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亲情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亲情护理,把人文关怀融入到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中,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结果 本组患儿对介入治疗的耐受性较好,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亲情护理深化了从“以患者为中心”到“以家庭为中心”人性化护理的服务理念,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亲情护理
我国是世界上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15~17万先心病新生儿患者,约10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既往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途径,有些先心病需要多次外科手术才能得到根治,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而且外科手术仍有较大的手术风险和较高的死亡率。随着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及器械的不断改进,使先心病介入治疗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效果,而且介入治疗较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不留疤痕、住院时间短及安全性高等优点。现将笔者所在科2009年1月~2011年9月开展的941例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41例患者中,男413例,女528例,年龄9个月~14岁。所有患儿经过临床、心电图、X线胸片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心病,根据年龄大小及能配合手术实施局部麻醉347例,复合麻醉594例。均采用介入封堵治疗方法。其中动脉导管未闭281例,房间隔缺损414例,室间隔缺损246例,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在X线和超声波的引导下,将不同的封堵器通过导管送达异常通道部位,封堵成功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包扎后送回病房观察。
2 亲情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双重术前指导和心理疏导,灵活应用与患儿交流沟通技巧,主动接近患儿,欣赏患儿,恰当地赞扬患儿的优点,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情绪,在生活上关怀体贴,在态度上和蔼可亲,让患儿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爱心,增进同患儿的感情,消除他们的陌生感,减少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防止患儿哭闹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利因素,使患儿逐渐熟悉护士。把胆小爱哭、怕治疗的患儿与勇敢的患儿放在一起,充分利用“同伴效应”鼓励患儿勇敢,使患儿很好地配合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释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过程,介入治疗是微创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高,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使其树立信心,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手术。对于年龄小、不配合的患儿,请麻醉科医生协助麻醉,护士与手术医生一起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原理、手术的优点、手术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讲述同类病种的治疗效果,并解答其提出的问题。
2.1.2 术前准备 术前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作相关实验室检查;双侧腹股沟备皮、碘过敏试验;有的患儿家庭经济条件差,加之患儿体质差易,感冒,入院后科室安排给其擦澡,去除污垢,清洁皮肤;静脉复合麻醉者术前6 h禁食、禁水;确保麻醉安全;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及药品,如除颤仪、呼吸机、吸痰器、临时起搏器等。
2.2 术中护理 调节好室内的温度22 ℃~25 ℃,湿度50%左右;注意患儿保暖;建立静脉通道(一般选左下肢静脉);穿刺成功后给予肝素;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术毕术侧肢体不能弯曲,压迫20~30 min后加压包扎伤口,搬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患儿麻醉清醒前予低流量吸氧,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穿刺点用砂袋压迫6 h,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或血肿、患肢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患肢制动24 h,制动期间做好宣教,运用患儿喜欢的玩具或看图书、讲故事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采用安慰、鼓励、暗示、诱导疗法,消除其烦躁情绪;加强生活护理保持患儿头发及衣裤、床单干燥,在排便后及时更换,防止患儿柔嫩的皮肤受到物理刺激,必要时可使用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患儿出汗多给予温水擦浴,预防受凉,增加舒适度。
2.3.2 饮食护理 患儿完全清醒后可给予试饮水,无呛咳、恶心、呕吐后方可逐渐进食半流食,同时要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减少肾损害。24 h内避免食用冷饮、油腻、产气、产酸等不易消化食物,下床活动后可加强营养,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增加机体抵抗力。
2.3.3 药物治疗 护士操作技术熟练,确保穿刺成功率,以免加重患儿对穿刺的恐惧感,抗凝治疗术后6 h开始,并口服阿司匹林片,预防血栓栓塞,尽早使用激素预防组织水肿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3 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3.1 溶血 封堵器是金属网状结构,高速的血流撞击金属网眼时会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破坏,可能会导致溶血,观察尿液颜色及血常规的变化,给予激素、碳酸氢钠及保护肾功能的药物,必要时输血或者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
3.2 心律失常 术中介入器械触碰心内膜下的左束支、前乳头肌中的左前束支,造影剂的刺激,术后封堵器压迫引起局部组织水肿[2,3]等,术后患者常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房室传导阻滞和(或)束支传导阻滞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术后2~7 d,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4]。需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患者心律、心率变化,定期行心电图检查,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3.3 封堵器脱落 941例患者住院期间经术后复查心脏彩超证实封堵器无移位和脱落,嘱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要告知患儿及家属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等,防止封堵器脱落,待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封堵器后才能运动。
