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物联网专业顺应国家产业转型需要而开设,是一种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三证书、四阶段”培养模式的实践为基础,阐述了该模式的含义、实施方法、实施条件,并提出了后续思考的三个问题。该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对探索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证书 四阶段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求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互联互通,进而实现设备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物联网产业在此背景下得到大力发展,而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为适应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部分职业学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条件和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分工要求,中职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向,物联网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岗位较为适合。想要培养出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由于中职开设物联网专业始于2015年,故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参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在物联网专业仍然适用。“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是该思想的具体实践。
一、“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三证书,是指学生通过培养获取三个证书,即中职毕业证书、职业能力证书、专业技能证书。三证书是学生三种能力形成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培养的指挥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生评价围绕三证书的获取开展。中职毕业证反映学生经历了中职阶段的文化素质培养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中职学生经过三年学习达到的最基本要求。职业能力证书是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处理、解决问题六个核心能力的反映,职业能力也被称为职业素质或职业关键能力,是关系学生终生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企业非常重视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这六个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技能证书是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上岗证。物联网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他们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础,才能使他们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的一砖一瓦。
四阶段,是指要使学生获得“三证书”,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的培养。第一阶段,通识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二阶段,行业状况、岗位要求认知;第三阶段,岗位能力培养;第四阶段,岗位适应。
二、“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三证书”的能力分解与课程对接
根据三证书的要求,将其分解为系列能力点,课程的设置必须保证对能力点的全覆盖,体现“证书是导向、能力是本位、课程是保障”的人才培养思想。
(1)中职毕业证书。培养学生具备高中生的文化水平、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讲文明懂礼貌的素养。为保证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与之匹配的四类课程包括:语、数、外等文化基础类课程,电工电子、物联网导论等专业基础和实训类课程,心理健康、体育等健康类课程,公民与法律等德育类课程。
(2)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培养学生六个核心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训练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意识。与课程的对接有两种方法:一是开设针对六个核心能力培养的训练课程,二是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六个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两种方法应结合应用,因为六个核心能力不是独立的,它必须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得到体现才有其价值。
(3)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学生胜任物联网行业某一岗位的能力,重在岗位能力训练,所以课程就是物联网系统安装与调试初级工程师鉴定,课程内容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组织。
2.“四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实施方法
前面根据获取“三证书”要达到的能力要求,我们通过四个阶段的培养来达到,如下表。
以上四个阶段是沿着“打基础→认识企业、了解岗位→培养岗位能力→适应岗位”的路径培养学生,学习场所在学校、企业交叉进行,学生培养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三、“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
1.行业调研是前提
在人才培养前,必须进行物联网行业调研,才能对学生的培养进行正确定位。行业调研后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开设的课程,最后才能根据能力目标和课程设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所以“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前提是行业调研。
2.校企合作是保障
在“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学习场所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切换,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所以校企之间必须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借助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线搭桥与企业合作;另一方面学校能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毕业生;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过程实施规范的管理,不给企业的生产带来负面影响。总之,校企合作必须是双赢的,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热情才能在政府倡导下保持下去。
3.工学结合是必须
“四阶段”是“学→做→学→做”的四个阶段,是工学交叉进行的。在教学时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这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方法都必须做到工学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物联网专业技能要求的人才。
四、“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的思考
笔者学校于2012年与高职院校合作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以“3 2”分段培养模式进行,至今已有一届学生完成了中职阶段的学习,从已实施的“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要达到培养目标还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物联网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职生在企业从事什么岗位,必须通过调研才能定位,定位决定了培养的方向。一般来说,中、高、本要错位,中职生定位于系统安装与调试、高职生定位于系统集成、本科生定位于系统开发。
2.学生的发展与中高职衔接
物联网技术是传感、网络、通信三种技术融合的综合技术,其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学生要发展,学习不能止步于中职,应鼓励学生沿中高职衔接、高本衔接的路径继续上升,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与高职的衔接。
3.师资的要求
要求物联网专业教师定期到物联网企业实践。这不仅可以使教师跟上行业技术的进步,还可以建设与企业技术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共同培养学生打下专业基础和合作基础。
