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若干途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8388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层面,就“人文精神培养的若干途径”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体会。
  
  一、揣摩重点词句,感悟人文精神
  
  语文课文中不乏语义丰富而又含义深刻的句子,其中的人文内涵,单靠教师讲解,学生能得到理性的理解,却难以得到感性的领悟。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语言人文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可以捕捉其语言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借助生活库存,凭借生活积累,顺利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从而真正感悟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落花生》)”,这句话含义深刻,一位教师这样引导:
  师: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由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令你佩服的人?他们为什么令你佩服?
  生:我佩服挑山工,别看他们衣着朴素,但是终年辛劳,挑物上山,为游客服务。没有他们的辛苦,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生:我佩服清洁工,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打扫街道,他们穿着普通,可他们的精神感人,没有他们的劳动,人们就没有舒适的环境。
  生:我佩服建筑工人,他们夏天头顶烈日,冬天面对寒风,从不计较穿着。没有他们的辛苦,人们就没有舒适的居住条件。
  师:那我们是不是不要讲究穿着呢?
  生:我认为只要能为人们做出有益的事,只要条件许可,讲究穿着也不是不行。比如,我们看到的那些空姐,她们穿着多么讲究,但她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别人。因此,我认为,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他人、为社会做事上,但也要适当追求外表的好看。
  多么精辟的见解,这就是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的体验,对词句的揣摩和理解。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实现了从文学欣赏到道德体验,进而到生命意义的感悟,更使他们在不经意中得到了人性的升华。
  
  二、尊重多元解读,深化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自身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以此审视阅读过程。最首要的事就是要让学生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根据自己的经验多角度解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蒙蒙细雨》一课,让学生在读了课文后谈谈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生1:守信用的人,因为妈妈答应过要把蓝制服借给徐小燕,就不顾自己身体不好,冒雨都要回家去拿。
  生2:为他人着想的人,因为妈妈想到的是,徐小燕没有蓝制服参加不了比赛,她心里会很难过,而没想到自己的身体不能淋雨。
  生3:我觉得妈妈有点粗心,因为她去学校之前,天就已经阴沉沉的,还忘记带伞。
  生4:我觉得妈妈不是粗心,而是对工作非常负责。因为她一心想的是工作,是学生,所以才会忘记带伞。再说后来回家拿了蓝制服出门时,天已经在下雨,可妈妈连拿伞、打伞的时间都舍不得,就一路小跑起来。那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徐小燕,为了尽快赶到学校不耽误比赛。
  (众生鼓掌)
  生5:舍己为人的人。
  (众生笑,该生就坐下去了)
  生6:因公忘私的人,因为妈妈为了工作而忘了自己的身体。
  师:那你对前面这位同学说的“舍己为人”有什么想法?
  生6:舍己为人应该用在献出自己生命的人身上。
  师(请生5):那请你谈谈你用这个词的想法。
  生5:我觉得妈妈不顾自己的身体有病,想着学生,所以说她舍己为人。
  师:你的感受是很正确的,说得也很在理,但是用上舍己为人,别人会误认为妈妈为了返回家拿蓝制服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你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还要把词语用正确,好吗?
  生5笑着点点头。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生成与建构,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多元解读时,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预想不到的“意外”。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说明他们可能在某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可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或许教师还没想到。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意外”的解读,引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没有偏离课文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使学生感受到的丰富人文内涵得以深化,其个性得以和谐发展,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精神领域产生了影响。
  