3.4 穿刺部位并发症 包括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肿等,严格掌握术后压迫止血时间,术肢伸直制动24 h,局部用0.5~1.0 kg沙袋压迫4~6 h,避免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悬空失去压迫作用。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更要勤观察,请家长配合看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镇静药或下肢约束,定时检查穿刺口有无渗血和血肿。定时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和皮肤颜色、温度情况,及时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可避免和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5 栓塞 房间隔缺损患儿易发生栓塞,因左右心房压力低,血流缓慢,堵闭器周围内皮细胞未完全覆盖之前极易导致血栓形成;房间隔缺损患儿合并房性心律失常,血液黏滞性高,加之心房内有一异物,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后栓子脱落。因此,术后要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观察患儿术后有无呼吸困难、术侧肢体麻木、疼痛,并鼓励患儿第2天下床活动。
4 出院指导
指导家属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及患儿的自我护理,预防感冒,以免引起咳嗽,导致未粘牢的堵闭器移位或脱落。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劳,患儿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及身体碰撞,防止堵闭器脱落[5]。坚持按时服用阿司匹林抗凝,防止血栓形成,要注意有无皮肤、牙龈出血,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对无自理能力的患儿,要向家属讲明药物作用、服用方法、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叮嘱家属、患儿按医嘱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来院复查。
5 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和基本不留手术瘢痕的优点,且能达到与外科手术治疗相同的疗效,成为患儿的优先选择。亲情护理深化了从“以患者为中心”到“以家庭为中心”人性化护理的服务理念,把人文关怀融入到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中[6]。通过全面深入的沟通交流,增加了患儿及家属在生理、心理上的舒适感,乐观配合手术,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患儿对介入治疗的耐受性,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是保证患儿安全、手术成功及术后康复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杨自容,聂志芬.心脏介入手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3):200-201.
[2] 王玉如,许凤英,翟大玲,等.封堵器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0):1199-1200.
[3] 谢学刚,张玉顺,和旭梅,等.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346-349.
[4] 赵建峰,姚玮,祁国奇.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2):233-236.
[5] 李莉,熊振宇.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院后护理干预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4-65.
[6] 顾沈红,徐美英,陈海勤,等.亲情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1003-1005.
(收稿日期:2011-11-02)
(本文编辑:连胜利)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亲情护理
我国是世界上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15~17万先心病新生儿患者,约10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既往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途径,有些先心病需要多次外科手术才能得到根治,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而且外科手术仍有较大的手术风险和较高的死亡率。随着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及器械的不断改进,使先心病介入治疗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效果,而且介入治疗较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不留疤痕、住院时间短及安全性高等优点。现将笔者所在科2009年1月~2011年9月开展的941例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41例患者中,男413例,女528例,年龄9个月~14岁。所有患儿经过临床、心电图、X线胸片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心病,根据年龄大小及能配合手术实施局部麻醉347例,复合麻醉594例。均采用介入封堵治疗方法。其中动脉导管未闭281例,房间隔缺损414例,室间隔缺损246例,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在X线和超声波的引导下,将不同的封堵器通过导管送达异常通道部位,封堵成功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包扎后送回病房观察。
2 亲情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双重术前指导和心理疏导,灵活应用与患儿交流沟通技巧,主动接近患儿,欣赏患儿,恰当地赞扬患儿的优点,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情绪,在生活上关怀体贴,在态度上和蔼可亲,让患儿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爱心,增进同患儿的感情,消除他们的陌生感,减少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防止患儿哭闹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利因素,使患儿逐渐熟悉护士。把胆小爱哭、怕治疗的患儿与勇敢的患儿放在一起,充分利用“同伴效应”鼓励患儿勇敢,使患儿很好地配合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释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过程,介入治疗是微创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高,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使其树立信心,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手术。对于年龄小、不配合的患儿,请麻醉科医生协助麻醉,护士与手术医生一起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原理、手术的优点、手术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讲述同类病种的治疗效果,并解答其提出的问题。
