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宾”故事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南边翠花胡同西段,有一家门面不大的“悦宾”饭馆。它是中国第一家个体开办的饭馆。开办这家饭馆的郭培基、刘桂仙夫妇,同它一起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直以来,悦宾饭馆与它的主人深受社会的关注。在这里,郭培基刘桂仙夫妇讲述了他们的“悦宾”故事,让我们感知改革开放的细节,听到时代中国前进的脚步声。
  
  悦宾悦仙 胡同翠花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寻访翠花胡同,寻访这里的“翠花”——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的主人——郭培基与刘桂仙夫妇,一对年过七十慈祥和蔼的老人。
  上世纪80年代,他们开办了这家“悦宾”饭馆,成为中国最早涉足餐饮服务行业个体经营的“第一个吃螃蟹者”。算起来,这家饭店已开办了28年,从四张桌子和狭小的店面起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这里食客如云,应接不暇,是美食家向往的胜地。
  从繁华的王府井步行街往北,经过灯市口和涵芬楼,翠花胡同温馨地出现在我的眼帘,透着古老而朴素的气息。翠花胡同是孙中山先生创办国民党北京党部的地方,充满着闲适而清雅的生活情味。行走在翠花胡同,我想起了一句歌词:“翠花,上酸菜!”
  一到翠花胡同,我就找名店 “悦宾”,一个供应美食的地方。它不在胡同的主街,却隐在小小的弄堂里。饭店门上挂着红灯笼,与红色的门一起,洋溢着喜悦欢愉的气息。红色灯箱上的黄字“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透出“悦宾”饭馆非同寻常的历史。
  翠花胡同里,除了“悦宾”,还有“悦仙”。看似两店,实为一家。“悦宾”和“悦仙”这两个店名,是北京的文物专家、美食家王世襄题的。王世襄专门写了两副藏头联:“悦我皆因风味好,宾归端赖色颜和”、“举杯皆喜悦,到此即神仙”。“悦宾”、“悦仙”,非同凡响。
  悦宾饭馆食客盈门。郭培基笑容可掬、和颜悦色地招呼宾客,去“悦宾”赶不上趟,可以到胡同里的“悦仙”美食,“那也是我们开的。”记者向郭培基表明了采访意图。郭培基很高兴,但我来得不凑巧,正是“悦宾”最忙的时刻,环境嘈杂容易打扰,约定次日早晨店里还未开门,人也空闲最为合适。次日清晨,我又走进了翠花胡同,郭培基早就在“悦宾”门口等我,把我引进“悦仙美食”内室,递上一杯茶。说是接受采访,其实是闲聊茶话,轻松随和,非常融洽,两人仿佛成了忘年。
  郭培基今年75岁,但看起来满面红润,一派和蔼,在我的感觉中好像年轻10岁。他的老家在河北农村,上世纪50年代,20几岁的他就到北京城里打工,参加过有关速成培训,当上了炊事员,成了一名厨师,后来被北京饭店招收。北京饭店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厨,广东的、四川的、山西的,在郭培基的眼里,都是顶级的高手,他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博采众长,厨艺更精,烹饪水平也更高了。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巧,能得心应手地做出一系列拿手好菜。他所做的菜品,得到了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的好评,胡厥文、荣毅仁等同志也非常喜欢吃他所做的菜。
  郭培基的老伴叫刘桂仙,生于河北农村,初识文字,进京后曾在华侨大厦工作,然后又在文化部机关食堂和环保所幼儿园当厨师,再加上名厨丈夫的熏染,经常在家做菜接待宾客,同样做得一手好菜。郭老先生感念妻子的贤惠,说这店全是妻子开的,而他自己还是放不下北京饭店的工作。刘桂仙内外打理实在辛苦,但她感到很充实、很愉快。现在许多食客上“悦宾”、“悦仙”就餐,都说到“老太太”那里、到“老头子”那里,“老太太”和“老头子”,成了“悦宾”、“悦仙”的代名词。
  
