心地段和黄金地带。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桥山镇严格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凸显特点、打造亮点”的原则,紧紧围绕“富民强镇促和谐,科学发展兴桥山”这一主题,真正
期刊
如今,你要去“李白故里”,那可要看准了。弄不好你要去四川,车子却将你拉到了湖北!  李白有两个故里?是也!  这不,为了此事儿,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还在较着劲儿呢!  “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湖北安陆市的宣传广告每天三次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引起江油人的强烈不满。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和安陆市委宣传部,要求停止该宣传广告,理由是早在2003年,江油
期刊
2009年上半年,陕西省子长县交通局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子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子长县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绩可喜,成效显著——  成功争取到创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交通示范县项目。子长县交通局抓住国家把陕西省定为交通枢纽省的大好机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使得创建省级交通示范县项目在该县安家落户,为子长县交通事
期刊
11月4日上午,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三楼会议室,洋溢着浓浓的乡音与乡情。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全球秦商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陕西商人济济一堂,共商国是,共叙乡情。据悉,这是陕西首次较大规模地邀请遍布海内外的陕属工商界精英、陕商机构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重回故里。  大会开幕后,主持人首先宣读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台湾陕西同乡会荣誉理事长连战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
期刊
审批的是文化大楼,建成的却是住宅大楼,延安民众剧团有关领导为何能有这样通天的本领?而延安宝塔区区委、区政府的10多位官员为何能够住进大楼之中?面对剧团职工的上访,当地政府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自己的错误自己监管”。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有个民众剧团,创作过不少优秀的作品。经过7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民众剧团已经是拥有注册资金344.9万元的专业文艺团体。  日前,本刊接到投诉,称这样一个在延
期刊
这些天,“同×同×”这个句式被多次提及:在人大代表选举上农村人要和城镇人“同票同权”,在死亡赔偿事故上农村人要和城镇人“同命同权”,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临时工要和正式工“同工同酬”等等。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已经敢于直面并且正在努力改善着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不平等。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们期待“同×同×”的公民平等能够继续扩展并且真正落实。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人们热爱平等就像热爱自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