2.1.2 术前准备 术前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作相关实验室检查;双侧腹股沟备皮、碘过敏试验;有的患儿家庭经济条件差,加之患儿体质差易,感冒,入院后科室安排给其擦澡,去除污垢,清洁皮肤;静脉复合麻醉者术前6 h禁食、禁水;确保麻醉安全;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及药品,如除颤仪、呼吸机、吸痰器、临时起搏器等。
2.2 术中护理 调节好室内的温度22 ℃~25 ℃,湿度50%左右;注意患儿保暖;建立静脉通道(一般选左下肢静脉);穿刺成功后给予肝素;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术毕术侧肢体不能弯曲,压迫20~30 min后加压包扎伤口,搬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患儿麻醉清醒前予低流量吸氧,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穿刺点用砂袋压迫6 h,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或血肿、患肢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患肢制动24 h,制动期间做好宣教,运用患儿喜欢的玩具或看图书、讲故事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采用安慰、鼓励、暗示、诱导疗法,消除其烦躁情绪;加强生活护理保持患儿头发及衣裤、床单干燥,在排便后及时更换,防止患儿柔嫩的皮肤受到物理刺激,必要时可使用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患儿出汗多给予温水擦浴,预防受凉,增加舒适度。
2.3.2 饮食护理 患儿完全清醒后可给予试饮水,无呛咳、恶心、呕吐后方可逐渐进食半流食,同时要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减少肾损害。24 h内避免食用冷饮、油腻、产气、产酸等不易消化食物,下床活动后可加强营养,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增加机体抵抗力。
2.3.3 药物治疗 护士操作技术熟练,确保穿刺成功率,以免加重患儿对穿刺的恐惧感,抗凝治疗术后6 h开始,并口服阿司匹林片,预防血栓栓塞,尽早使用激素预防组织水肿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3 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3.1 溶血 封堵器是金属网状结构,高速的血流撞击金属网眼时会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破坏,可能会导致溶血,观察尿液颜色及血常规的变化,给予激素、碳酸氢钠及保护肾功能的药物,必要时输血或者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
3.2 心律失常 术中介入器械触碰心内膜下的左束支、前乳头肌中的左前束支,造影剂的刺激,术后封堵器压迫引起局部组织水肿[2,3]等,术后患者常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房室传导阻滞和(或)束支传导阻滞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术后2~7 d,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4]。需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患者心律、心率变化,定期行心电图检查,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3.3 封堵器脱落 941例患者住院期间经术后复查心脏彩超证实封堵器无移位和脱落,嘱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要告知患儿及家属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等,防止封堵器脱落,待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封堵器后才能运动。
3.4 穿刺部位并发症 包括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肿等,严格掌握术后压迫止血时间,术肢伸直制动24 h,局部用0.5~1.0 kg沙袋压迫4~6 h,避免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悬空失去压迫作用。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更要勤观察,请家长配合看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镇静药或下肢约束,定时检查穿刺口有无渗血和血肿。定时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和皮肤颜色、温度情况,及时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可避免和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5 栓塞 房间隔缺损患儿易发生栓塞,因左右心房压力低,血流缓慢,堵闭器周围内皮细胞未完全覆盖之前极易导致血栓形成;房间隔缺损患儿合并房性心律失常,血液黏滞性高,加之心房内有一异物,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后栓子脱落。因此,术后要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观察患儿术后有无呼吸困难、术侧肢体麻木、疼痛,并鼓励患儿第2天下床活动。
4 出院指导
指导家属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及患儿的自我护理,预防感冒,以免引起咳嗽,导致未粘牢的堵闭器移位或脱落。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劳,患儿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及身体碰撞,防止堵闭器脱落[5]。坚持按时服用阿司匹林抗凝,防止血栓形成,要注意有无皮肤、牙龈出血,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对无自理能力的患儿,要向家属讲明药物作用、服用方法、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叮嘱家属、患儿按医嘱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来院复查。
5 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和基本不留手术瘢痕的优点,且能达到与外科手术治疗相同的疗效,成为患儿的优先选择。亲情护理深化了从“以患者为中心”到“以家庭为中心”人性化护理的服务理念,把人文关怀融入到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中[6]。通过全面深入的沟通交流,增加了患儿及家属在生理、心理上的舒适感,乐观配合手术,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患儿对介入治疗的耐受性,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是保证患儿安全、手术成功及术后康复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杨自容,聂志芬.心脏介入手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3):200-201.
[2] 王玉如,许凤英,翟大玲,等.封堵器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0):1199-1200.
[3] 谢学刚,张玉顺,和旭梅,等.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346-349.
[4] 赵建峰,姚玮,祁国奇.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2):233-236.
[5] 李莉,熊振宇.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院后护理干预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4-65.
[6] 顾沈红,徐美英,陈海勤,等.亲情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1003-1005.
(收稿日期:2011-11-02)
(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