  
  脱贫致富 正遇潮头
  
  老两口做得拿手好菜,自然而然地有了开饭馆的念头。郭培基说,开店的想法,就是要摆脱贫穷。尽管当时郭培基的工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家庭生活开支还是捉襟见肘。几个孩子,老大是知青,老二、老三在家待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花钱,于是他们想开一个饭馆,希望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挣点钱贴补家用。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自50年代公私合营之后,城市里尤其是北京的商业都合作化,走人民公社的道路,一切都是国营的,没有私营的。到了1979年,中国开始新的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农民了,地富反坏右摘帽了,‘两个凡是’被否定了,国家真正地改革开放了。”
  “我开店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是适在其时的。我开店的时候,在1980年。”郭培基告诉记者,当时上海静安寺附近开了一个“味美馆”,20多平方,4张桌子,16个座位,但开张不久就夭折了;继而上海“下只角”地方又开办了“长短亭”饺子摊,“长短亭,有意思!政策好,摊子的经营就长,政策不支持,摊子就短命”,开了四个月,“长短亭”也停业了。“我与妻子一商量,决定要在北京开一家饭馆。北京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这改革开放的政策到底如何,还是要通过实践标准来检验。因此,我想,不叫‘长短亭’,叫‘长长看’,‘尝尝看’,勇敢地尝试,用北京话来说,就是走着瞧;‘瞧’是不行的,关键是在‘走’。”
  在当时,郭培基也想到,开店会有类似“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结果,“要是在文化革命那时候,是要挨批挨斗甚至坐牢的。但我仔细一想,目前国家已经开放了,文化革命都否定了,‘两个凡是’也否定了。改革开放政策不可阻挡,于是我们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郭培基说。
  “这个饭馆是我妻子开的,应该说是‘先斩后奏’,先开店,后拿执照。”郭培基说,老伴性子急,开饭馆念头一萌芽,就抑制不住了,立即让儿子写申请书,自己拿着到干面胡同东城区工商局去跑执照。 工商局的干部不同意,说上面没有政策,不敢贸然决定。但刘桂仙还继续在那里泡“蘑菇”,说开饭馆能解决子女就业,能为国家交税等,“工商局干部终于说讨论讨论”,等了21天后,来了通知:“你先把饭馆开起来再说,执照再补发。”
  郭培基一家的住所是个四合院,有三间房子,他们花光了积蓄,还借了500多块钱,先腾出一间做店面,另外加建了一个小厨房,买了锅碗盆瓢、桌椅板凳和一个二手冰箱。店堂里面放上四张小桌,可以坐二十多个顾客。开业那天,他们先到集市上买了4只鸭子,奉上了一系列鸭子菜,香酥鸭、麻辣鸭、炒鸭杂,到了中午时分,卖了50块钱,然后又去菜场再买了7只鸭子,到晚上全部卖完了,所得的收入等于老郭一个月的工资!回忆当时情景,郭培基说,饭馆开张之日,翠花胡同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经营。平时老伴刘桂仙打理“悦宾”事务,忙的时候,郭培基请个假,凑个手,因为是首家个体饭馆,这里饭菜美味地道,价格实惠。 “在这里吃便宜”,郭培基说,“80年代,到北京饭店去吃,要40块钱,在这里吃,一块钱,实惠,三毛九一瓶啤酒,五角六一碗炒肉丝,豆腐才一角二呢。”这里吸引了许多顾客就餐,店里坐不下,顾客就在店外排队等号,要一号二号地叫。
  有一次,郭培基向一位顾客说起为什么要开饭馆,打算怎样开,怎样发展,不想对方是个记者,第二天报纸上登出来了,其他的报纸也接二连三地进行了报道,广播电台一天播三次,“在北京生活的外国人也知道了,中国改革开放了,允许私人经营了,都要过来体验体验,果然吃得实惠,吃了还再来。美国大使馆的人来,我也收十块钱一位,他们吃得很愉快,美国人还专门画了一张路线图,向周围的各国同行介绍,有一天,来了日本《每日新闻》的三位记者,当时店里的菜与肉都没有了,他们比划着等我的饭菜,我赶紧到邻居那里借了几碗面粉,擀了面,他们吃得很有滋味。旁边几位美国合众社的记者说,‘我们可以在三天之内,让你的饭馆传遍整个地球!’果然,第二天美国报纸发出来了,他们拿来给我看。哎哟,效率真快。”
  
  悦宾饭馆开张的时候,国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粮油什么的都得凭票供应,报纸上一报道,有人就直接把粮本儿送过来,工商局的干部把所有供货渠道还有其他环节关系都帮忙打通了。
  
  领导拜年 十面来风
  
  关于“悦宾”的报道多了,“悦宾”也出名了,但是对它的批判也接踵而来。
  “也有反对面啊!当时我的孩子在学校里读书,平时许多同学都到我家来玩,一起做作业什么的,后来不来了,原来他们的家长说,某某开饭馆,是搞资本主义复辟;我走在路上,人家指着我嘀嘀咕咕,‘这个人就是开饭馆的,是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急先锋,以后肯定怎样怎样……’,我听了心烦。有一天上班的时候,在同事手中看到一张报纸,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社会主义社会私人买卖不伦不类’,实际上就是点我的名批判。我想,当时开店受人议论,也是正常的,从50年代到文化革命,一贯性地反对‘资本主义’。我能自我安慰,我是什么,草头百姓一个,反正是上面政策准许的,上面是党的领导,如果政策改变了,不让我干,我还在饭店里做厨师,孩子照样能找工作。
  “我的饭馆是10月份开的,很快地春节到了。没想到,我小小的悦宾饭馆来了国家的副总理:陈慕华与姚依林。陈慕华是搞金融的,姚依林是搞工商的,他们先去了前门的‘大碗茶’,再到西单菜市场,然后就到了我这个悦宾饭馆,他们对我说,个体户是新生事物,要来拜访,说给悦宾拜年,我如雷贯耳,我受宠若惊,我怎样想啊?我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当时他们到我的店里,看了我的厨房,嘱咐我要把卫生搞好了,不但上热菜,也要上凉菜,酱醋要齐备,要经济一些,实惠一些,质量要保证,价格要合理,待人要和气。不要有顾虑,我们各部门要为你们开绿灯。当时老伴说是‘八面来风’,我说加上党和政府的支持,就是‘十面来风’!”
  有这样的鼎力支持,郭培基与刘桂仙心更踏实了,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悦宾展望 广阔前景
  
