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反观当下课文教学现状,却仍存在着无法把握“精”、“略”之度的问题。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教学的航标要更多地指向于“怎么写的”,而非“写了什么”。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如何做到“精”和“略”。
1 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1 起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起点。如今的阅读教学是需要人性化的教学。课堂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的交织。读文是感悟的先驱,只有读才能品,才会有悟。我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精读,这次读就要带着问题去读。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1.2 教师的提问要善于唤起学生的疑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循着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老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想象体验,逐个解决。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既能进一步摸清学情,也能找到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突破口。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怎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的问题十分简单,一点就通。像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当场解决。二是学生的问题即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直奔教学主题。三是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次生问题,只要将重点弄明白,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搁置。四是学生的提问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师可以事后单独和学生探讨。
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能够分清主次,采取先具体后抽象的顺序来解决问题,以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2 品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
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接着就要对课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
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3 加强课堂小练笔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看出,读写结合的重要性由来已久,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结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做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文本内容中的扩散点、闪光点,让学生以此为素材进行课堂内小练笔,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1 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1 起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起点。如今的阅读教学是需要人性化的教学。课堂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的交织。读文是感悟的先驱,只有读才能品,才会有悟。我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精读,这次读就要带着问题去读。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1.2 教师的提问要善于唤起学生的疑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循着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老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想象体验,逐个解决。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既能进一步摸清学情,也能找到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突破口。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怎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的问题十分简单,一点就通。像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当场解决。二是学生的问题即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直奔教学主题。三是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次生问题,只要将重点弄明白,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搁置。四是学生的提问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师可以事后单独和学生探讨。
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能够分清主次,采取先具体后抽象的顺序来解决问题,以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2 品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
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接着就要对课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
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3 加强课堂小练笔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看出,读写结合的重要性由来已久,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结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做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文本内容中的扩散点、闪光点,让学生以此为素材进行课堂内小练笔,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