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为主体 落实有效教学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以学生为本”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我们解决了为谁而教和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师教学行为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教学资源
  
  课例展示:“圆的周长”
  首先,对教材资源进行了课时上的调整,将圆周长的学习落实在三个课时中完成。第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发现规律,体会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第二课时,进行知识补充,增加一些圆周率的课外知识,促进学生提升认识;第三课时,结合练习巩固,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提升。其次,根据教材的要求,抓住教学重点落实教学。针对活动体验对学生认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滚圆法”、“绕绳法”,借助图表分析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借助矛盾冲突,因势利导协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再次,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拓展。
  策略分析:
  从上面的课例不难发现,优化教学资源对于落实“以学生为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落实:
  
  1.理解吃透教材,优化教本资源。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地用教材。比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综合性地使用新旧教材,取长补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也可以广泛汲取各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精髓,相互补充,依托教材进行“深加工”。
  
  2.适当增加课时,在“实”字上做好文章。
  新版教材在关注双基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体验,教学容量也相对增加了不少。教师在处理这些教学资源时,又往往受到课时数的限制,只能将教学内容压缩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浅尝辄止,无法得以深入。实质上,教材中很多的内容由于容量大、难度高,是无法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适当增加课时,将容量、难度进行分解,促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汲取课外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内容的编排也正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做到浅显具体、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教学过程
  
  课例展示:“分数除法一”
  教学中,着重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有效学习。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分数除法这一知识点认知的背景。通过复习分数乘以几分之一的乘法练习,引导学生描述分数乘法的意义,促进学生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尝试多种方法,引出数学思考。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比较,将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进行优化,很顺利地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过渡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策略分析:
  在上面课例的教学中,学生在建立认知背景的基础上,经历了“发现与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对于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
  
  1.巧设教学情境,减缓认知坡度。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从教学发展态势和学生认知状态上看,知识的呈现有着时间先后、层次高低的顺序。因此,教学中应将知识呈现依托教学情境,来明晰知识发展的脉络。在低年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形象化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背景;在中高年段,随着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我们可以依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以学科知识点作为背景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2.加强自主探究,体验过程性学习。
  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课堂的主阵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反思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上获得了发展。
  
  3.深化小组合作,在分享中进行思辨。
  合作学习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思维在合作中产生“碰撞”,学生在交往中共同分享信息资源的同时,对问题产生思辨,提升认识。
  关注学生为主体,落实有效教学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新时期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更应该是一种具体的、自觉的教育行为,而且应该内化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富有智慧和生命的事业。
其他文献
众多杂志刊登了大量关于教学情境的文童,对教学情境的作用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教学情境是美丽的鲜花。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
文章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乌鲁木齐市邮政速递物流服务优劣势,探讨影响新疆邮政速递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新疆邮政速递物流业的发展对策,以提升
以新疆乌鲁木齐市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闲置物品二次利用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闲置物品二次利用总体需求较高,各学校缺乏长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丘陵,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海洋资源丰富,其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引进新课,创设了大量的情境,一会儿是课件展示,一会儿是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整堂课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这样的课堂
针对风力发电系统灵活多变的输出特性,论文采用时移ARMA建立了风电发电系统的风速模型,并结合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表征两个风电场风速之间的相关性,完成了风电机组从风能转
为探明荞麦剥壳机工作过程中对剥壳效果影响的主要参数,选取砂盘转速、剥壳间隙、工作面宽度及砂盘粒度为影响因素,分析以上4种因素对剥壳机极限流量的影响,以及砂盘转速对剥
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理解与鼓励学生改变头脑中原有观念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觉得只有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探索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真实性的内涵。近期,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简单的搭配”(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一课,颇觉受益匪浅,下面是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动手感悟,逐步抽象    师:春天到了,咱们要
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下,如何合理地分配供应链的利润来降低VMI实施的风险至关重要,文章引入金融学中常用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期权理论,建立基于期权理论下的零售商和供
自一个多世纪以前卡尔·本茨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安装了内燃机的汽车以来,世界汽车技术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其中一些技术的进步在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如内燃机、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