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与“教师激励”三位一体新模式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2001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师激励”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激励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做到师生教学相长、育人促己,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创建“师生共读”模式,包含师者育人、学生思政、教师激励三元素,融入“四史”和学院“敬”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潜移默化地以文化人,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教师激励 三位一体 师生共读
  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师激励”三位一体结合新模式,采取“师生共读一本书”的互伴式多样态师生共进方式,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与教师坐班答疑类激励计划聚合统一。学院结合政治理论“、四史”学习、传统文化、“敬”文化等精神宝库,持续推进学生素质提升,教师教学相长。
  一“、师生共读”实施的理论依据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思想“。三全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系统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各部门统筹协调,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育人体系,构建组织、评优、活动协调育人中心和文化、实践、网络融合育人空间。[1]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能够高位聚能、高效推进,形成“师师育人、课课育德”的良好生态[2]。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由单一的教学中心变成教学科研中心,担负着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任务[4],但由于一些大学的考核评价、绩效分配、职称评聘等评估体系明显向科研倾斜,部分大学老师忙于科研、行政管理等事务[5],无暇给本科生讲课,更缺少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帮其答疑解惑,探讨学习问题、学业规划等;而且大学老师基本都是弹性工作制,一般不要求坐班,上课即来,下课即走,有时候学生下课后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找老师请教,还普遍存在“学生住读、教师走教”局面,师生见面机会更少,大学生和授课老师的关系比较淡漠。对于这种情况,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上海市教委提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激励计划”,即让老师回归校园,让教授走上本科讲台,让大学回归教育本原。[6]
  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探索育人促教新模式,精心组织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2],由教师选取对其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共同研读,并对阅读成效进行合理检验,形成常态化、规范性、持续性、可推广的阅读悦学新模态,将课堂内外、从教进学、知识实践等融贯一体。
  二“、师生共读”的文化制度保障
  “保障实施,制度先行。”[6]一是构建学院党总支统领、系部教师主导、领读教师负责、学生干部实施的“师生共读”建设体系,体现了学院重视和协同推进。二是实施项目化运作,首次实施,共组建八个学院共读师生小组,做到各个小组责任明确、书籍到位、团队优化。三是各小组之间加强比较、交流共促。各小组多次组织组间分享沙龙,对各个小组的学习形式博采众长,用于本小组的读书学习之中。四是实施总负责人全程督导跟进,对小组学习情况、进度进行调研、把握和指导,收集整理现场资料成果,定期组织报告会,对学习成效进行专业品评。
  “师生共读”深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优秀文化经典和学院“敬”文化环境之中。所择取的书目涵盖古今中外经典,如《左传》《沉思录》《中国哲学简史》《浮生六记》《美的历程》《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老子的智慧》等。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敬”文化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导向规范、审美陶冶、传播辐射等功能,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培育学院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学院“三全育人”事业提供精神文化土壤和可持续养分支撑。具体内容为“敬师以礼(师以解惑,崇智尚学。尊敬师长,为学之礼)“”敬学以新(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日有新知,为学之 智)”“敬思以行(学而有思,思而行远。知行合一,为学之 本)”“敬业以勤(勤以修身,奋斗为先。自强不息,为学之 志)”“敬人以诚(诚以养德,与人为善。正心诚意,为学之 道)”“敬事以信(信以立世,心怀敬畏。言信行果,为学之 义)”。在“敬”文化潜移默化、入脑入心上,学院領导教师率 先垂范,通过平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学生作出 “敬”教“、敬”育的示范,以优良师风带动学风向好。学院推进“敬”文化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敬”以贯之,做到入学 习、入课堂、入实践,学生受到“礼师、学新、思行、业勤、人诚、事信”的“敬”文化精神熏陶,尊师、向学、求新,师生共沐浴学  院“敬”文化之风,为“师生共读”提供了文化保障。
  三“、师生共读”的具体实施路径
  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师生共读”活动,第一期共分八个小组,每组一名指导教师,六名同学。教师列出对自身影响最大的书籍,让同学自由选择,根据选择结果,组成小组共读团队。通过教师、学生互选的经典阅读书目作品,在课堂之外共同确定合适的时间举行读书交流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见解,师生了解到作品中个人独自阅读时领悟不到的思想精髓。通过阅读交流,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书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的领悟上升到新的层次。
