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管好“大国粮仓”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586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粮仓是储存粮食的重要场所。中国古人很早便知道:“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储粮仓库的设置与管理。数千年来,中国古人是如何管好“大国粮仓”的·
  历史上最早的“原始粮仓”
  中国粮食储藏的渊源十分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出现了剩余,人类有了长期保存粮食及粮食种子的意识,开始建造储存粮食的设施。中国史前的储粮形式多样,有建于地面上的木舍,也有挖掘于地下的坑穴,还有开凿于壁上的窑洞。经考古发掘,现已发现了一些“原始粮仓”。
  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的“窖穴式”粮仓:在著名的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窖穴,窖穴中尚存有许多已经腐朽的粮食。经专家考证,这些存有粮食的窖穴,就是六七千年前半坡原始氏族公社在地下或半地下挖掘的“窖穴式”粮仓。
  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粮仓: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镇河姆渡村东北,为新石器时代村落的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人员在发掘区发现大片密密麻麻的木桩和纵横交错的木构件,内中还遗有腐烂的稻谷。经专家鉴定,遗址为史前木结构的“干栏式”粮仓。
  古粮仓的建设和类型
  从夏朝、周朝开始,中国古人就认识到储备粮食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西周时期的《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从秦朝开始,自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了一套初具雏形的粮仓体制。汉代承袭秦制,而且农业比秦朝发达,开始更大规模地建仓储粮。秦汉时期形成的粮仓体制,对此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粮仓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得更为系统和完备。
  古代中国的粮仓分为官办粮仓和民办粮仓。其中官办粮仓有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由各级政府机构管理,存粮供皇室需要、朝廷官员俸禄供给,以及供养军队备战迎战。民办粮仓主要有义仓、社仓、预备仓等,由当地社司管理,以备荒年歉收时赈灾备荒、平抑粮价,保证社会稳定。唐代诗人杜甫曾作过一首《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公私粮仓充实繁荣的景象。
  古粮仓的储存技术和管理制度
  中国古粮仓有地下和地上两种。隋唐时期的国家粮仓“含嘉仓”就是著名的地下粮仓,其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有地下圆仓259个,最多时储粮几乎达到全国储粮的一半。含嘉仓的仓身结构非常讲究,口大底小,坑深最深为10米,最浅为6米。土坑挖好后,先用柴火烧烤烘干四壁。粮仓储满后,以席子裹敷谷糠铺于仓口,再用泥土封堵,以防潮、防腐、防虫蛀。到了现代,发掘粮窖时,窖内尚有谷物颗粒清晰可辨,部分粮窖依然坚固不坏。
  地上粮仓的修建主要起始于宋朝。宋朝人对原隋唐时的地下粮仓黎阳仓进行改建,在原来窖藏区内填土夯筑,层层平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大面積基础平面,在此上营建大型土木结构的地上粮仓。黎阳仓的修建,使古代粮仓由地下窖藏为主转入地上仓储为主。
  地上粮仓有平房仓、楼房仓、圆仓等不同形式,选址都在地势较高、阳光充足处。粮仓地下修有排水管道、水井,用以饮用及防火灾。粮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木架结构,仓内地基以三合土夯筑,铺有细沙或白灰,上墁方砖,再用杉木垫底,以防其潮。屋顶开气楼,以透泻汗蒸郁热之气,调节温度和湿度。有的仓内四壁还围置樟木,驱虫防腐,设计得非常符合建筑科学。
  此外,历代封建王朝还制定过一些粮仓管理的条例和制度。如秦代制定了《仓律》,唐代制定了《仓库令》,其条令涉及粮仓建造、仓窖内部防潮保温处理、粮食保存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明确而详细。
  (摘自《科普时报》2020年9月25日)
其他文献