  三、借助学科融合,体验人文精神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过程,除了通过生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外,我们还可以把阅读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如融音乐、绘画、信息技术于阅读教学之中,能让学生在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中,有效促进其体验情感,感受人文,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如特级教师朱先云在执教《麻雀》一课时,为了烘托老麻雀面对危难而奋不顾身、冒死相救小麻雀的伟大亲情,在轻音乐的衬托之下,向学生深情讲述了一对母女的故事。
  师:有这样一对母女,女儿只有13岁。由于母亲平时对女儿要求很严,女儿一直以为妈妈是不爱她的。在一次滑雪时,母女俩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雪道而迷失了方向,紧接着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他们在雪山中苦苦挣扎了整整三天三夜,女儿才得以获救。
  也许是因为激动,讲到这里,师半晌无言。课堂很静,只有音乐在静静流淌。师生眼眶湿润,不少听课教师的眼眶也随之泛红了。
  师:孩子们,父母和孩子之间,维系着的就是这种浓得化也化不开的亲情。唐代大诗人孟郊就曾写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游子吟》,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同感受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一同体会孩子对母亲的感激!
  在古典雅致的古筝曲中,师生深情吟诵《游子吟》,不少学生眼含热泪,声音哽咽。
  在课尾,朱老师又引导学生在深情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师:读了课文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对爸爸、妈妈说点什么?请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来。
  《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舒缓地响起,生书写、述说。
  李吉林老师曾说:“语文学习先要入境,方能人情。”本课中共有四处运用了音乐:在略带忧伤的乐曲中娓娓讲述情感故事;在古典雅致的古筝曲中体悟游子对慈母的深情;在轻柔回旋的小提琴曲中感受作者对麻雀的敬意;在舒缓柔美的《让世界充满爱》的钢琴声里回顾爱、表达爱……在音乐声中,学生先入境,而后人情。音乐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听觉的感受,更是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师、生、文本,还 有作者,在音乐所营造的情境中进行着深情的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有效地从中体验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四、开展激励评价,绽放人文精神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意志领域、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往往能有效触及这些领域,给学生带去鼓励、自信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效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如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言,教师做了如下的评价:
  (第一位学生举手时)
  师:已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看来春天的脚步已来到我们的教室。
  (另几位学生意会后,马上也笑着举起了小手)
  师:现在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天到,开的花更多了。
  (或许是想听到老师那富有诗意、别具一格的评价,许多学生都纷纷举手)
  师:哇!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刻,我们的教室里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啦!
  (众生开心地笑)
  当学生发言紧张,教师做了如下评价:
  (一生站起来半天说不出话,只看到他紧张地在深深喘气)
  师:你真聪明!知道深深喘气是一种很好的解压办法。你再深深地喘口气,然后慢慢地说,试试。
  (在教师的宽容、鼓励和期待中,学生终于克服了紧张,大声回答了)
  师:了不起!勇敢地战胜了自己,我们为你鼓掌!
  (众生鼓掌,该生腼腆地笑了)
  在教师激励性、人文性的评价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了如下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后)
  师:其他小组对他们有什么话想说?
  生1:他们这个小组刚才讨论的气氛真热烈,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生2:他们是个很团结的小组,最快把问题解决了,我们应该祝贺他们。
  生3:他们小组汇报得不错,不过我们小组还有一点小小的补充。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宽容、理解和期待,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着学生、熏陶感染着学生,使学生自觉学会了欣赏、鼓励、宽容他人。这不正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最终目的吗?
  《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的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不仅是让学生去掌握语言知识或表达技巧,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激励学生在自己学会读书的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一种人格的健康提升。
其他文献
新课改理念下,教学中要以生为本的意识愈来愈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而言,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语文分数的高低,也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发展,包含知识的丰足,包含语感的提升,也包含在多元化社会应用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的、灵活的、真实的、自由的。这里的前面三点我们平时说得较多,对于最后一点很少谈及,其实最后一点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自由的语文教学能够把生本教育真正
教材文本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基本载体和重要手段,其解读过程强调“需要站在教者的视角、读者的视角以及作者的视角”。但是广大一线教师往往更偏重于“成人的视角”,这很容易导致原本属于孩子的阅读被成人解读所替代。除此之外,文本解读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欣赏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语法、词汇的过程。同时,由于读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一样,以及每个人跟每个人的思想、阅历的不同,文本的解读角度应当允许差异的存在。但
目的:观察温阳祛湿活血类中药配合组方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两组各40例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温阳祛湿活血中药(干姜、党参、白术、神曲、葛根、白蔻仁
本文统计分析了2063窝瑞典大白猪的繁殖性能,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头数、28日龄断奶窝重分别达到了12.03头、11.21头、17.09kg、1044头和83.21kg,第4胎繁殖性能达到
教材是学生最亲密的伙伴,每一幅插图都充满童趣,每一篇课文都精致优美,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的教材总是隐藏着许多的空白,让人感觉在“无”中似乎有着许多未知的秘密,意犹未尽,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丰富。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课文的空白处,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结合点。这样不仅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而且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在轻
刘真教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第四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擅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善于运用膏方调理大病久病后出现的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从吾师学习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中,必须要实现从追问立场的传统研究方式向追问范式的现代研究方式的转换。在这种转换中,通过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社会批判功能来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