  首先,落实主要做法,做好活动安排“。师生共读”活动第一阶段,是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定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必读书目融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指导思想,选择《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书目,蕴含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选读书目以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为主,注重学生人生、思想的引领导向性。在组织实施的第二阶段,强调内容形式丰富性。其一,共读入生活,要求学生课外寝内整体性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相结合。每位学生选取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章进行精读,每周以PPT 的形式汇报读书成果,其余参与师生一起讨论研究。其二,在组织师生读书时,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如写出至少三篇不少于5000 字的读书心得等,督促激励并举。其三,鼓励学生在读书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促进思维创新创造,分享个人独有的思想感悟,共受互受启发教育。   其次,发挥师生群体力量,探究辩论、展演、论说、说课、汇报、教习、评比等多种共读成果展示模式,为学生今后从教、从业提前做铺垫“。师生共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读书理解能力、认知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哲学思辨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极大调动积极主动性,活跃共读小组的阅读思考和创新创造氛围,对学习主业、实践修业、人生大业多有助益。阅读学生对自身思想知识实践水平进行的阶段性学习工作总结,做到渐进式三省自身,不断弥补自身思想、知識、行为等的不足,促进自我提升进步。
  再次,探索考核及小组竞争新规制办法,使师生学习交流更加有效。如在组内同学进行课件制作、课程讲述、说课汇报时,组内负责人负责现场记录,共读参与者根据各项指标打分,各打分指标参照上海市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办法, 同学抓住宝贵机会,既有了学习分享的良好平台,又依托共读平台,为今后工作面试做了前期演练。此外,与共读激励制度相匹配,不同读书小组间举行读书分享大会分析赛,赛制要求根据主讲人讲述内容、表达能力、小组特色、学习情况达标率、负责人工作汇报及时性等标准,对各个小组进行综合打分,评选出学期、年度最佳小组,在每一期共读活动结束后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四“、师生共读”的主要成效举隅
  (一)加深师生思想交流,教师思政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及实践创新,是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属性”的深刻把握和运用[7]。20 世纪70 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一书中把“协同学”定义为:“协同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8]
  师生共同阅读整本书,就是教师、学生、作者三者“协同”,共同体验当下与奔赴未来的美好相遇。在这样的相遇中,大家共同沉浸在一本书中,通过不断阅读、阐释、碰撞, 编织共同的语言密码和精神密码。人因不同经历、经验、个性、理解力,对同一本书的发现与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秉着师生平等的开放观念,在书籍面前, 师生消除了身份标签,化为不同的阅读者,通过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不仅提升了每位阅读者的阅读和思想水准,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书的内涵。
  此外,更重要的是,师生在一次又一次共读中不断地在书中相遇。这样的共读模式,让师生之间更加信赖。这样的遇见,不仅仅是师生的遇见,还是师生与作者的遇见。在“全媒体”时代,不仅线下阅读,线上基于互联网的共读也同时展开,通过网络互联,学生能够遇见“远方”的阅读导师和阅读伙伴,有的甚至可能成为终身良师益友。这样的阅读也印证了萧伯纳的“苹果——思想互换论”。整本书共读,在富有仪式感的共读编码中,让阅读庄严而美好,这份庄严与美好会成为师生的集体无意识心理深厚记忆。因着这份美好,终身学习理念化口号为情怀,师生从此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二)教师科研成果化现,学生思想感悟新生
  以“师生共读”活动为依托,推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通过选树明星阅读小组,推出精品阅读成果展示课等,鲜明的政策导向使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学生主动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师生共读”活动注重育人要素分析、育人要素流动、育人要素规范。集聚教学师资优势,强化知识育人;集聚教师科研优势,强化科研育人;集聚学院文化优势,强化文化育人;集聚创新改革优势,强化实践育人[7]。阅读本身就是行走的文化,哲人曾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共读互学中,学生渐渐“见贤思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此外,通过泛读精读相结合,同学们穿越时空,与不同人事接触对话,充分了解社会实践这部大书,体味悲欢离合,感悟人间冷暖,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思想意识。再者“,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很好地提升一个人的涵养,让人变得有气质。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坚持后,此中“真义”才会慢慢凸显“。师生共读”,克服了网络知识碎片化缺陷,辟一处净土, 使阅读者充分领略智者思想,促使自身思想广阔、境界提升。
  (三)以“他律”促学风“,以文会友”培育集体意识
  “师生共读”以互伴相督的方式,形成“他律”,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学习效率。必读书目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路引领“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选读书目以哲学社会科学辐射推动“三全育人”改革与发展,各类书目依托读者共读协同中心形成一体化育人的教学支撑。
  “以文会友”增进知识联结和智库链接,可提升育人质量水平,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师生共读”潜移默化持续性化育机制,发挥育人“同心圆”效应,并依托此模式,可形成一体化育人的管理支撑。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集体意识的培育至关重要。共读的过程是知识共享的过程,是智识服务的过程,是思维贡献的过程。在读书交流学习中,师生、生生交流较之前更加密切。参与者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读书感悟,并在彼此身上发现优缺点,加以学习更正。将自身所得输出,不仅能帮助别人,而且有利于自身知识内化。不论在学习战术,还是在学习战略上,通过集体力量化合凝聚,共寻方法,共克懒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思维规律。
  无论何种育人模式,都需着力避免教育全员性未有效落实、教育全程性把握不到位、教育资源全方位整合不力[9]“。师生共读”坚持目标和问题双重导向,研制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提升育人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坚持评价与调整、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加强育人效果督查结果的运用[7]“。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拟更新形式化观念,回归从教育人本原,持续改进活动形式内容,提质增效。通过“师生共读”优化育人方案, 体现激励内涵,优化资源配置[6],将实践育人春风化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任海燕“.  三全育人”机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2]谢冰松. 推进“三全育人”改革 彰显课程思政魅力[N]. 河南日报,2020-10-23.
