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校本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可喜的变化与收获,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教师的,有来自学生的,有来自学校的,还有来自社会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校本课程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应该引起重视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校本课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校本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校本课程的观念、理念和目标也很透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理解不同,实践中缺乏标准和借鉴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一些教师惶惑,也有一些教师兴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也就不一样,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搬硬套,不能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没有具体的模式,只是给教师一个蓝本。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所以一些教师没有理解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真正含义,没有找到可以提升学生能力的点,在教学中仍然按照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把校本课堂改造成教室课堂的加时,没有發挥校本课程的真正的作用。
其次,教学过程注重形式,华而不实,散而不收。校本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许多问题不能固定于一些条条框框,交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这一要求的把握有所偏颇,也许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有些教师刻意设计了许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的活动来增加课堂的表演性,把一些问题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彻底放开缰绳让学生自由驰骋。校本课程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活动、强调教师是课堂上主导,教师应把权力还给学生,但是这种换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在散的基础上有所收,做到散收益彰
二、学生角色转换难到位自主学习能力差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学活动的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而现在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的接受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心理上接受不了,观念转变不了。长久以来,考试分数一直是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高分,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家长笑逐颜开。为了取得高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言而喻。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记,也习惯了被灌输的角色。校本课程的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模式,学生一下子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在观念上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对教师的新教法很难认同和接受,而且校本课程与高考成绩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学生没有长远目光看不到校本课程与高考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所以从心理上排斥校本课程,认为这种课程浪费时间,是学校和老师的活动,与自己无关。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低。现在的学生应试能力很高,但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却很低,不善于提出问题,不习惯积极思考,把握不了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问题能力差。校本课程中强调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很茫然,仿佛被母亲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要怎么学了。
三、学校认识深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强
校本课程的发展过程,学校是自主权最大的一级,可以自主选教材,自主安排课程设置。但是许多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现阶段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组织与实施这个环节,这样就缺乏了实施前的论证和实施后的反馈。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了一定的科学性,有些学校没有做深入研究校情和学情,简单模仿其他学校的课程,于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事倍功半”。
其次,不重视。一些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设了已经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能够应付上级机关的检查,而且校本课程的发展刚起步,先看看再说。为了高考成绩,自己只要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就可以了,不能给校本课程提供足够的课时,教师也不必进行必要的培训,沿着老路走走再说。有些学校只是在教学计划上开设了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入实际。还有许多学校把高考作为生命线,高考好那么学校发展就快。所以他们在新课改下校本课程仍然只关心怎样使学生考上大学,而不是考虑怎样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高分低能也就成了一些学校的专利产品。
四、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重形式轻过程
上级领导机关只是大力宣扬课改,这种宣传大多华而不实,他们一般只是举办一两场专家的讲座,召开一两次备课议,讨论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横加干涉,而对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置之不理。
同时在社会上,人们对学校的认同也只是哪所学校高考考上的学生多,学校呼声就高,也就证明学校好。这种简单的错误的逻辑已不适合新课改。我们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为什么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多元化呢,为什么不能以长远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校开设的课程呢?
总之,不管是教师、学生、社会还是学校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关注的都是学生升学的问题。其实校本课程能否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否顺利开展,不应把压力完全放在教师身上。现在教师是上级压学校逼学生怨,只有首先改变教师这种尴尬地位,做到各方面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校本课程才能有所发展。要想使校本课程不成为新课改的“鸡肋”,必须在“多谈些主义”的基础上“多研究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薛伊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保障[D].苏州大学,2008.
[2]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兼论新课改如何穿新鞋走出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3]崔玉芬.浅谈低年级英语教学[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3
[关键词]校本课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校本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校本课程的观念、理念和目标也很透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理解不同,实践中缺乏标准和借鉴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一些教师惶惑,也有一些教师兴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也就不一样,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搬硬套,不能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没有具体的模式,只是给教师一个蓝本。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所以一些教师没有理解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真正含义,没有找到可以提升学生能力的点,在教学中仍然按照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把校本课堂改造成教室课堂的加时,没有發挥校本课程的真正的作用。
其次,教学过程注重形式,华而不实,散而不收。校本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许多问题不能固定于一些条条框框,交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这一要求的把握有所偏颇,也许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有些教师刻意设计了许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的活动来增加课堂的表演性,把一些问题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彻底放开缰绳让学生自由驰骋。校本课程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活动、强调教师是课堂上主导,教师应把权力还给学生,但是这种换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在散的基础上有所收,做到散收益彰
二、学生角色转换难到位自主学习能力差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学活动的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而现在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的接受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心理上接受不了,观念转变不了。长久以来,考试分数一直是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高分,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家长笑逐颜开。为了取得高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言而喻。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记,也习惯了被灌输的角色。校本课程的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模式,学生一下子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在观念上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对教师的新教法很难认同和接受,而且校本课程与高考成绩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学生没有长远目光看不到校本课程与高考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所以从心理上排斥校本课程,认为这种课程浪费时间,是学校和老师的活动,与自己无关。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低。现在的学生应试能力很高,但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却很低,不善于提出问题,不习惯积极思考,把握不了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问题能力差。校本课程中强调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很茫然,仿佛被母亲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要怎么学了。
三、学校认识深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强
校本课程的发展过程,学校是自主权最大的一级,可以自主选教材,自主安排课程设置。但是许多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现阶段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组织与实施这个环节,这样就缺乏了实施前的论证和实施后的反馈。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了一定的科学性,有些学校没有做深入研究校情和学情,简单模仿其他学校的课程,于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事倍功半”。
其次,不重视。一些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设了已经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能够应付上级机关的检查,而且校本课程的发展刚起步,先看看再说。为了高考成绩,自己只要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就可以了,不能给校本课程提供足够的课时,教师也不必进行必要的培训,沿着老路走走再说。有些学校只是在教学计划上开设了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入实际。还有许多学校把高考作为生命线,高考好那么学校发展就快。所以他们在新课改下校本课程仍然只关心怎样使学生考上大学,而不是考虑怎样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高分低能也就成了一些学校的专利产品。
四、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重形式轻过程
上级领导机关只是大力宣扬课改,这种宣传大多华而不实,他们一般只是举办一两场专家的讲座,召开一两次备课议,讨论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横加干涉,而对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置之不理。
同时在社会上,人们对学校的认同也只是哪所学校高考考上的学生多,学校呼声就高,也就证明学校好。这种简单的错误的逻辑已不适合新课改。我们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为什么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多元化呢,为什么不能以长远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校开设的课程呢?
总之,不管是教师、学生、社会还是学校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关注的都是学生升学的问题。其实校本课程能否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否顺利开展,不应把压力完全放在教师身上。现在教师是上级压学校逼学生怨,只有首先改变教师这种尴尬地位,做到各方面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校本课程才能有所发展。要想使校本课程不成为新课改的“鸡肋”,必须在“多谈些主义”的基础上“多研究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薛伊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保障[D].苏州大学,2008.
[2]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兼论新课改如何穿新鞋走出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3]崔玉芬.浅谈低年级英语教学[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3