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中职物联网专业 “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三证书 四阶段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求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互联互通,进而实现设备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物联网产业在此背景下得到大力发展,而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为适应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部分职业学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条件和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分工要求,中职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向,物联网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岗位较为适合。想要培养出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由于中职开设物联网专业始于2015年,故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参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在物联网专业仍然适用。“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是该思想的具体实践。
一、“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三证书,是指学生通过培养获取三个证书,即中职毕业证书、职业能力证书、专业技能证书。三证书是学生三种能力形成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培养的指挥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生评价围绕三证书的获取开展。中职毕业证反映学生经历了中职阶段的文化素质培养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中职学生经过三年学习达到的最基本要求。职业能力证书是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处理、解决问题六个核心能力的反映,职业能力也被称为职业素质或职业关键能力,是关系学生终生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企业非常重视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这六个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技能证书是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上岗证。物联网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他们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础,才能使他们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的一砖一瓦。
四阶段,是指要使学生获得“三证书”,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的培养。第一阶段,通识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二阶段,行业状况、岗位要求认知;第三阶段,岗位能力培养;第四阶段,岗位适应。
二、“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三证书”的能力分解与课程对接
根据三证书的要求,将其分解为系列能力点,课程的设置必须保证对能力点的全覆盖,体现“证书是导向、能力是本位、课程是保障”的人才培养思想。
(1)中职毕业证书。培养学生具备高中生的文化水平、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讲文明懂礼貌的素养。为保证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与之匹配的四类课程包括:语、数、外等文化基础类课程,电工电子、物联网导论等专业基础和实训类课程,心理健康、体育等健康类课程,公民与法律等德育类课程。
(2)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培养学生六个核心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训练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意识。与课程的对接有两种方法:一是开设针对六个核心能力培养的训练课程,二是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六个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两种方法应结合应用,因为六个核心能力不是独立的,它必须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得到体现才有其价值。
(3)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学生胜任物联网行业某一岗位的能力,重在岗位能力训练,所以课程就是物联网系统安装与调试初级工程师鉴定,课程内容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组织。
2.“四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实施方法
前面根据获取“三证书”要达到的能力要求,我们通过四个阶段的培养来达到,如下表。
以上四个阶段是沿着“打基础→认识企业、了解岗位→培养岗位能力→适应岗位”的路径培养学生,学习场所在学校、企业交叉进行,学生培养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三、“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
1.行业调研是前提
在人才培养前,必须进行物联网行业调研,才能对学生的培养进行正确定位。行业调研后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开设的课程,最后才能根据能力目标和课程设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所以“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前提是行业调研。
2.校企合作是保障
在“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学习场所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切换,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所以校企之间必须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借助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线搭桥与企业合作;另一方面学校能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毕业生;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过程实施规范的管理,不给企业的生产带来负面影响。总之,校企合作必须是双赢的,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热情才能在政府倡导下保持下去。
3.工学结合是必须
“四阶段”是“学→做→学→做”的四个阶段,是工学交叉进行的。在教学时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这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方法都必须做到工学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物联网专业技能要求的人才。
四、“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的思考
笔者学校于2012年与高职院校合作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以“3 2”分段培养模式进行,至今已有一届学生完成了中职阶段的学习,从已实施的“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要达到培养目标还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物联网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职生在企业从事什么岗位,必须通过调研才能定位,定位决定了培养的方向。一般来说,中、高、本要错位,中职生定位于系统安装与调试、高职生定位于系统集成、本科生定位于系统开发。
2.学生的发展与中高职衔接
物联网技术是传感、网络、通信三种技术融合的综合技术,其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学生要发展,学习不能止步于中职,应鼓励学生沿中高职衔接、高本衔接的路径继续上升,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与高职的衔接。
3.师资的要求
要求物联网专业教师定期到物联网企业实践。这不仅可以使教师跟上行业技术的进步,还可以建设与企业技术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共同培养学生打下专业基础和合作基础。
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中职物联网专业 “三证书、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