  [3]严云洋,胡荣林,朱全银,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思考[J]. 大学教育,2019(5).
  [4]谢维,侯建成,李松岩,等. 地方院校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问题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18(22).
  [5]赵冰华. 应用型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74).
  [6]贾慈力,刘福窑,沈勤,毛勇锋,杨光. 本科教学团队激励计划的实践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20(32).
  [7]夏建国,叶林娟,章申. 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体制机制及路径创新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0).
  [8]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凌复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9]金蓓蕾“.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与突破[J]. 绥化学院学报,2020(11).
其他文献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催生的新产物,是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新发展,是政府为缓解“入园难”、“入园贵”、满足更多幼儿入园需求的积极举措。2016年初,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城市名单,其中江西省X区名列其中。成为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试验区后,该区政府提出要坚持把学前教育作为政府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实验期内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提档升级为普惠性幼儿园。该区已认定43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那么这些幼儿园办园成效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遇到了哪些办园困境?本研究以江西省X
高效课堂意在实现课堂高效率、高效果和高效益的统一。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对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这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提升教师素质、分类研究学生、优化教学条件、整合教学结构等方面能够为构建新型高效课堂提供科学思路。论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法,尝试依据最优化理论提高中职课堂教学效率,并在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教学实验。文章一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思路,通过中国知网、Google
本文的目的是探究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作者首先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对赣州市的6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523份(其中男性113人,占21.6%,女性410人,占78.4%)。
  统计发现,赣州市教师职业幸福感处于一般幸福状态。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教龄、收入水平和地域,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主要的因素,综合来看其中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地域>收入水平>教龄。研究结果表明,教龄在3-6年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最强;收入水平越高的教师总体幸福感最强;城市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教育信息化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革新传统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区域经济的带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城乡经济差距导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立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价值追求,开展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研究是促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优化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投入结构,促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制胜”的关键。
  赣州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对教
在大数据时代、新课程改革和学习分析技术时代背景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教师的信息教育素养是现代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构建一个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体系,能够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了解自身教学行为的优秀和不足,加强交流,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技能,在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同时,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信息素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诠释新课程改革、学习分析、信息时代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在联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行为实践能力的必要性;阐释课堂教学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一成果的背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应对非遗失传的危机,我国开始通过职业教育这一正规教育途径对其进行规范和系统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在教育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师资队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是保证其顺利传承的关键。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与其他类型教师的区别在于传承内容的差异,因此本研究的主体思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经验总结为逻辑起点,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示范,以此
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和社会不断强调职业教育,增加对它的财政投入。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职业教育法律与制度供给不足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仅有一部缺乏配套实施细则的职业教育法,如何以法律形式规范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法律在不断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为生涯与技术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建设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确保生涯与技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积累更多成熟的实践和经验教训。
  由四部拨款法案构成的帕金斯系列法案,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中国成立后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是“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课程育人”的教学实践性方法。高职院校有“课程思政”意义的课程标准,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从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辅助、行业企业五个层面对思政理念的贯彻并进行可行性的评价,是高职院校达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有效方法 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  在新时代背景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秉承以魂铸人这一原则,课程思政同样十分注重从学科思想角度引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迈进。在教育教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学科自身展开深入挖掘,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
期刊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精心组织集体备课、重视教学改革、搭建科研平台等方面提出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养的措施,培养了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