在我居住的小区旁有一条小巷,巷子走到头是家小面馆,老板是个老头儿。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缥缈烟雾,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我看到了人世沧桑。  小面馆没有招牌。清晨,小巷里的人们尚未起身时,小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附近人家的窗台。人们似被香味唤醒,走进小店,坐于桌前,等待著自己一上午的能量。这时,我才想到,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期刊
早前博茨瓦纳当地的研究人员与肉食性动物保护组织、牧民合作,花费4年时间研究了一个课题:在牛的屁股上画眼睛会发生什么·结果令人惊讶:屁股上画有眼睛的牛比没有任何标记的牛活得更久。  他们将同样的实验在象群中进行,也发现屁股上画有眼睛的大象比那些没有任何标记或画有简单交叉标记的大象生存更长久。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发现。它可以利用拟态的概念来进行生存防御,有趣且创新地缓解了当地牧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
期刊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提起清明节,相信很多人脑海中会很有画面感地浮现出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但是随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呈现出一幅生动的
期刊
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了:“磨剪子来—抢菜刀—”那天在小区,忽然间听到这样一声吆喝,感到分外亲切。  小时候在乡下,我们经常听到“磨剪子来—抢菜刀—”的吆喝声。一听到这样的吆喝声,我们就跑到门口去看,大路上走来一人,那人穿着灰不拉叽的衣服,腰里胡乱缠一根黑布带,灰色棉袄像是掉了几颗扣子,胸口那儿半敞着。他戴一顶狗皮帽,狗皮帽耳一边耷拉着,一边贴在帽上;耷拉的帽耳高高吊在头上,随着那人的脚步一走一颠
期刊
与梅派的缘分特别深  2020年4月30日,上海京剧院一场名为《音韵》的主题音乐会在抖音、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和微博进行直播。当96岁的王玉璞出场时,叫好与致敬的“弹幕”瞬间刷屏。  王玉璞身着西装,系着红领带,为京剧演员史依弘奏响了《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折的鼓点。尽管那日的演出没有装扮,但王玉璞依然按照正式舞台演出的版本打了经典的“九锤半”,用跳跃感极强的节奏展现穆桂英思想转变的复杂过程
期刊
一次偶然的采风,我认识了一位资深媒体人,他是某报的总编辑。就在采风的前几天,他写的一篇新闻稿在新媒体平台推送后,获得了10万以上的阅读量。短短几天的接触,他捕捉鲜活素材之準、下笔成稿之快,让同行的作家钦佩不已。在坐车的闲暇,他利用小小的手机,就把捕捉到的新闻信息整理成稿件并发表了。我们和他开玩笑说:“您已经是总编辑了,还这么勤奋,让你们报社的记者情何以堪,总得给他们留一条活路吧。”他笑着说:“我这
期刊
以前遇到一个老人,他每天有大量的時间坐在太阳下,抄着衣袖干坐,时不时擦一下湿润的眼睛。他不与别人说话。人上了年纪以后愿意回忆过去,越是遥远的往事越是难忘,前不久发生的却常常记不起来。他为年轻的自己而感动,为那些纯洁、那些简单、那些不再回返的青春岁月而沉湎。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不断地将往昔片段粘贴起来,拼接成一幅大图,成了很重要的一种工作。老人可能在一生的劳作中使用了太多力气,牙齿也不多了,终于不
期刊
宠物能不能带上火车  除了导盲犬,任何活体动物,包括家禽等,不论体型大小都不能带进车厢。携带部分符合要求的宠物可以办理托运(到车站办理运输,人宠分开)或押运(跟着宠物上行李车,自行看护)。  请注意,会主动攻击伤害人的猛兽、猛禽,如蛇、蝎子、蜈蚣、蜂等动物不能办理铁路托运或押运。  办理宠物托运或押运需准备什么  1.确认宠物的重量。确认猫、狗等宠物重量不超过20千克,否则不能办理。  2.打电话
期刊
读《浮生六记》,甚是有味。一个叫陈芸的可爱女子,一个很有情调的女子,她可以突发奇想,把昆虫做成标本,用细线捆绑在自家盆景的花叶之间,栩栩如生,叹为观止。更为奇特的是,她竟然用扁豆和竹籬笆做了一扇活的屏风,盆中种一些藤本植物,可以在竹屏格上蜿蜒生长。不久,绿意葱茏,使室内绿荫满窗,即使深秋也春意盎然。若将屏风摆于院中,人坐其旁,仿佛身处碧绿的原野,真是妙不可言。  其夫君沈复,亦是一个用创造美来自娱
期刊
四川省遂宁市的刘图耻老人出生于1933年,自退休以来,坚持拾荒,将收集来的矿泉水瓶、废旧报刊等回收所得,尽数用于建立村小学读书室、村卫生室和阅览室,以及救助贫困儿童、残疾老人等。2016年10月,刘图耻入选“中国好人榜”,成为当地尽人皆知的仁义老人。  在刘图耻家楼下的仓库中,堆放着他走街串巷收集来的废旧报纸、矿泉水瓶、旧衣物等。刘图耻有一辆简易的小推车,每到周六,他就会将收来的废旧物品放在推车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