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推进生态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研究

来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gu8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劳动使人成为真正的人[1]。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践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理念和精神。先后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为加强劳动教育构建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实践格局。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及统筹性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中学生态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从整体视域把握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要求,激发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其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的养成。
  一、加强建设生态实践教育基地的原因透析
  新课程改革后,学校、社会对劳动教育愈加重视。因此,教育手段必然要顺应利益相关者对教育产品的要求而进行革新,否则就难以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生态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机载体,依托于生态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新时代劳动意识、责任担当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适当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观念及劳动品质的目的。
  (一)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
  我国一贯重视劳动教育,在1950年的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就重点研究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的问题。以生活教育理论反思和审视当下的劳动教育,其普遍问题在于:仅将劳动异化为谋生性的生产、惩罚性的手段、技术性的训练,这是在单向度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比如,劳动教育课程在理论上是抽象的,在实践上是虚拟的;在概念上是强调的,在实践上是弱化的;在名义上是强化的,在课程上是淡化的,并没有形成完整学段链条。因此,难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验人的尊严与荣誉,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最终走向狭隘的利已。
  (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建设需求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挑战,劳动教育不能仅侧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应该将生态教育纳入其中,通过建设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实践舞台,进而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情感态度的培育,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意义感的获得。
  (三)建设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的现实意义
  劳动教育是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教育学生知行合一,同时明理、知事、育德,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環,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对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对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还能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增进体能训练,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
  陶行知先生立足中国现实国情,辩证吸纳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所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其有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等维度的具体主张。具体而言,“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和“教行合一”,强调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客观对象,都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科学地感知世界、认识世界,鼓励受教育者勤于实践,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学好本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始终强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要求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努力消除固有的轻视劳动的观念,极大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范围。我国教育方针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实际相结合,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生活教育理论”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要推进生态实践教育基地内涵式发展,需要将生活教育理论引入生态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并进行系统科学的构建。
  三、生活教育理论下生态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受什么样的教育”。《纲要》明确规定,要推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场所,逐步建成完备的劳动技术实践教室和实训基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的本质在“育”上,如果只劳不教,片面的理解劳动教育,而不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行教育,只会使学校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验劳动的综合育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2]。劳动教育是必须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场景来实现劳动育人的根本目的,在推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基本劳动素养,又需借助新型劳动技艺知识来完成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相关的教学任务。不仅如此,在建设生态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其主体内容——劳动教育的特殊性,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教行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涵之一。提倡学生勤于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参与劳动的基本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才能实现劳动知识的内容化和劳动能力的外化。因此,学校要结合校情,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必备知识和关键技能,从而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二)适应性原则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主体性和主导型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造成有效课程的难以开展,而在劳动教育这一模块中,这种交互作用就更加趋于明显。在具体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有效互动是促进教学行为开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在生活教育场域中,劳动教育授课教师要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与心理特征和知识与技能水平,整体把握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生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现劳动智慧的生成和审美境界的提升。   (三)开放性原则
  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的主体内容——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开放的性质。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教育媒介是开放的。要着力改变劳动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现实局面,灵活管理教学活动和学生实践操作活动。要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教育主体是开放多元、兼容并包的。要把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对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新的思路,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通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劳动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独特的精神体验。
  (四)安全性原则
  生态教育实践基地肯定了学生自主实践这一特殊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但由此也使得劳动过程有工具、材料、设备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定每个实践项目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和应急措施,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自觉穿戴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树立劳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推进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
  2020年7月9日,教育部印发的《纲要》中明确规定,要推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学习、生活有关场所,逐步建好配齐劳动技术实践教室、实训基地,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回归劳动教育的生活力、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生态实践基地多元化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劳动教育的生活力,植入价值内核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离不开劳动,而劳动需介乎外力(工具)来改造世界”,强调生活教育的落脚点是获得具有综合价值的生活力。这就要求使劳动教育要抽身于“符号世界”转向“意蕴世界”,探寻其价值内核。生活力下的教育并不只是劳动,更是通过劳动这个行为来传递育人的意蕴和价值,劳动只是一种外显的手段。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劳动教育价值的塑造和强化,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独有体验,感悟自然界的“真善美”,摒弃不合时宜的劳动教育观念,内化自身内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上实现共生和超越。
