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课堂之门的金色钥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对每一节课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以往我们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太格式化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认为预习就是走马观花,粗略将课文看一遍就算是预习;有的学生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标好课文的段落,画好新字生词,就完事……其结果呢,教师随意出示的生字不认识,句子读不通,对提出的问题更是无从回答。预习完全成了一个躯壳。其实,预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预习不但会降低课堂效率,而且是一种自学能力缺失的表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们认为,学生有预习习惯,学习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达到“教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一年多的专题探索,我们认为应教会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一、查——叩开预习之门的第一步
  查阅资料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二年级教材中安排学生使用字典也就是这个道理。预习中更是少不了“查”,不但要用到字典,课外书、网络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查朗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不懂意思的新词;二查课文的背景、作者简介、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三查课文导读中的重点问题、课后的作业题;四查跟课文有关的文章,以“温故而知新”。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不仅对新课的理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预习《毛主席在花山》时,可先让孩子们查一查《七律·长征》,增加对毛主席的认识;再查一查毛主席生活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性格品质等。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孩子们迅速地爱上这篇课文。教师教学时,就从《七律·长征》入手,引出本文的中心人物——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毛泽东;继而找出文中写毛主席在花山做了几件事,使学生对毛主席的思想性格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深入理解课文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非常长,预习时可以着重查看抗日战争时小英雄的故事:聪明幽默的小兵张嘎、把情报藏在钓鱼竿里的小交通员、在监狱中度过了8年的小萝卜头……有了这些故事的铺垫,学生对雨来这个小英雄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起课文来也就更加兴趣盎然了。有了这样的“查”,为后面的读书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思——预习的必要环节
  针对课文主旨、语言、结构等方面设疑并独立思考,从生疑到释疑再到无疑,就可在预习中对课文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首先,不管是哪种体裁的文章,不外乎包括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预习课文时应该要求学生着重思考这些问题。其次,通过读书,学生一定能自己读懂一些内容,还会有许多问题想解决。可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预习: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什么?搜集到了什么资料?在预习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及想法?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去读书、思考,大胆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对《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预习,有的孩子想了解最大的鲈鱼有多大,有的孩子想弄清“鲈鱼捕捞开放日”是怎么一回事,有的孩子不明白父亲说的那一段话的含义。这些我都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或查阅资料,大胆、主动地去探究、思考,学生在质疑、答疑中能品味到文章的深层意蕴。又如,《生命生命》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预习时,学生最大的疑问就是“生命是什么”。学生对文中写的“从不在意的飞蛾竟然有如此强的求生欲;小小的一粒香瓜子竟能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泥土的砖缝中茁壮成长;医生的听诊器里竟有我独一无二的韵律”有自己的思考。在预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打开思维,有了无限的遐想。这样的预习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抓住课后思考练习题进行思考。精读课文的后面都会有思考与练习题,预习时进行思考,对理解课文也很有帮助。这些题目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
  三、写——预习的中心步骤
  动笔写是预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读中的感悟、查来的资料还是预习中的所思所想,都是零散的、杂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整理,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对预习中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预习笔记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摘抄出生字并注音,写出新词并解释;把疑问写在摘录笔记中,加入个性化理解感悟,这样摘录笔记的内容就打破了以往仅仅摘抄好词佳句的局限,使摘录内容更加多元化,形成一个系统的自学内容。完成预习笔记,其实是对自己预习成果的检查,一种知识的累积。为了增加预习笔记的趣味性,可让学生自己做主给每项摘录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比如,摘抄词语变成了“词海拾贝”“好词加油站”;摘抄句子变成了“好句收藏夹”;理解词语变成了“开心辞典”;质疑变成了“问题驿站”。例如,《鱼游到了纸上》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在预习笔记中摘录“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也有学生写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这句话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有学生直接感叹聋哑青年的画技。不管哪一类学生,有了这个关键环节——写,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八九不离十了。
  其次,高段的学生在预习时要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试着仿写一两句。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如《山中访友》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文中有一些句式很值得孩子们去仿写,特别是第五自然段。有的学生在预习笔记中写道: “你好,威武的雄鹰!辽阔的大地衬托着你强壮的身躯,你宽大的利爪上仿佛充满了王者风范。”有的写道: “你好,鲜艳的百合!你婀娜多姿的舞姿,是为了山中更加美丽吗?你好,翠绿的野草!你编织的翡翠地毯,是要我再次把你梳洗吗?”这些思考和练习,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说——预习的点睛之笔
  对预习较高的要求就是开口说,即把从预习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成自己的言语说给家长、同学、老师听。
  首先,在家预习,可向家长汇报预习中悟到的知识,可复述课文、讲故事,还可以和家长讨论问题。如《夜莺的歌声》是一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文章,讲的是苏联儿童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同入侵者作斗争,保卫自己家园的故事。这样的文章在预习时就可以要求学生以故事的形式给父母讲一讲,再与家长一起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么一回事,讨论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