  “共产党发我的家,我得为共产党挣面子”,这是郭培基和刘桂仙老两口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朴素情感表达。
  在“悦宾”饭馆经营中,郭培基和刘桂仙恪守这样的准则:做菜要实心眼,创新要用心眼,待客要真心眼,对伙计要好心眼,管理要多心眼。在菜品中,要求“料足”,“差一点都不行。”郭培基说,自己在大饭店工作,深知道对每一个菜点,都认真细致地对待,不能马虎,否则会砸了牌子。
  “悦宾”的当家菜,名声赫赫。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蒜泥肘子,体现鲁菜和粤菜的风味;有猪肉丝、鸡肉丝、葱丝、姜丝和芹菜丝为原料的“五丝桶”;用上汤调制的“面筋扒白菜”;另外,还有干烧鱼、清蒸鱼等。顾客一来,就点这些风味独特的菜品。郭培基说,悦宾的菜品,无论是宴会菜、宫廷菜、家常菜,原 料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恰到好处的火候和独特的烹饪方式,体现出独特的风格。总的一条,就是五味调和,色香味和谐,营养搭配和谐,情味、滋味是最自然的、最本真的、最和谐的。郭培基说,做菜也要有《道德经》的意蕴精神。
  
  郭培基和刘桂仙靠那小店面致富了,后来就把这四合院买下来了。到了90年代,他们又将附近的翠花胡同一片房子买了下来,开办了“悦仙美食”,营业面积扩大了10多倍,以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仙”是老伴的名字,也是对客人的敬意,有着美好的愿望。“这饭馆能养我们老少四代” ,郭培基说,“还有20来个伙计,这些伙计,已经干了一二十年了。”现在“悦宾”和“悦仙”店面还是不大,所以,有许多品种没法上,但菜品风味独特,引得客人的光顾,现在来的基本上是回头客。店里非常拥挤,但有一些座位空着,那是为预定的顾客留的。刘桂仙这样说,“脸熟的都是回头客,脸生的是回头客带来的。”
  1995年,郭培基一家出资300万元,组建洪喜木业有限公司;1996年出资8万元,开了一家古玩店,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紫檀木古玩的收购者。郭培基说,以后要组建一个“悦宾”集团,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出去,打响悦宾品牌。
  郭培基对记者说,改革开放政策催生了 “悦宾”与“悦仙”。在人们的眼里,“悦宾”已经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地标”和“缩影”。窥一斑而见全豹,回顾二三十年“悦宾”饭馆走过的历程,可以预见到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更加灿烂辉煌的前程。
其他文献
福建省军地双方广泛开展共同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部队战斗力和军民凝聚力的提高,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充
我们渴望一个健康且繁荣的世界,全社会都会为了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长久利益而永远致力于关心和珍爱自然。  ——保护国际基金会愿景    2009年6月29日至7月2日,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简称CI)2009/2010年度合作项目年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根据这次会议签署的备忘录,在未来的一年内,国家林业局将与保护国际
一是抓组织.打基础。在总体布局上,适应城市建设发展和高新武器装备存反空袭作战中广泛应用的新形势.把原集中部署在中心城区的部分民兵高炮团,调整部署到城市外围地区.加大了对空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的一个月里,我耳闻目睹了今生以来最悲壮的一幕幕,总想起伟人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没有哪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巨大的进步为补偿的。”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但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本来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难以领悟的东西,在短暂的时间里,在特定的境况下,一下子都化为了具体的、非常清晰也非常深刻的理解。  比如生命、生存、生死这样的大命题吧,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要一辈子来感悟的,
张艺谋新作《影》讲述的是沛国大都督子虞和其影子"境州"之间的故事。影片中的沛国国君沛良、大都督子虞、"影子"境州、小艾、鲁严等人都戴着面具示人,掩藏本真内心之下深层
一、利用内部审计预防的功能来防范“小金库”的出现目前,我国对“小金库”的治理是注重事后惩治和查办,对内部审计在预防“小金库”方面的作用尚未予以足够的认识。缺乏有效的
施工工程质量既关系国计民生,也关系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社会利益,加强砖混结构工程的质量保障是工程施工企业的生命线,对砖混结构工程的质量要求,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记者:2009年,全国财政部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年里,扬中市财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汉语中的'史家',经由报人梁启超的诠释,为报业提供了'史家精神'的理念,但是这也只是报人的一种自说自话。'史家'在梁启超的文本当中已不再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