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选用抗旱作物和品种。不同作物和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对水分的需求量和利用率往往差别很大。抗旱作物(或品种)多具有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皮厚、气孔小、呼吸强度小及蒸腾作用弱等特点,能较好地适应缺水少肥的旱地环境。因此,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年份,要注意选用抗旱、耐旱的作物和品种,以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2.抗旱锻炼。 在作物播种前,用一定量的水分三次拌入种子。每次加水后,要先经过一定时间的吸收,然后在15~20℃条件下风干到原来的重量,这样做可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
3.合理深耕。俗话说:“深耕一寸土,能耐十天旱。”深耕(耕深在22厘米以上)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增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
4.浅耕灭茬。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浅耕,粉碎作物根茬,疏松表层土壤,破除板结。可减少蒸发,保蓄水分,并能消灭田间杂草和害虫。
5.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另外,增施磷、钾肥和硼、铜等微量元素,也能起到抗旱、增产的作用。
6.改进灌溉方式。 (1)大畦改小畦。即长改短、宽改窄,这样可使水流加快,有利于节水、省时。(2)小水汇大流。即在水量较小时,为减少渠道渗漏,加快水流速度,可以采取群井汇流的办法,往一个渠道里集中送水,以扩大浇地范围,提高灌溉效率。(3)浇水留地头。即当水浇到畦长的70%~80%时,就改浇另一畦。这样不仅可防止畦端积水和水流失,还可节约用水20%左右。
7.浇好关键水。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不同。不同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不同,禾本科作物有两个临界期,即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蜡熟末期。大豆的水分临界期,是花芽分化至开花期,棉花是花铃期和盛花期。生产上,在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应及时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水源不足时,则应首先保证作物临界期需水,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2.抗旱锻炼。 在作物播种前,用一定量的水分三次拌入种子。每次加水后,要先经过一定时间的吸收,然后在15~20℃条件下风干到原来的重量,这样做可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
3.合理深耕。俗话说:“深耕一寸土,能耐十天旱。”深耕(耕深在22厘米以上)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增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
4.浅耕灭茬。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浅耕,粉碎作物根茬,疏松表层土壤,破除板结。可减少蒸发,保蓄水分,并能消灭田间杂草和害虫。
5.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另外,增施磷、钾肥和硼、铜等微量元素,也能起到抗旱、增产的作用。
6.改进灌溉方式。 (1)大畦改小畦。即长改短、宽改窄,这样可使水流加快,有利于节水、省时。(2)小水汇大流。即在水量较小时,为减少渠道渗漏,加快水流速度,可以采取群井汇流的办法,往一个渠道里集中送水,以扩大浇地范围,提高灌溉效率。(3)浇水留地头。即当水浇到畦长的70%~80%时,就改浇另一畦。这样不仅可防止畦端积水和水流失,还可节约用水20%左右。
7.浇好关键水。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不同。不同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不同,禾本科作物有两个临界期,即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蜡熟末期。大豆的水分临界期,是花芽分化至开花期,棉花是花铃期和盛花期。生产上,在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应及时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水源不足时,则应首先保证作物临界期需水,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