  (二)建强配齐师资队伍,提供组织保障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大多数学校聘任学校生物老师担任劳动教育课兼职教师,联合班主任组织各班级成立劳动教育实践探究兴趣小组,并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技术教育资源,但也存在者兼职教师专业性不强、育人实效欠佳的问题。因此,需通过开展定期的在职培训、引进劳动教育人才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校级劳动课专职教师队伍。不仅如此,学校要着力构建相关制度,努力实现专职劳动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实课程资源
  劳动教育课程是一种不同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且具有一定目的性、计划性的教育活动。自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来,虽然各地统筹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各地劳动教育基础和成效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应科学定位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对应相关文件和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努力挖掘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的内容,不断充实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具体而言,学校应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确定下来,并通过生態实践基地加以实践。以动手能力培育为重点,依据不同的学段和课程内容,将劳动教育课分为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植物栽培等简单知识的基础型课程、开展主题教育和班团队活动的自主型课程,以及完成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型课程(见下图1)。比如,在基础型课程中开设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课程,将生物与化学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既重视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相关知识的教导,又加强生物与化学学科知识学习,在增强课程综合性的基础上加强劳动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和知识技能过程中,领悟劳动教育的内核价值和意义。
  (四)加强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管理,生发育人实效
  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事物,涉及多方主体、多个环节。以教育管理为例,劳动教育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劳教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提问和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独立地工作和学习。教师不仅要处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之间的关系,而且要通过实践能力的科学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良好习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相应的基础。
  (五)做好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的展示评价,持续改进基地建设
  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3]。积极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作用,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于基地建设的改进,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性。同时,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来展评劳动成果,既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用现场实例促进操作的成功,也可在实践结束后进行,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巩固所学知识,也进一步帮助教师反思和审视前期教学、管理的不足,强化和改进劳动教育课程授课思路及基地的建设思路。
  结语
  劳动教育课程是具有教育性的劳动活动[4]。马克思说:“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5]。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契合新时代中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和劳动教育需要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聚焦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核心素养,遵循实践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挖掘劳动教育的生活力,建强配齐师资队伍,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做好生态实践教育基地的展示评价。依托于生态实践教育基地的有序建设和劳动课程的循序推进,弥补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在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暴露了教育发展的种种问题。例如:教育体制、教师素质,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等诸多问题。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至沓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如何冷静下来,将教育发展成为真正对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业,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老君台小学对此进行了深入了研究,以“老子文化”为基
期刊
朱光潜说:“文学是人生的艺术化。”文学流派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文学流派与创作方法,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同一流派的作家往往采用同一种创作方法来反映现实,不同流派的作家则往往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来反映现实。  而“举重若轻”手法,在古今文学流派文学创作中却总被提及。  “举重若轻”,意思是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出处】清·赵翼《瓯北
期刊
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图象语言和符号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的世界。数学符号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提出以下要求:“能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
期刊
有人说过:只有在英国生活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足球才是渗入在英国人生活、思维各个方面的文化。贝克汉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足球渗透在我们的文化里,存在于我们的DNA之中。从我们降生到这世界上,足球就和我们在一起,永远不分离。”的确如此,英国民众对足球的热爱达到了痴狂的地步。无论在伦敦、曼彻斯特还是在莱斯特城,比赛的日子总能点燃整座城市的热情。球迷们穿上自己支持的球队队服,戴着绣有自己球队标
期刊
引言  小学生语文课本中,看图写话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十分重要。学好看图写话,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另外,看图写话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图画所表达出来的不同含义,让学生练习各种各样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以此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目前,在看图写话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改正和完善。我们教师应该结合于现
期刊
随着“全科阅读”这一新兴理念深入人心,我校推行“全科阅读教学”已经一年多了,结合这一过程及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这是一段举步维艰的路程。各学科老师的认识与落实情况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老师缺乏明晰的理解与科学的操作。“全科阅读教学”在认识和落实上存在误区或困惑。  一、认识的偏颇  1.“全科阅读”的目标、意义、价值不明确。  随着教学理念的深入以及对中高考试题的解读,大部分教师对“全科阅读”
期刊
1寻找契合点,探索体育课程前景  宁波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后续文本统称宁波世外)爱运动和能共处的培养目标是体育学科最需要体现的地方,也凸显出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较高。学校要求通过体育课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体育意识;课程讲究课堂趣味高效,主打团队合作运动,让学生在各类体育运动中获得运动常识、运动习惯、运动技能和运动品质。  2结合新课标,建立体育课程目标  宁波世外体育
期刊
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加快与基础教育学校各工作层面融合的步伐。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校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快信息的交换和传播,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提升学校管理质量,成为基层中小学管理者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学校信息化工作正在成为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以及服务管理的重要途经。做好应用普及、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更加充分地发挥数字平台在
期刊
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期且连贯的过程,而这些思维要素散落在教学内容当中,加之传统课时的安排,给实际教学带来困难。UbD理念就要求我们在单元设计时紧紧围绕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一个主题或一个系列活动中将学生的科学思维落到实处,达成生成科学思维的终极目标。  “通过设计促进理解”(understandingbyde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密切关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各级学校需要强化综合实施,可以采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方式来建设与推行新时代劳动教育。然而现如今学校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并不重视,如何为学生渗透劳动教育,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一项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应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更应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与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