  其次,利用晨读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让他们在同学中汇报自己的预习所得,跟同学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其三,在课堂上必须安排检查预习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肯定,尝到成功之乐;在被指出不足时,产生继续努力的决心。在进行重点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预习的成果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知道预习是有作用、有价值的。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我始终围绕着预习的中心问题“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展开教学。预习认真的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的讨论,都认为“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的科学实验得到的启示,雷达的天线就是好似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如蝙蝠的耳朵”。经过这一番讨论,解决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课堂,少走了很多弯路。这样,使课堂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在这堂课中可以渗透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以及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来研制成新型仪器的。这样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要处理好预习目标和教材、课堂教学三者的沟通呼应关系,灵活处理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意见。当讨论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适时引导,教师评价的语言要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
  当然预习步骤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的表达、思维的方式存在差异,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的素质也不相同。要求所有学生在预习时齐步走是不现实的,也过于苛求,更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扼杀。对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要求他们认真对待预习,掌握大部分字词和熟练朗读课文,就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至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要经过不断地训练,能力逐渐提高后才能提出的要求。对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每次教学一篇课文到尾声的时候,我都会有意识地让他们回顾、反思自己在摘录笔记“问题驿站”中提出的问题,看看是否得到了解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们变得越来越会提问了。很多时候他们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谋而合,成绩落后的学生也渐渐地跟上了队伍。实践证明,这种“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的思想为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总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预习也是这样的,这几个步骤有时也是循环的。同时,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预习方法,让他们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增强了主体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人,上课时就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了。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文无定法,指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可以不拘一格。对有的文章,可以说是不仅无定法,甚至无定意——没有固定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  一、韵文解词、诗词相融  最近,笔者在教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语文教学理应由关注“写什么”向关注“怎么写”转身。学生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  [关键词]言语形式 写什么 怎么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65  【背景描述】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
[摘 要]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认识和积累大量的汉字是学生实现无障碍阅读的前提。通过“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学生自主识字,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激励、评价,学生的识字量有了突破,短时间内达到了识字快、多、乐,无障碍阅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而成为现实。  [关键词]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 教学实施 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在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课程改革也正经历着一场新的革命。将互联网应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么,如何让互联网植根于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呢?笔者结合执教《二泉映月》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营造氛围铺垫共鸣根基  兴趣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作业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时,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随堂练习的积极性,巧妙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快乐地完成课堂作业。下面,我以《伯牙绝弦》为例,谈谈优化课堂作业的具体方法。  一、新颖别致,激发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布置《伯牙绝弦
余同生教授在《语文教学的协同效应》一文中指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具有协同发展的特点,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某一种能力有缺陷,其他三种能力都会受影响。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大量听记、听说、听赏等多种形式的听力训练,同时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协同发展。  一、听写训练——语言积累的基石  听写训练是语言训练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应对听写
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北京的张龙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获得了特等奖。张老师在课始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片断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推崇。  【教学片断】  师:课前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大家快速看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日寇和西双版纳特种部队——战象打了一场恶战,战斗结束后,发现了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活着,人们在旁边救了它,这头象的
[摘 要]习作教学,贯之以行动才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习作之间相似板块的链接,在归一中落实材料;强化同一习作不同话题价值,凸显不同侧面下的训练价值;关注纵横联系,以联系的眼光关注习作的训练重点。  [关键词]习作教学 素材 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7  三年级作为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阶段,对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语文老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笔者一直探索的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一些体会。  一、破题引导,深入理解  在很多课文中,题目就是点睛之笔。抓住题眼,进行破题引导,这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言的点灯人,智慧的启迪者。“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言的背后跳动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站立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母语文化与民族精神。阅读的过程,是点亮的过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点亮,已有知识的点亮,已有认知的点亮。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直觉内省和体验感悟,要点亮语言,重赋语言以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色彩。  一、读你的感觉像春天——灿烂的语言在体验中点亮  体验作为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