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转变了教学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已开始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与创新思维。
一、丰富的审美想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源泉
所谓审美想象,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象,引起审美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联想而造出新的形象,审美想象就是想象的特殊类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传统的思维主要是接受式记忆,很少有审美想象,所以学生没有兴趣,失去激情,容易忘记所学内容,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不下半点景观。所以,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有审美想象来加强记忆与联想。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描绘父亲越过栅栏,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情景,若学生心中具有审美的想象,不难想象这是一幅父爱的图画,不难进入画的意境之中,不难想象父亲的年老体衰、脚步不便、走路蹒跚,对父爱的体会更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要。学生若是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就会使学习兴趣提高,是提高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两句名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用审美的眼光去想象,简直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好像用素描的线条勾画出的景物的基本形态。我们可以想象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余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心如水流在不停地跃动,之后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的意境用笔描画出来,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把自己和诗中事物融为一体,这又是一种更高的品德境界。
二、创新思维是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之上的自我超越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包括幻想和联想)。它是人们结合以往经过头脑加工改造,创构新形象或新事物的关键。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不是凭空说教。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新课改中,学生是知识的解决者,老师是引导者,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思维,在发现式学习的基础上更深一层。
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在多向发散、比较、超常的创新思维过程中,形成并产生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构思、别出心裁的创意,获得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论。爱因斯坦说:“人是靠大脑思维的。人的大脑中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1997年获诺贝尔奖的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若是别人的成果我们能合理并有效利用的话,那么,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目的。
锻炼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必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新奇的效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比如在写作中抓住某个主题来创造,作为一般思维,基本能预测他们的创作方向和终极目标,倘若能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突破陈规,突破思维受限的界线,越过界线展示自己鲜活独特的思维方式,达到了思维方式的飞跃,学生的创作就是一支鲜活的奇葩。要促使思维超越自我,就必须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551800贵州省金沙县大田中学)
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与创新思维。
一、丰富的审美想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源泉
所谓审美想象,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象,引起审美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联想而造出新的形象,审美想象就是想象的特殊类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传统的思维主要是接受式记忆,很少有审美想象,所以学生没有兴趣,失去激情,容易忘记所学内容,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不下半点景观。所以,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有审美想象来加强记忆与联想。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描绘父亲越过栅栏,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情景,若学生心中具有审美的想象,不难想象这是一幅父爱的图画,不难进入画的意境之中,不难想象父亲的年老体衰、脚步不便、走路蹒跚,对父爱的体会更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要。学生若是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就会使学习兴趣提高,是提高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两句名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用审美的眼光去想象,简直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好像用素描的线条勾画出的景物的基本形态。我们可以想象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余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心如水流在不停地跃动,之后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的意境用笔描画出来,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把自己和诗中事物融为一体,这又是一种更高的品德境界。
二、创新思维是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之上的自我超越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包括幻想和联想)。它是人们结合以往经过头脑加工改造,创构新形象或新事物的关键。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不是凭空说教。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新课改中,学生是知识的解决者,老师是引导者,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思维,在发现式学习的基础上更深一层。
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在多向发散、比较、超常的创新思维过程中,形成并产生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构思、别出心裁的创意,获得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论。爱因斯坦说:“人是靠大脑思维的。人的大脑中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1997年获诺贝尔奖的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若是别人的成果我们能合理并有效利用的话,那么,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目的。
锻炼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必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新奇的效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比如在写作中抓住某个主题来创造,作为一般思维,基本能预测他们的创作方向和终极目标,倘若能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突破陈规,突破思维受限的界线,越过界线展示自己鲜活独特的思维方式,达到了思维方式的飞跃,学生的创作就是一支鲜活的奇葩。要促使思维超越自我,就必须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551800贵州省金沙县大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